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省旅游经济强市复核检查组在桐检查时指出

把桐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第一大县”

2013年11月14日 08:06 来源: 《今日桐乡》

    3年前,我市获评“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市”称号,3年来,其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11月12日至13日,以省旅游局副局长许澎为组长的省旅游经济强市复核检查组来桐,对我市旅游经济强市工作进行复核检查。复核检查组认为,桐乡发展旅游业起步较早,基础良好,旅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新一轮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要重点在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增加消费、带动产业上做文章,真正把桐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旅游第一大县”。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与提升工作,全市旅游业发展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今年前10个月,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22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4.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4亿元,同比增长20%。去年年底,省政府同意设立桐乡市乌镇省级旅游试验区。上个月,国家旅游局批复桐乡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


  12日,复核检查组一行分组实地踏看了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乌镇景区、高铁桐乡站、桐乡旅游咨询(集散)中心、世贸中心等地,并检查了台帐资料,观看了桐乡旅游工作宣传片。


  在昨天(11月13日)上午举行的省旅游经济强市复核工作汇报会上,复核检查组对复核检查情况作了反馈。复核检查组指出,2010年桐乡市成功创建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市,3年来桐乡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镇区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两区两化的概念旅游,强势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积极打造全省旅游乃至全国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标兵,相比于第一次的创强,桐乡市的旅游品牌效应显著提升,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旅游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主要体现了五大特点:即领导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旅游发展氛围浓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业经济总量在全省领先。


  复核检查组同时提出了桐乡旅游业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比如乌镇旅游等于桐乡旅游,乌镇景区的放大效应、带动效应不明显;旅游企业尚显薄弱,无论是星级景区建设,还是旅行社创牌实力都不强;功能配套不够完善;产业融合深度不够,虽然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没有把农产品发展成旅游产品,没有把农业园区变成休闲观光园。其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发展水平不平衡,除乌镇景区、福严禅寺外,其他景区知名度有待提高;部分道路仍在建设过程中,景区可进入性有待提高;在高铁桐乡站内未设置专门的旅游咨询服务点;出租车管理有待提高等。


  针对桐乡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复核检查组建议在6个方面下功夫:要在深入改革创新上下功夫,通过综合改革的手段去突破、弥补存在的不足,突出在业态培育、政策扶持方面先行探索,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作出贡献;要在全域景区化上下功夫,全域景区化是发挥桐乡优势非常好的载体,确保建设一个项目,造就一个景点,形成一片风景,既要有理念上的体现,更要发挥好实际功能;要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区域特色和业态互补创新,大力建设旅游重大项目,形成独具桐乡特色的旅游产品,确保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日为建设“中国旅游第一大县”发挥作用;要在培育大市场上下功夫,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实现资源互补;要在旅游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加快旅游业与一产、二产的融合;要在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重点研究优质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信息,打造旅游市场,加快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开发,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汇报会上,市委书记卢跃东作了表态发言。卢跃东说,考核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都很有针对性,当前,我市无论是旅游功能配套,还是产业融合度方面,与提出的战略目标有差距,国家旅游局批复桐乡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一方面是荣誉,另一方面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桐乡要以“一业驱动四化”,走出一条以旅游业带动经济转型的新路子,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在发展旅游业上发挥聪明才智。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专门研究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逐项予以贯彻落实。


  市委副书记、市长盛勇军在会上致词。市委常委、副市长徐云松汇报了3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市领导沈济贤、顾根梁参加会议。嘉兴市旅游局领导通报了复核初查结果。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梁英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