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推进文化繁荣 开创发展新篇

——2013年文化工作回眸

2013年12月26日 09:06 来源: 《今日桐乡》

 

丰子恺铜像揭幕

 

 

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到敬老院演出

 

 

越剧团到崇福东安村祝晓露家传艺

 

 

市政广场乡土文化大舞台

 

 

钱大绪(钱君匋大儿子)捐献文物

 

 

第三届中国·桐乡廉政漫画展

 

 

万人大排舞现场

 

  今年以来,在桐乡街头巷尾,你都会看到市民跳排舞、打太极拳的身影,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会体会到,传统文化继承与时代精神倡导、名人文化与人文名城打造相得益彰,大众文化普及与精品文艺提升水乳交融。

 

  软硬兼施  文化惠民润民心

 

  一有小型集体活动,乌镇虹桥村的邱汉坤家就会门庭若市。放电影、科普宣传、暑期活动……这样的活动村民喜闻乐见,而邱汉坤也是敞开大门欢迎。每当村里有文艺活动,村民丁杏花就会第一时间与姐妹们“出马”,每次都带来不同的节目。如此既丰富又接地气的群众公共文化生活,乌镇只是全市的一个缩影。今年,桐乡市从101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在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绩效考核中列第3名,比2011年上升了10名。

 

  近年来,我市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为目标,以“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努力把握群众文化新需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在实现农村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中心(室)全覆盖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新农村文化茶馆广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圈”。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市启动总建筑面积22777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建设,今年年底前将投入使用。据了解,整个文化中心是一个综合的展览活动场馆,分为东、西两个功能区块,共有六大场馆。东区由市博物馆、钟旭洲钱币艺术馆、徐肖冰摄影纪念馆组成,西区由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漫画馆组成。

 

  明年我市还将正式启动吴蓬艺术院、图书馆新馆等大型文化场馆的建设工作。

 

  为了盘活体育设施存量资源,我市支持和鼓励学校等单位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全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学校共计20所,有效缓解了群众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与体育场馆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在文体活动方面,截至目前,全年文化惠民演出500场以上、放映农村电影3000场以上。实施文体活力提升工程,大力推广群众乐于参与的排舞、太极拳等运动,全市经常性参加文体活动的群众已经达到35万人次,占我市常住人口数的43.8%,远远高于全国经常性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众平均32.7%的水平。 积极动员各镇(街道)、各部门(单位)组织开展特色鲜明、方便参与的健身活动,引导机关干部带头开展“激情联动·欢乐同行”体育下乡活动,挑选有体育特长的机关干部组成排球、篮球、排舞等队伍,定期下乡与各镇(街道)、村(社区)进行指导、表演、比赛等健身互动活动,解决基层推广健身活动中的难题。每年开展各类体育下乡活动共计90多次,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

 

  两张金名片  打造文化品牌

 

  今年10月,排舞让桐乡成为全省聚焦的中心。万人排舞大展演系列活动作为全省群众文化的一次盛会,首次放在了县级市举行,无疑是看中了桐乡深厚的排舞基础。活动中,桐乡被授予桐乡“中国排舞之乡”的称号,这是自“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后,桐乡获得的又一个“国字”招牌。

 

  系列活动由万人排舞大展演、浙江省第七届排舞大赛、“中华同心”排舞邀请赛、排舞经验交流研讨会四大版块组成,共有来自全省的150多支队伍近万人参加。其中万人排舞大展演场面尤为壮观,展现了一个“万人齐跳排舞,共享美好生活”的盛世景象。在排舞大赛上,我市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振兴西路小学学生排演的《国王的道歉》、桐乡市文化馆排演的《高于生命》、崇福文体站排演的《燃烧的地板》、乐动排舞队的《菊花台》分别获得少儿组、青年组、中年组和媒体直通组的金奖。

 

  获得“排舞之乡”这一金名片,离不开桐乡大力提倡“舞动健康、幸福共享”的排舞推广活动。通过排舞训练营、排舞教学示范广场、排舞培训班、排舞大赛等形式,并开展排舞“六进”活动,真正把排舞打造成了桐乡一道别样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百姓的健康指数,更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喜讯接踵而来。11月17日,中华文学基金会与桐乡市人民政府合作签约仪式在桐乡举行,合作仪式现场授予桐乡市“文学之乡”的称号,桐乡市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种举措积极推进文学事业发展。如开展“菊乡文学新苗”培育系列活动,给文学爱好者提供交流、提升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文学人才的创作水平。同时通过举办“茅盾文学奖”和“伯鸿书香奖”等国字号评奖活动,设立“金凤凰奖”,积极鼓励全民阅读,力推精品创作。不断完善组织网络,成立了省内首个县级女作家协会,鼓励会员潜心创作并出版会员作品集。

 

  目前,我市还在积极争创“太极之乡”和“戏曲之乡”。今年以来,我市启动太极拳示范点建设工程,在市区、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70多个太极拳推广示范点,设立了标准的太极拳活动场地。组织市武术协会赴永康、舟山等市进行太极拳推广交流活动,在镇(街道)举办太极拳进村入组下乡活动,为广大群众建立切磋太极拳技艺平台。 同时,结合创建特色艺术学校的实际,已在北港小学、春晖路小学建立“少儿戏曲培训基地”,在高桥镇中心小学成立“少儿戏曲培训班”。举办“抒菊乡新韵·创戏剧之乡”2013年“桐城民星大舞台”民间戏曲演唱大赛,参与人数近90人,发掘戏剧的后继力量。

 

  名人文化  提振城市魅力

 

  今年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组织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展示中,丰子恺的大量画作被运用,除公共场合外,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手机平台上都有大量登载。丰子恺画作插上了文明的“翅膀”,飞遍全国。

 

  名人文化一直是桐乡文化的重要标志,通过茅盾、丰子恺、钱君匋等名人效应,为打造人文名城奠定基础。除此,今年我市还举办了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暨钱君匋《隶书千字文》首发式。编印《丰子恺纪念馆馆藏漫画精品选》,正式对外开放丰子恺手稿、信札陈列室,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加大桐乡名人的宣传力度,提高桐乡文化的知名度。

 

  我市举办了各类国字号活动。如举办回延安——徐肖冰·侯波经典摄影作品回顾展,展出徐肖冰·侯波从抗日战争到建立新中国75幅珍贵照片。组织举办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包括丰子恺艺术进中央美院和上海大学,以及丰子恺书画真迹展、纪念丰子恺诞辰115周年文艺演出和丰子恺雕像落成仪式等活动,弘扬丰子恺艺术思想和艺术精神。主办“伯鸿书香奖”在北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鼓励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民间团体和个人。 名人文化宣传不应仅仅停留在固定群体,而应不断扩大其受众。我市继续通过名人场馆与学校的联动机制,培养弘扬名人文化的新生力量。设立校园文化社团“茅盾文学社”,开展主题征文活动。与浙江省电视台、浙江在线、浙江警察学院等联合设立“学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小记者动漫夏令营实践基地”,开展“红领巾义务讲解”、“送展览进学校”等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桐乡名人,为弘扬桐乡名人注入新活力。

 

  保护文物  传承千年文脉

 

  面对先辈们留下的厚重文化遗产,桐乡人做深做足做透文化传承这篇文章。

 

  今年5月3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新地里遗址榜上有名,成为继茅盾故居、罗家角遗址、谭家湾遗址之后的又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我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4处。

 

  新地里遗址位于桐乡市崇福镇湾里村东北部,2001年至2012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进场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了灰坑、灰沟、井、祭祀坑、红烧土营建遗迹等良渚文化遗迹,清理出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骨牙器、木器等各类良渚文化器物达1800余件(组)。据文保人员介绍,接下来我市将按照国家级要求,进一步完善“四有档案”,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新地里遗址保护将全面升级。

 

  除此,罗家角遗址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外围绿化工程;启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完成全市556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摸底。配合开展大运河(桐乡段)保护与申遗工作,完成大运河(桐乡段)档案编制工作和遗产界桩设置。完成《桐乡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和《夏家浜“夏氏府第”古民居群保护规划》初稿编制工作。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形成保护利用的和谐机制……今年这一系列文保工作的完成,使得桐乡悠悠文脉得以最完整地传承。

 

  在文物维护的工作上,文化部门也是不遗余力。市博物馆专门邀请文物修复师傅,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馆藏残损文物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共修复陶器、瓷器90多件,书画作品10多件。同时,完成徐肖冰侯波纪念馆114件书画作品的装裱和文物库房岳石尘51件书画作品的重裱。启动梧桐街道魏婆桥、大礼堂、石门陆家庄古桥等维修工作,加强桑基鱼塘维护。

 

  非遗的丰富程度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厚度。今年我市成立了省内首个村级非遗保护工作站,负责本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抢救、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积极开展省级非遗杂志《精神家园》的筹备、编纂及出版工作。开展“服务传承人月”活动,积极推荐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非遗保护丛书《土色土香》,《桐乡蚕桑习俗》已完成初稿。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本版摄影 记者 陈为民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