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傅华根:用悠悠琴音诠释千年文化

2013年10月30日 08:25 来源: 《今日桐乡》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相传神农伏羲造出了第一把古琴。此后,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上,古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一张张琴谱、一段段佳话,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如今,桐乡也出了一位古琴民乐家,他的名字叫傅华根。

 

 

  傅华根在演奏古琴

 

 

  古琴交流研讨会现场

 

 

  傅华根与古琴爱好者探讨琴艺(图片由黄巍提供)

 

  在民乐之路上不停求索

 

  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上古时被称为“国之乐器也”,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大部分人对于古琴的认识可能就是春秋时代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觅知音故事,又或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宛转悠扬的琴音。

 

  一个丹桂飘香的秋日,我们见到了曾被《美洲时报》、《环球新闻》等10多家美国主流报纸不吝辞藻,称赞为“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著名的中国民俗音乐家和二胡演奏家”的傅华根先生。在傅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悠远曼妙的古琴世界。

 

  年过六旬的傅华根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现在定居于澳大利亚,此次回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桐乡弘扬古琴文化。回到故土,他暂住在凤鸣禅寺,练琴、看书、静思……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调的生活。

 

  要说傅华根与古琴的渊源,得先从二胡说起。他从小就对民族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1967年,傅华根19岁,高中毕业后待业在家,开始渐渐迷上了二胡演奏。23岁那年,他下乡插队,同年被选进了县里的文宣队,从此,开始了他生命中的音乐之旅。

 

  后来,通过浙江歌舞团宋景廉先生的介绍,傅华根正式拜师二胡演奏家沈凤泉,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和二胡演奏技法。这也让傅华根认识到过去光凭自己摸索,二胡演奏甚至还没入门,好强的他从头开始学起,每天练琴时间超过8小时。

 

  现在回忆起那段岁月,傅华根感慨万分:“追随沈先生学琴的那几年,是我最勤奋、最艰苦、也是收获最大的时光。”后来,在沈凤泉的引见下,傅华根又向上海音乐学院吴之珉和林心铭两位二胡演奏家学习二胡技法。正是这3位老师,使傅华根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为他后来在民乐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段时期,傅华根也开始涉猎古琴演奏,其间,还有一段类似于俞伯牙遇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当时,嘉兴南门有一位九旬老人叫张忠纯,他曾是燕京大学文学教授,家中留有一把清代古琴。许多人上门求琴,张老一概回绝,说是好琴要赠知音。傅华根听说后,壮着胆子上门,老人听了他一曲二胡独奏后,很是心动,但仍对眼前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心存疑虑,要他寻来古琴旧谱,才把古琴相赠。于是,傅华根想方设法,终于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二胡老师处求得琴谱。最终,张忠纯欣然把琴赠给了傅华根。

 

  从这开始,傅华根走上了学习演奏古琴的道路。那些年,他每年都会用这把古琴为老人演奏,直到老人过世,而傅华根的琴艺也在不知不觉中日臻熟练。 

 

    1977年恢复高考。次年,傅华根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农业大学,攻读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4年的工科学习,并没有让傅华根远离民乐,反而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求真求实的态度,而这些对他在艺术追求上无疑有很大帮助。

 

  曼妙琴音倾倒德美听众

 

  上世纪80年代末,傅华根被公派到德国进修企业管理。在这个诞生了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大师的音乐国度,傅华根的音乐才华受到瞩目。

 

  有一天,傅华根在德国的寓所内随意把玩着二胡,以一曲《二泉映月》来消磨业余时间。未曾想,房东马蒂斯托夫律师听了傅华根的二胡演奏后,深受触动。在他的极力推荐下,傅华根凭借一曲欢快的《赛马》打动了德国“石·荷州国际音乐节”的创办人。后来通过非常严格的审核,傅华根获准参加音乐节。

 

  公开演出后,中国民乐《赛马》、《江河水》等经典曲目和傅华根一起被德国观众所认识,他的琴声轰动了整个音乐节。“当时,打电话、上门来的德国人太多了,他们都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举办家庭音乐会、音乐讲座。”傅华根说。

 

  音乐节落幕后,傅华根又去了德国西南城市梅切西,在那里,他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二胡古琴独奏音乐会,更多热爱音乐的德国人慕名而来。

 

  2005年12月1日,傅华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内上演了一场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会。傅华根演奏的精妙旋律,为包括美国国务院17名外交官在内的观众演绎了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

 

  美国政府之所以让外交官们聆听一场非官方的音乐欣赏会,是因为这些外交官们马上要飞越重洋,去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从事对华的外交工作。他们把欣赏傅华根的音乐,作为对东方国度的一种直观的认识。

 

  音乐会结束之后,外交官们把傅华根团团围住,不断地询问着中国的民族音乐及中国人对音乐的理解。“像二胡、古琴这样的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使人修身养性,中国音乐家力图让器乐自己能‘说话’……”傅华根这段充满玄妙的讲述,更增添了外交官们对中国的极大兴趣。

 

  之后,美国国会图书馆民俗中心还专门请他“入棚”,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为他录制了二胡演奏乐曲。这样的礼遇在中国的民乐演奏家中,傅华根还是第一位。

 

  如今,回首再看那段辉煌,傅华根更多的是云淡风轻:“这只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妙的经历,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总想着在音乐上成名成家,随着阅历的增长、琴艺的娴熟,傅华根发现,要真正有所成就,必须始终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要抛舍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他早年曾经向张忠纯老先生请教养生之道,张老只是吟出陶渊明的四句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何复独多虑。”这也成了傅华根艺术人生的准绳。如今,他的琴声少了许多世俗气,添了几分悠远和空灵。 

 

    傅华根坦言,退休前,他更多的精力是花在二胡演奏上。退休后,才慢慢把艺术的重心转到古琴上。澳大利亚静谧的环境,也给了他更多静思人生和提高艺术修养的空间。

 

  古琴文化在这里弘扬

 

  今年10月14日,在桐乡市图书馆举行的傅华根古琴二胡演奏会上,傅华根凝神端坐,眉头微蹙,没有千军万马、满帆张弓之状,却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乐曲起、承、转、合,悠扬的旋律呈波浪式起伏,音色深邃而恢宏,琴弦上分明振动着千古风骚。一曲《流水》终了,满座寂然。良久,才爆发出一阵会心的掌声。

 

  台下坐着的都是桐乡的古琴爱好者,其中不少都是跟随傅先生学习古琴的弟子。在市文化馆从事古筝教学的陆佳耀就是其中一位。

 

  “我曾在市越剧团工作,当时就听团里的同事说傅老师琴艺人品俱佳,大家对他非常敬仰。”2009年,在同事的引荐下,陆佳耀开始跟随傅华根学习古琴。

 

  “因为有着古筝基础,学起来并不是很难,难的是进入古琴深邃的意境。”虽然如今陆佳耀也有了很多学生,但他却不敢轻言传授古琴。他说,刚开始学古琴可能更注重技巧,要背透古琴谱,但随着对古琴文化的深入了解,才发现众多古琴曲都特别注重心境的淡泊,因为只有在这种心境里,才能充分地表达好“境由心造”的真髓。所以,那种澄澈的情感,便往往浸入了对历史的凭吊,对前贤的景仰,对亲情的怀想,对故人的挥别……

 

  “古琴文化追根溯源其实是禅宗文化,很多古琴曲都蕴含深刻的禅宗故事,弹琴就是对自身品格的一种修炼塑造。”陆佳耀说,傅老师不仅教给他琴技,更教给了他做人做事的道理。

 

  2010年5月,傅华根赴澳大利亚定居,虽然每年都会回家乡小住一段时间,和桐乡的弟子切磋琴艺。但大家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如何更好地增进交流,弘扬古琴艺术,傅华根和他的学生及一些古琴爱好者成立了“崇德琴社”,社长就是傅华根。

 

  3年来,每隔两个月,古琴社的社员就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进行古琴交流。琴社的秘书长黄巍一直默默操持着琴社的日常事务。黄巍现在在濮院经营企业,但他从小就醉心于中国民族音乐,2009年开始跟随傅华根学习古琴。

 

  “我爷爷是园艺师,父亲爱好书法,从小家里往来的客人都是一些文人,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我从小就喜欢上了传统文化。”黄巍说,虽然现在从事着与传统文化不相关的职业,但一闲下来,就会练书法、泡书场、弹古琴。“很多人都说我不像商人,因为我情绪很少有起伏,遇事也很淡定。”黄巍把这些归结于古琴的修炼。

 

  “真正进入到古琴的境界,会发现世界突然变得宽阔了,心也就大了。”黄巍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着一把古琴,对他来说,琴音就是最好的安定剂。

 

  至今黄巍还清楚记得3年前为傅老师饯行的那一幕。“在傅老师去澳大利亚的前一晚,我们琴社的会员聚在香海禅寺,傅老师弹琴,我们几个学生就一起吟唱《阳光三叠》。”大家以这样的方式体味着古代文人骚客清雅如水般的君子之交。

 

  现在每逢琴社成员聚在一起,总会通过视频、电话与千里之外的傅华根进行交流。“傅老师学了新的曲子,也会通过视频弹奏给我们听。”在所有社员心中,傅老师一直都在他们身边,是他们艺术的引领者。 

 

    除了弹古琴,黄巍现在还在搜集有关桐乡的琴史材料,并且有了不小的收获。“通过翻古琴谱和一些资料,发现嘉兴地区跟古琴有着很深的渊源,但很多史料都散落了,十分可惜,希望通过系统整理,能为桐乡的古琴文化传承作点贡献。”黄巍说,在清康熙年间,崇福有一个叫“吴之振”的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曾写过一本《德堂琴谱》的书;清末也有一个叫“冯水”的桐乡人,在北方行医,但酷爱古琴,写过几本很有名的古琴律学研究书籍,他还是《广陵散曲》的早期研究者,为保留下几经失传的古琴名曲作了贡献。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陈为民摄)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