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承扬千年文脉 惠泽桐乡厚土

2013年10月24日 17:46 来源: 《今日桐乡》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桐乡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特别是近20年来,桐乡社会各界对于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日益深入人心,全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强烈。承扬千年文脉,惠泽桐乡厚土,已成为新时期下桐乡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命题——

 

  名人文化  桐乡响亮的名片

 

  20年之重要节点:1993年12月10日,桐乡市博物馆,蚕桑丝绸博物馆,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简称桐乡“三馆”)举行开馆典礼,“三馆”位于市区庆丰南路,是连成一组的富有现代气派的展览群体。

 

 

  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拥有“文化之邦”美誉的桐乡,用敏锐的眼光,把名人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来考虑,相继建成了以茅盾故居、丰子恺故居缘缘堂、君匋艺术院、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金仲华故居等“五只金凤凰”为主架的名人文化设施。“名人文化”成为桐乡市对外的一张响亮名片,大批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其中茅盾故居年接待游客达300多万人次;君匋艺术院收藏和陈列钱君匋捐赠的数千件珍贵书画文物,每年接待国内外艺术家来院举办展览、创作、研究、讲学几百余次,成为“珍品收藏之库,艺术研究之宫,讲学传授之院,书画创作之家,展览陈列之馆”。

 

  2000年11月,众人瞩目的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首次走出首都,在乌镇举行。之后,在乌镇连续举办了多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活动。作为全国最具影响、最具分量的文学奖能在茅盾家乡颁奖,不仅弘扬了茅盾先生人文精神、提高了桐乡知名度,更体现了桐乡文脉的代代相传和生生不息。

 

  为了弘扬丰子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我市进行着各种探索。2001年10月,文化部授予桐乡市“中国民间艺术(漫画)之乡”称号。在全国,只有三座城市享有这一盛名。

 

  时任丰子恺纪念馆副馆长的褚万根全程参与了“漫画之乡”的申报过程。他回忆道,当时领导希望能在漫画上做点文章,或者说把漫画作为菊花节上的一个亮点。一些专家给出意见,要创建漫画之乡,单凭建漫画馆是不行的,要建队伍,办刊物,建基地,搞展出,把氛围营造好。在2001年,我市开办了一系列漫画活动。

 

  从2002年起,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和我市联合举办全国漫画大展,每两年举办一届,并冠名“子恺杯”。至2012年,联合举办了六届“子恺杯”全国漫画大展,这是目前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全国性漫画展事,对弘扬丰子恺漫画艺术思想和精神,推动我国漫画艺术事业繁荣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桐乡因文化名人而闻名,利用徐肖冰在中国摄影界的地位和影响,2010年我市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合作,联合举办了“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和颁奖典礼活动,该大展每两年举办一次。

 

  “漫画之乡”获得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好评。桐乡一鼓作气,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又获得了“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摄影之乡”。三张“金名片”共同传承着名人文化。

 

    借助得天独厚的名人文化优势,我市不断提高在国内外的文化地位,叫响“桐乡文化品牌”。 1994年3月,市委、市政府为繁荣文艺创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出精品,设立了桐乡市最高文艺奖——“金凤凰奖”,至2011年共举办五届。

 

  菊花节  桐乡人自己的节日

 

  20年之重要节点:1999年11月6日至15日,桐乡市委、市政府举办首届菊花节。

 

 

  1999年首届菊花节行街活动

 

  茅盾在描述家乡乌镇的香市时,曾写道:“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如今在深秋菊香时节,桐乡人有了新的狂欢节,那就是菊花节。

 

  时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朱卓迪全程参与了首届菊花节筹备工作。令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这个本土节庆会如此深入人心,不仅捧红了杭白菊,还成就了一张打响桐乡城市品牌的“外交名片”。世界由此认识杭白菊,全国也知晓了桐乡。

 

  “那个时候,我们缺乏办大节的经验。可以说,每一步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朱卓迪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1999年,正好是桐乡解放50周年。而那时许多地方开始兴起办节。江苏射阳一个小乡从桐乡引种试种菊花才两三年,也办起了菊花节。桐乡坐不住了,我们作为杭白菊的原产地,又有着370多年栽种历史,为什么不以此为契机,举办属于自己的节日。

 

  为筹办好首届菊花节,当时不少企业鼎力支持。上世纪90年代末的桐乡,经济最活跃的当属洲泉镇,不少企业家一万一万捐。

 

  “虽然首届菊花节的开幕仪式比起后来的几届,实在算是朴素,只在‘三馆’门前简单搭了台。但是那种隆重的心情,至今仍不能忘怀。”当时让朱卓迪头疼的还有天气问题,因为气象部门预测开幕那天可能会下雨。当时的通讯远没现在方便,有事要打BP机,要等回复,许多演出人员敲定了日子才能借服装。“改日子实在动静太大,我们一咬牙就决定不改了。”

 

  所幸,首届菊花节开幕当天没有下雨。大型文艺行街表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早上开始的行街联欢共由15辆彩车、13个文艺方队和5个标语方队组成,总人数达1000人,队形总长550米,时间近2个小时,有10多万群众竞相观看。晚上,“菊乡丰韵”文艺晚会和菊花节焰火晚会分别举行。而菊花节商品展销会也让桐乡人好好过了把购物瘾。

 

  有了经验和基础,2000年第二届菊花节的规模和层次较首届有较大的提升,开展旅游、专题、经贸、文体四大活动。这届菊花节让老百姓记忆深刻的是举办了“菊花仙子”评选活动。19岁的郁菊萍成为幸福女孩,摘得“菊花仙子”金冠,还有多位女孩获得“菊花仙子”称号。

 

    到2012年,我市已举办了11届菊花节。最近几届菊花节,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演出,还是激情四射的招商宣讲,一切“功夫在诗外”——在这样的文化盛会上,桐乡以菊为“媒”,激活着一个地方的巨大潜能。菊花节在吸引各地目光的同时,已经成为桐乡市掘金寻宝、吸引全球资本的绝佳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经贸、会展活动,来实现提升桐乡品牌知名度和打造人文名城名片的双赢。

 

  悠悠文脉  传承千年历史

 

  20年之重要节点: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蚕桑丝织”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蚕桑丝织”项目申报由桐乡市、海宁市、杭州市余杭区等多地文化部门跨地区协作,共同申报。

 

 

  新地里遗址发掘现场

 

 

  高杆船表演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我市文化之邦的美名。面对先辈们留下的厚重文化遗产,我市致力于打响有代表性、标志性的桐乡文化特色品牌。通过挖掘、研究、宣传、弘扬优良的特色文化传统,继承历史传承的人文精神,弘扬当代人文追求。

 

  2001年3月21日,由省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驻崇福湾里村,对新地里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新地里遗址被确认为是目前所知良渚文化墓葬数量最多的部族墓地。新地里遗址也是我市继1979年罗家角遗址发掘以来的又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既保护了地下埋藏的珍贵文物,还能改善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真是一举两得!”罗家角遗址一系列保护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石门镇颜井桥村村民对此赞不绝口。2001年罗家角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省政府批准通过《罗家角遗址保护规划》,预计4年完成。

 

  另外,随着普安桥遗址、东园遗址、姚家山遗址等的发掘,进一步印证了桐乡灿烂的古文明。

 

  江南水乡的气韵也为桐乡留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为止,我市已有“蚕桑生产习俗”一个非遗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两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桐乡竹刻”等18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我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起点,依托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和独树一帜的蚕乡、水乡特色文化,通过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打造非遗经典景区、促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交流、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文化惠民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年之重要节点:2009年12月22日,市文化中心工程举行开工仪式。包括文化馆、中国漫画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馆和钟旭洲钱币收藏博物馆。建成后将是全市群众休闲活动的集聚地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

 

 

  排舞走进桐乡百姓生活

 

  桐乡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文名城”行动计划,是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文化要为现代桐乡大发展所用,要促进产业发展,要为人民服务,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朱妙学曾在市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工作,他感叹:“这20年来,无论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还是活动设施场馆的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全市各镇(乡、街道)都建起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楼,实现了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建设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全覆盖,市级文化示范户1000户稳定巩固,一批新型的农村文化茶馆应运而生。镇、村、户三级农村文化网络协调发展;市级各部门、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老年文化活动室同步运转。为广大城乡群众和老年人群的求知求乐,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举办菊花节之后,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迅猛。”朱妙学说,原来一直是送戏下乡,但在2001年后,每个镇(街道)都成了参与的主体,纷纷成立了富有特色文艺小团队,全市有四五十支队伍,像濮院有抬阁队,大麻有舞龙队,南日有莲湘队。

 

  文化广场是老百姓参与度最广的活动场所。从2000年开始,随着桐乡经济的发展,结合旧城改造,市政府大手笔投入,市区相继建造了一批设施完善,绿化配套,喷泉、假山、雕塑相互点缀的文化广场,为市民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大舞台,如东兴广场、菊花广场、广福广场、市政广场等。

 

  “前几年每年盛夏,经常去广福广场看露天电影纳凉,特别美好。”庆丰小区居民王女士说,广场文化是这20年来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一个新亮点。

 

  从2008年开始,排舞走入了千万桐乡人的日常生活中。卖菜阿姨有空在菜场跳,田头农村大妈也在跳,还有江苏人饭后跨界到乌镇来跳……排舞活动在桐乡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每个城镇、村(社区)。“这项活动不仅提升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从更深层次看,它对改变桐乡人过于内敛、低调的人文性格,将起到积极作用。”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琳坦言。

 

    为满足广大市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全市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文体惠民”活动。一场场太极、排舞等全民文体运动拉开大幕。目前,我市也在积极申创“排舞之乡”、“太极之乡”。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