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朱巧英:让乡村“美丽”真正照进生活

村里的老支书朱巧英成了新“茶馆”的守护者 现在她想在自家三楼开个家庭旅馆

2014年01月06日 16:43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单骑爱好者很喜欢骑行在绿幽幽的乡间小路(资料图片)
 

  冬天的清晨来得有些迟,透着隐约的晨光,朱巧英准时出现在屠甸镇汇丰村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对于这个有些拗口的名称,村里老人还是习惯叫“茶馆”, 66岁的朱巧英正是这个“茶馆”的守护者。

 

  10多年前

 

  汇丰村还是一穷二白

 

  每天清晨,朱巧英和几个老姐妹就开始一天的准备工作,打扫卫生、摆好棋牌、烧上热水、黑板上补充新的内容……一坚持就是5年。和菜场中见到的烟雾氤氲的茶馆不同,这个茶馆只在下午营业,茶水不收钱,茶水浓淡全由茶客自行调配。

 

  吃过午饭,老茶客陆续赶过来喝茶,有本村的,也有从高桥等地开着电动三轮车过来的。朱巧英热络地打着招呼,老茶客亲切地叫她“老书记”,聊聊村事,说说家事,其乐融融。

 

  “前阵子村里老人反映,公共厕所的蹲坑很不方便。没过几天,村里就建好了新的坐坑。”朱巧英在忙碌中收获着成就感。在管理着这个茶馆的同时,朱巧英还接到另一个任务,搜集民情民意。

 

  一个村10多年的承转起伏,就这样在有些市侩的静好岁月中流淌而过。

 

  10多年前,朱巧英还是裕丰村的村支书。2000年,裕丰村和其他两个村合并成了现在的汇丰村。“当时就像嫁女儿一般,为了底气足些,村里硬凑了1.3万元集体资金。”朱巧英没想到这还是3个村里条件最好的。

 

  根据茶客们的口述,记者还原出曾经汇丰村的模样:没有一条石子路,下雨天,得扛着自行车趟泥路;新媳妇从城里买了瓶珍珠霜,没用两天居然有了臭蚕蛹味;按上级要求收取相关费用,村干部花一个星期“攻克”不了一个小组…… 老支书回忆旧事感慨万千,她说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最恰当:“一穷二白。”

 

  10多年后

 

  村民住进了乡村别墅

 

  “炳康不容易,他所实现的目标是我们这辈人所做不到的。”汇丰村一切变化都源自2006年新书记陆炳康的到来。

 

  可当时,对于一个生意人担任村干部,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那时,村里有啥事要叫几个村民帮忙,根本叫不动。”老茶客朱大爷弹了弹手中的“老烟枪”。“为啥?老百姓没得实惠啊!”

 

  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河道淤泥清干净了,恢复了原本的绿意;河岸上筑起了生态堤坝,农业设施不再三天两头“罢工”;水泥路全部通到小组,甚至通到80%的村民家门口;还建起了农民公园、长廊……

 

  在无声的抗议中,村民也渐渐发现,村庄在改变。

 

  “这算啥,今年村里还把几条主干道拓宽到了7米,你见过哪个村有这么宽的村道。”村庄的变化增添了村民与外界交往的自信。

 

  如果这只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那之后的变化,却实实在在提升着村民的幸福指数。

 

  “农民么,图的就是实惠。”朱巧英说,现在正在缴纳2014年的合作医疗保险,原本每人260元的费用,他们只需出160元,还有100元由村里买单。

 

  “可不,村里家家户户种田的水费都是村里出的,一年也得10多万吧。”

 

  “去年国庆节,墙门头组老张家儿子结婚,车子进不来,一个电话打到村里,村里连夜就把路铺好了。”

 

  “几个困难户也全靠村里照顾,每次救助都好几千,这可不多见。”

 

  桩桩实事将原本封冻的民心渐渐融化了,也树立起了对村干部的信任。在去年10月的特大洪灾中,半夜村里一个电话,10多个村民自觉地冲在前线抢险。在村民们看来,这都是自家的事,哪能干等着。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去年,朱巧英和其他80多家农户搬进了第一批新村集聚点。这一栋栋漂亮的新房屋哪里像是山野民房,分明是城里人所说的乡村别墅,记者惊诧于眼前的景象。朱巧英笑着说,即便城里给她一间套房,她也不愿意去住。

 

  发展乡村游

 

  村民入股享受分红

 

  这两年,汇丰村流转了大量土地,准备打造森林公园,发展乡村旅游。为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村里发动村民以入股的形式参与旅游事业。

 

  “喏,南边6000多亩土地都流转出来了,正在搞测量呢。”朱巧英的手从远处的高铁轨道划过。

 

  “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现在村里每亩地每年补给村民1000元,等森林公园开始盈利,村民还可以分红。”朱巧英俨然成了村事村务的传声筒。

 

  为了消除村民对旅游发展的顾虑,前不久,村里还出资带村民去长兴一日游,切身感受乡村旅游的繁荣。

 

  “我家儿媳妇去长兴感受乡村旅游后,紧急召开‘家庭会议’。”原本只当去见见世面的儿媳妇,这一去可不得了。从儿媳妇眉飞色舞的描述中,朱巧英知道,原来过年腌的咸鹅、煮的茶叶蛋都可成为旅游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比比才知道,咱优势大着呢。”儿媳妇给家人翻着相机中的照片,“那边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房子也没咱这气派。虽然陆羽茶庄很有文化特色,但面积不大。村里正在建造的‘清官园’有300多亩呢,还有1.5公里长的休闲长廊。”

 

  “是啊,现在咱房子三楼不是空着嘛,以后利用起来,开个家庭旅馆。” 灯光下,朱巧英仿佛看到未来的日子在闪光。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博
桐乡新闻网官方微信
所属专题:
来源: 《钱江晚报·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编辑: 张磊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钱江晚报今日桐乡”、“嘉兴日报桐乡新闻”、“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93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