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是怎样锻造的

2014年01月10日 08:32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精品水果

  

 

  屠甸镇汇丰村活动中心

  

  

  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

  

  

  聚宝桥之春

  

  

  海华村洋口整治前

  

  

  海华村洋口整治后

 

  2013年,桐乡喜获“浙江省美丽乡村先进县”称号。那么,美丽,到底诠释了桐乡这座城市怎样的内涵?老百姓对“美丽乡村”还有怎样的期待?桐乡的“美丽乡村”建设还需怎样的跨越?

 

  所有的一切,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为此,记者进村入户,试图从广大市民中寻找答案。

 

  汇丰村河道保洁员沈宝铨:看见一点垃圾、杂草,心里就很不舒服

 

  见到屠甸镇汇丰村河道保洁员沈宝铨时,他正骑着三轮车从外面清理完垃圾回来。

 

  一辆三轮车,一个网具,一把镰刀,一艘小船,这就是沈宝铨的全部“家当”。自从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以后,65岁的沈宝铨坚持每天8时从家里出发,和7名保洁员一起,对村里的20多条河道进行巡查,对河面上的脏东西进行打捞,并将河道两边的杂草清除掉。

 

  “看见一点垃圾、杂草,心里就很不舒服。”6年的河道保洁工作让沈宝铨对村里每条河道的情况都烂熟于心。在沈宝铨看来,如今农村的保洁力度一点也不比城市差,“村里卫生保洁定人、定责、定规、定效,每个垃圾桶都要日清,每条道路不能看见垃圾。河道500平方米范围内必须无障碍物和漂浮物,离河岸1.5米外无水生植物。保洁员做得不好就要下岗。”

 

  在沈宝铨的带领下,我们到他的新家参观了一番。不久前,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沈宝铨从老房子里搬出来,住进了村里规划的新村集聚点——汇丰佳苑。他不仅住上了别墅,而且能享受村里的公共服务。

 

  如今的汇丰村,不仅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休闲公园、健身设施、游泳池及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道路变得整洁宽阔,河水越发清澈。眼前的一切,让沈宝铨觉得来之不易。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可谓是“一穷二白”,村内没有绿化、硬化、美化不说,就连村干部的工资都没有着落。群众闹意见的、上访的、告状的接连不断,甚至连附近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汇丰村。“现在村里的环境变美了,受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自己。”沈宝铨说。

 

  海华村党总支书记邓永根:我们保护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第一次来到海华村时,那还是夏天。村中人家掩映在蓊郁的古树竹林中,村道两旁种满了香樟和水杉,树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江南小村的特有气息。

 

  “三千亩水域秀和美,八百年村庄云和海”,据史料记载,从800多年前开始,海华村所在的区域就已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水乡集市。河流、古桥,承接了历史,也连接了海华村与外面的世界,如今它们则无声地诉说着村庄的前世今生。

 

  长的有三四十米,短的只有一两米,或拱形或平板,或石或木……古时候的海华村,有着大大小小20多座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古桥。“小时候,我们常常坐在桥上乘凉,桥底下的水很干净,掏河蚌、摸螺蛳,都是我们常干的事。”邓永根告诉记者,经历风风雨雨之后,村里的古桥仅存5座,如今都像宝贝般被呵护起来了。

 

  “我们保护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20多年对村史文化的钻研,让邓永根慢慢成为村民公认的“文物专家”。漫步海华,随便遇上一座古迹,他都能给你讲出一个个故事来。

 

  在村里任职的20多年里,邓永根一直在为守护海华的“天然美”而努力。早在1994年,村里有个砖瓦厂,不仅给村民养蚕带来危害,还破坏环境,但在当时砖瓦厂是很赚钱的,邓永根顶住各方压力,最后关停了这个砖瓦厂。后来,纺织厂和电镀厂等都相继关停或搬走,这才有了今天海华村的优美环境。

 

  对古迹保护,邓永根也是花费了很大心思。十多年前,村里修路,为了让道路更顺畅地通到村民家门口,许多人提议行车路线直接经过那些古桥。邓永根当即表示反对,然后自己将村里的所有古桥分布点摸清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让规划路线避开这些古桥。同样,前几年,村里还要将海神庙拆除,邓永根逐个做思想工作,最后通过改造为老年人活动室得以保存。

 

  邓永根带着我们漫步于村落中,搜寻着古桥的踪迹。一幢民居后,造型简洁的南社永宁桥静静横卧于无名溪流之上。80岁的杨阿婆,在桥下的河埠头边,慢悠悠地揉搓着衣物。眼前的画面,仿佛流淌了千年,不曾改变。

 

  如今,借着桐乡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大县”的契机,作为首批入选“百佳景点”的海华历史文化村,将充分放大现有资源优势,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邓永根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借助村里的文化去改变一代代人。

 

  海华村的心思,也是桐乡的心思。“一日乌镇,七日桐乡”,去年,桐乡已启动了石门镇桂花村、屠甸镇汇丰村、大麻镇海华村3个历史文化旅游村的建设,建成村级文化礼堂23家,制定了对33个生态历史文化村落、23个历史文化点分类保护利用计划,努力做到现代村居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而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散落在乡间的名人故居、非遗文化、集市遗存、工业遗址等更多历史文化碎片已被拾掇起来,化为桐乡打造“百花地面人文城”的明亮珍珠。

 

  石栏桥村村民姚林玉:美,从扮靓一座庭院做起

 

  建设“美丽乡村”,为的是给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过上市民生活。这样的行动,必然离不开每一位农民的参与。晒一晒,比一比,看看谁家的庭院更优美。桐乡的“美丽乡村”建设慢慢变为千家万户对美的自觉追求。

 

  河山镇石栏桥村村民姚林玉家中的优美庭院远近闻名。去年的盛夏季节,在姚林玉的宅院里,10平方米的庭院就像一个小型植物园,种满了铁树、桃树、盘桦等绿色植物,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其中,半空中还搭起了一个葡萄架,一串串葡萄垂下来,青翠欲滴……走进屋内,每个角落都摆放着养眼的芦荟、吊兰,顶楼的前后阳台上也都种满了绿色植物,更有时下名贵的红豆杉,远远望去,生机勃勃。

 

  “我把自己家房前屋后搞得干干净净、装扮得美丽一些,这样就能带动周围的邻居也参与进来,全村就变得更美了。”53岁的姚林玉一边打理草坪一边说道。

 

  保护来之不易的美好环境,成为村民的共识。在石栏桥村,村里还专门成立了30人的卫生督查小组,随时对桥边、路边、河边和池塘边等公共场所的垃圾进行及时清理。通过这一举措,提高了该村全体村民的保洁意识。

 

  在姚林玉的带领下,记者在村里转了转,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放眼望去,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片片绿化角、一个个庭院花圃,让人赏心悦目。

 

  像姚林玉一样,桐乡的许多农民自发参与到“优美庭院”的创建中来,市里也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为农户量身定做“优美庭院”绿化美化方案,从面上推进“优美庭院”创建工作。全市涌现了一批嘉兴市十佳“优美庭院”示范村和嘉兴市十佳“优美庭院”。

 

  因户制宜,使每个庭院都有变化,力求每家每户都能成为一道风景。桐乡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美丽乡村”不是零打碎敲式地单做几个盆景,而是要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打组合拳,以村庄整治为支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元丰村党支部书记姚兴佳:美丽乡村要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实惠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让村庄的生态环境美起来,更要让农民的生活富足起来。这是龙翔街道元丰村党支部书记姚兴佳的想法,也是桐乡许多村干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元丰村原是桐乡村级经济的薄弱村之一,近年来,在姚兴佳的带领下,元丰村一跃成为浙江省全面小康新社区示范村、省级中心村。

 

  2008年7月,姚兴佳担任元丰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一上任,姚兴佳就着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过了解,全村25个村民小组,由于分布散,给耕种带来了不便。姚兴佳通过牵头成立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出来,引进了无公害杭白菊基地。种植大户将土地重新租给农户,进行统一管理,最后以市场价向农民收购。合作社的“订单式”服务,不仅让农民省心,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010年,塘田、立中、立北3个村民组75户种植户仅杭白菊一项的收入就达到153万元。如今,合作社与粮食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社员可凭票直接到合作社领取粮食,实现了“农民穿着皮鞋种田”的新局面。

 

  解决了“种粮难”问题,姚兴佳又考虑起了“养蚕难”问题。为适应农户搬迁集聚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需要,姚兴佳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调研、参观学习,在了解到大棚养蚕效益好的信息后,他立即行动,组织成立了元丰村蚕业合作社。为了消除村民对大棚养蚕的顾虑,姚兴佳发动党员带头,建起了20个大棚,自己更是整天“泡”在大棚里琢磨管理技术,还请来农技专家上门指导。随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村民们也消除了顾虑。2010年6月,大棚养蚕获得了丰收,合作社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3000多元,村民们信服地向姚兴佳竖起了大拇指。

 

  2011年,姚兴佳带领村班子向村民交出了一张厚实的成绩单: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61元。

 

  沈宝铨、邓永根、姚林玉、姚兴佳……正是这样一群人,让桐乡的农村有了动人的色彩,他们用智慧、双手、汗水,为我们保留了一片留有温馨记忆、充满乡土味道的家园,共同描绘了一个美丽幸福新桐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新闻》 作者: 记者 宋彬彬 编辑: 张磊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