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家庭档案里的人生故事

2013年11月28日 08:12 来源: 《今日桐乡》

 

 

华梓山老人向档案工作人员展示自己的收藏

 

 

华梓山老人收藏的清同治四年的地契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书

 

 

保存完整的民国时期的身份证

 

 

徐剑鸣仔细地将家庭档案分门别类

 

  

空闲时徐剑鸣老人就会翻看自己整理的家庭档案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档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却似乎又离普通百姓很遥远。而在桐乡,“档案”已改变以“红头文件”为主体的传统馆藏结构,开始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的成长在岁月的流逝中总会留下点滴痕迹,或是孩子满月时所拍摄的照片,或是工作时签订的第一份劳动协议,或是与爱人的结婚证……把这些岁月痕迹串联起来就成为了丰富的人生故事。

 

  民间家庭档案入馆收藏

 

  11月7日,桐乡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来到石门镇安全村84岁的华梓山老人家中,一番寒暄后,市档案局局长魏昱初郑重地将一张编号为329号的永久收藏证书颁发给华梓山。

 

  “这是嘉兴地区首次将普通家庭的家庭档案收藏入馆,这些档案集土地契约、各类证件、证书、财产收据、交友书信等共300多件,时间跨度从清同治四年到现在,有着深远的意义。”魏昱初说。

 

  以前,市档案局征集入馆的家庭档案多以名人为主,这次却是一户普通农民的家庭档案。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事情还得从5年前说起。华梓山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市档案局在社区举办家庭档案的培训。“我一下想到了自己那几箱子东西。”华梓山试着拨通了市档案局的电话,“我想学学怎么做家庭档案。”

 

  第二天,华梓山从箱子里掏出几件东西拿到了市档案局。“这些纸又烂又黄,我以为别人会嫌弃,没想到工作人员特别感兴趣。”

 

  当时接待华梓山的市档案局监督指导科科长钱娟明至今记忆深刻。“有地契、证件等,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了,但很有年份,有一定历史价值。”得知这些东西老人收藏了好几大箱子,考虑到老人上了年纪,钱娟明和同事决定上门指导老人整理家庭档案。

 

  在华梓山家中,打开一个个积满灰尘的纸盒,铺开一张张杂乱堆放的纸片,钱娟明很是惊喜。“一个农民家庭能保存如此丰富而完整的家庭档案,非常难得。”于是,钱娟明和同事一次次上门,耐心地教老人整理档案,常常一呆就是一整天。

 

  几个月后,老人终于完成了家庭档案的整理,他按照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将所有的档案分成7个类别,财产类、证件类、健康保健类、交友联谊类、荣誉类、作品类以及其他类,共计292件,最早的是民国时期。

 

  “这些档案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变化,更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住房条件有限,不利于老档案的保存。我们特别希望老人能将档案捐献给国家,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钱娟明说。

 

  但是一开始,老人并不愿意。“整理好的档案,我经常拿出来翻看,以前的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重现。”华梓山说,实在是舍不得这份记忆。

 

  经过多次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今年9月,老人终于被档案人员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同意将其整理的家庭档案全部捐赠给市档案局永久保存。 而在给华梓山老人颁发永久收藏证书的当天,老人又从老宅中找到一部分老档案,这批档案也将华梓山的家庭档案时间跨度再次拉大,最早的一份档案是清同治年间的地契。

 

  300多份档案记录时代变迁

 

  在市档案局,记者见到了这些被华梓山老人视若珍宝的档案,它们被一一编上号码,妥善保存着。

 

  落款时间为同治四年的地契因为残破,已看不出当时买卖田地的双方是谁。不过一张立于光绪二十六年的地契清楚写明经手人是华梓山的爷爷华秀庆。“我们仔细对照了这张地契,当时华家因为生活窘迫,华秀庆卖了1亩8分地,换得36块大洋,原本是活契,因为没有按时赎回,就变成了死契。”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说。

 

  当时这段历史,也得到了华梓山的印证。“那时土地转让并不规范,农户之间私下买卖很正常。”华梓山说,小时候家里人多,日子穷得叮当响。在他12岁时,父亲和几个叔伯分了家,他也结束了两年半的读书生活,开始到处打长工。

 

  在财产类中,华梓山将1941年父亲和兄弟的分家清单保存了下来,上面详细列出了兄弟分得的田地房屋,很有时代特征。另外,老人还完整保存了家里从1949年到2005年每年上交的农业税收据凭证。

 

  在证件类中,只剩下半张的“良民证”不免让人觉得可惜。靠着仅有的几个文字和数字,华梓山推断应该是爷爷华秀庆的。而另一张保存完整的民国37年的身份证,清晰写明是父亲华锡乾的。

 

  在交友联谊类中,有几组比较特别的档案,一件是1941年爷爷华秀庆的丧事簿。上面详细记录着亲戚朋友所送的礼,其中的油、被、圆子、白米最多,反映着当地的风俗。“当时条件不好,要挤出这些生活必需品还是很不容易的。”华梓山说,现在生活好了,为了方便,人们更愿意直接用钱取代实物。

 

  1978年,华梓山的大儿子结婚了,当时的婚事记录簿上写着亲戚的送礼一般为5元、10元,而到1984年小儿子结婚时,人情礼涨了不少。“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了,农民的生活慢慢好了,送礼自然也涨了。”

 

  而夹在其中的一张出生证则让工作人员直呼“老华意识超前”。这张1961年由羔羊人民公社卫生院开具的出生证是华梓山小儿子的。“那时卫生条件差,很多城里人生孩子都在家里生,他们一户农民家庭知道上卫生院生孩子,医疗安全的意识很强啊。”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说。

 

  虽然华梓山读书不多,但他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这也间接促成了将这些档案完整保留下来。“其实这些东西很多农村家庭都有,现在看看稀奇,因为别人都扔了,我保存了下来。”华梓山笑说,从小他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有心的他就把父辈留下的都收了起来。

 

  华梓山的工作也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安全村1996年以前移交给市档案局的绝大部分档案都是经由他手整理装订的,他还被当时的羔羊乡政府、乡派出所以及石门土管所等部门请去整理档案。不过,对于家庭档案的整理和深入了解却是从这几年开始的。

 

  平时喜欢写稿投稿的华梓山在家庭档案中还大量保存着刊登自己文章的旧杂志、旧报纸。其中记者发现了一张1959年的《桐乡日报》和几张早期的《崇德报》。 钱娟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会请专业人员对部分损坏严重的档案进行修复。同时,也会选择部分档案,在征得老人同意的情况下,向普通市民开放展示。

 

  每一份家庭档案蕴含着一个人生故事

 

  在2009年,梧桐街道庆丰社区曾开展过一个特别的家庭档案展。当时,10户家庭通过创建家庭生活档案,从个人生活变化的点滴反映社会发展历程,感受时代变迁。展出的档案既有纸质的家庭医疗、理财、购物、婚庆等档案,也有各类家庭影音资料。其中徐剑鸣老人的家庭档案整理得最为完备。近日,记者找到徐剑鸣,和他分享整理家庭档案的乐趣。

 

  今年73岁的徐剑鸣从机关退休后,有了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整理老档案就是其中一样。“从2008年开始,已经整理了9大类。”徐剑鸣从床头捧出了9只文件夹,上面分门别类标注着家史、证件、电器说明、照片、音像视频资料、像章等字样,时间跨度有50多年。

 

  对于家庭档案,徐剑鸣深有感触:“家庭档案是我最大的财富之一,每件档案都像会讲故事一样。闲时我和老伴最喜欢翻翻看看,会勾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人彷佛也年轻了。”

 

  和华梓山不同,徐剑鸣的档案整理完全是按照家庭的需求和特色来整理的。在家史档案中,徐剑鸣细心地将从爷爷这一辈起的家谱记了下来,还将每次家族聚会的时间、地点、参与人记录下来。“我们整个家族气氛融洽,经常聚会,把这些记录下来很有意义,也希望子孙后代能一直这样融洽下去。”徐剑鸣为自己整理的家史档案感到骄傲,“亲戚间要问点家族里的事,都是直接来找我的。”

 

  除了记录大家族,在小家庭档案的整理上,徐剑鸣也很用心。一个大盒子里集满了几十枚毛主席像章。“我在部队呆过很长时间,看到这些像章,就能想到那段难忘的岁月。”

 

  在照片档案中,徐剑鸣将自己的黑白结婚照和后来补拍的彩色婚纱照放在了一起,一样的笑容诠释着幸福到老的情怀。“现在学会了电脑,很多照片都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归类。”徐剑鸣打算以后将这些纸质档案全部扫描,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就可以永久保存了。 现在,徐剑鸣正在着手整理孙子从小到大的成长档案。“相信对于孙子而言,这是份很珍贵的礼物。”

 

  采访手记:如果说官方档案以其准确性、严肃性、权威性对社会公共记忆进行着真实记录和保存,那么家庭档案是以其真实性、原始性、生动性对个体生存状况进行着细腻描绘和展现。通过对这一个个家庭档案的整理和保存,我们的后人也将看到一幅幅丰富多彩、跌宕起伏、自然真实的历史画面。 那么,如何来整理家庭档案呢。“对一般家庭来说,家庭档案大致可分作三类:文字档案类、照片和音像档案类及实物档案类。”市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文字档案可分为证件类、经济票据类、家电设备说明类、医疗健康类、珍藏类、信件类和子女成长类等。照片和音像档案则包括照片和有特殊意义的录音带、录像带等。实物档案类则是对奖杯、奖牌、古董等有价值物品的整理。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本版摄影 陈为民 沈怡华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