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王立和陈滢:夫妻携手记录濮院古与今

——我市作家王立和妻子陈滢共著《人文濮院》散记

2013年09月02日 08:10 来源: 《今日桐乡》

  ○一个小镇的文化气息,往往由一段段人文历史沉淀而成。

  ○在濮院,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热爱文学,钟情于古镇文化。他们的愿望是尽自己所能还原一段关于家乡“一个家族、一匹濮绸、一件毛衫”的历史。

  ○夫妻俩历时两年多,将散落于古书典籍中的一个个历史文化片段,逐一拾回,撰写成一本十三万字的书,取名《人文濮院》,即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立(左)和妻子陈滢在探讨撰写《人文濮院》事宜

 

 

  即将出版的《人文濮院》封面

 

 

  王立夫妇为撰写《人文濮院》而搜集的部分史料

 

 

  近年来王立和陈滢创作的部分文学作品

 

  濮院古镇历史亟待去挖掘

 

  对每一个桐乡人来说,说到濮院毛衫,几乎人人皆知,但对于濮院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也许熟知者并不多。

 

  濮院是一座有着880多年建镇历史的江南小镇,它为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群古建筑,还有它深厚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情怀,这些都亟待我们去挖掘。

 

  一直以来,身居濮院的王立和陈滢夫妇对濮院的古镇文化情有独钟。两年前,妻子陈滢在镇志办工作时,搜集了一批有关濮院的史料,让这个“濮院迷”备感惊喜。仔细翻读后,更是深深地着迷了。而难得一见的史籍,同样也吸引着丈夫王立。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濮院留下足迹和诗文,使得濮院的人文历史绚丽多彩。”身为市作协副主席、省作协会员的王立认为人文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尽管历来以濮院为题材的书籍并不少,但大多以散文、随笔为主,史料也多来源于镇志和为数不多的资料记载。而完整详尽、专门记录濮院人文历史的书籍却还没有。

 

  一年前,恰逢《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编撰工作启动,王立夫妻俩获得了撰写濮院历史文化分册的机会。 2011年初,夫妻俩为撰写《人文濮院》忙活开了。两人一边读史,一边梳理写作思路。王立更是因此感慨:“写了三十年的散文、小说,就是没为家乡写点什么,现在终于可以如愿。”

 

  夫妻二人的古镇情愫

 

  29年前,桐乡濮院人王立和远在吉林的陈滢,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鸿雁传书,最终因文学结缘,走到了一起。

 

  从粗犷的北方大地来到小桥流水的江南,陈滢马上被这个美丽的古镇迷住了。“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去逛逛老街,找找历史古迹。”陈滢说,这次写书的动力和知识积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濮院的一种情愫。

 

  从2005年开始,夫妻俩开始用相机记录濮院,几乎拍下了镇上的每一座石桥、每一处古迹,走遍了濮院的角角落落,至今已存有上千张濮院文化古迹和风景照片。

 

  其间拍摄的一些遗迹,之后由于损坏、改建,没有了踪影。如前几年,陈滢用相机记录下了施全庙东南处小河浜的石护栏、石板路。去年,她再想去拍几张石护栏时,发现石护栏已经消失,小河浜也被填上了土,变成了水泥路。

 

  除了踏访古迹,夫妻俩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家里的书房。

 

  三张书桌,三台电脑,三面靠墙的大书橱……虽然书房足够宽敞,但是一家三口的三张书桌和大量藏书,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女儿不怎么待在书房,反倒是我们两人待的时间长。”陈滢说道。

 

  王立和陈滢的书桌是并在一起的,电脑背靠背放在桌上。通常,他们都是这样面对面,各自忙自己的活,上网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各自写各自的文学作品。

 

  撰写《人文濮院》一书,是两人29年来的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尽管两人都喜欢写作,但是王立创作小说,陈滢擅写民间故事。这一次,他们既分工又合作,陈滢负责收集史料,王立负责撰写。

 

  两人的合作形式也可谓别出心裁。妻子陈滢每每收集到资料,就通过QQ传给丈夫,而王立写好的内容,也同样发给妻子看。 陈滢打趣地说:“写书两年多来,我们两个人的交流,大多通过两台电脑。”

 

  挖掘人文濮院的“一砖一瓦”

 

  挖掘濮院文化脉络,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古籍经典入手。为了真实记录濮院历史长河中关键的人、事和物,夫妻两人将整整一年时间都花在阅读古书上。从一本本古籍中,一点点挖掘出濮院人文历史的“一砖一瓦”。

 

  在他们的阅读范围内,仅历代的濮院镇志就有6本。其中最早的一本镇志是明朝时所编著。此外,《史记》、《四库全书》、《清史稿》等50多部古今著作也成了他们查找资料的对象。

 

  繁体字、手写体、文言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题,频频考验着夫妻俩。“面对那些繁体字印刷的文言文,我们不得不借助《康熙字典》,来弄明白字句的意思。”王立说,光靠查字典还不够,之后又联系上北京的桐乡籍国学专家,通过网络寻求指导和帮助。

 

  阅读和写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王立在濮院一家纺织化工企业工作,为了不影响写作,王立每天下班后推掉各种应酬径直回家,在书房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而妻子陈滢将饭菜做好,端进书房。就这样,两年间,王立的晚餐几乎都是在书桌上吃的。

 

  去年春节,夫妻俩只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就又专心于《人文濮院》的编撰。

 

  由于王立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外出收集资料的任务就落在了妻子的肩上。“一些古书只能在图书馆里看,没法外借。”陈滢回忆,去年很长一段时间,她经常待在图书馆里,到底去了几个月已记不清,只知道身上的衣服从长袖换到短袖,再换成了长袖。

 

  “那段时间,是她关节炎最严重的时候,但她还是坚持去。”王立说,每次走到图书馆三楼,陈滢都要花很长时间,忍着痛挪步上去,就是为了找出古籍里有用的素材,复印下来带回家。

 

  众多古迹今安在?凡是书中提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区域,王立即便再忙,也执意抽出时间和陈滢一同踏访、察看、核实。一次,他们在陡门寻找濮氏后代在清代建造的一座圆满桥时,由于田间小路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而当时对面刚好有车驶来,两车交汇时,陈滢驾驶的汽车为了避让,差点翻入旁边的水沟。直到那辆车开出老远,两人还是惊魂未定,无法从刚刚的惊险一幕中缓过劲来。可遗憾的是,当他们找到原址时,那座石拱桥早已变成了一座钢筋水泥平桥。 这样的遗憾,夫妻俩在踏访中遇到多次。王立也在书中写下了这种透着落寞的坚持:“前往坝底头,寻找沈梓的故居,知道那儿早已没有了红药山房,没有了沈家旧居,但还是执意要去……”

 

  要让百姓读懂濮院

 

  撰写史书,过程是艰辛的。

 

  在撰写《人文濮院》过程中,虽然书中引用了大量史料,但是他们试图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将其转换为读得懂、看得明白、记得深刻的通俗语言。

 

  巨族濮氏开创“濮绸”品牌、赈灾救民、创办义塾,500文人齐聚濮院参加“聚桂文会”、蔡氏家族留存的盈盈书香……书中的许多史实,是在此次古籍考证中被一一挖掘出来的历史故事。王立用质朴平实的文字,将这些历史碎片串联起来。

 

  “写这本书,我要让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能看懂这本书,从而了解濮院的人文历史。”王立说。对于这本《人文濮院》,王立将其视为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因此思想上丝毫不敢懈怠。

 

  对于《人文濮院》一书,王立用“一个家族、一匹濮绸、一件毛衫”,简洁地概括了其十三万字的内容。或许对濮院而言,这是最鲜明的、最有特色的三个人文标志,也是解读古镇历史独特的文化密码。

 

  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陈滢找到一本刻印于光绪十四年的《东畬杂记》,书中以随笔的形式记载濮院历史,所写的皆为濮院昔时的风土人情、逸闻轶事,对于编写濮院历史有着珍贵的参考价值。

 

  然而,让人感到头疼的是,由于印制年代久远,几经流传复印,这部繁体文言文的著作许多地方都模糊不清了。

 

  “这本书对濮院当时的历史记载得非常翔实,我们不能让这样的宝贵资料尘封,应该让读者了解那段历史。”陈滢在阅读时就下定决心,要将《东畬杂记》转换成简体版。

 

  经过一个月的抄录、整理和标点,陈滢终于将《东畬杂记》转换成简体版,并录入电脑,打印制成单行本。

 

  陈滢有个心愿,如果通过出版社将简体版本的《东畬杂记》出版,变成真正可以大众传阅的书籍,让更多人看到这本宝贵的古籍,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因为《桐乡历史文化丛书》对著作字数有限制,《人文濮院》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写进去。在向出版社交稿后,王立夫妇还在继续查阅资料,补充内容,不断完善。

 

  如果要对两年多来的撰写做个总结,那么,王立在本书后记中的述说,或许能够代表夫妻两人共同的心声:“撰写这样一部江南古镇的人文史,我们经过了艰难而又愉快的历程。越过千百年的时空,我们与古镇先贤们相遇,满怀欣喜,既沧桑不已,又情思绵绵,一切都变得那么栩栩如生。”

 

  王立夫妻两人携手撰写《人文濮院》一书,得到了我市文化界人士的赞许和好评。

 

  桐乡市文联主席、《桐乡历史文化丛书》第二辑主编王士杰说,王立和陈滢两人承担了丛书分册的撰稿任务,写作水平和书稿质量都是上乘的,写作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精力。在我市,夫妻搭档写书的作家并不多,此次他们在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挖掘家乡文化底蕴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写出了本土历史文化书籍中的精品。 

 

    原桐乡市文联副主席叶瑜荪说,王立和陈滢合著的《人文濮院》史料比较翔实,用散文的行文方式反映历史,能够真正将读者引入到濮院过去的环境中。因为在大量的史料书籍中,有部分关于濮院的史料是别人所没有挖掘出来的,如果不去收集,那么写出来难免会成为“大路货”。在这方面,王立夫妇俩所著的《人文濮院》无疑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文/记者 周 玥 摄/记者 陈为民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