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濮院老铁匠苦守老手艺

2013年08月29日 09:19 来源: 《今日桐乡》
 

图为老铁匠许松森正在认真打制铁制农具。 记者  周玥  摄

 

  濮院吉子、便利铁店、庙白服务站……很多人对这些名字可能是陌生的,但是,在老濮院人眼里,这些都是响当当的老招牌。而手工铁制农具,是这些老招牌的全部产品。曾经的它们在巷弄间红红火火,如今却难走出老街。

 

  8月27日,记者在老街居民的指引下,找到了“濮院吉子”。在归家湾的老巷子里,有一处100多平方米的旧式厂房,“濮院吉子”就隐于此。65岁的许松森是这里的伙计,又是这里的老板。多数时候,厂里只有老许一个人在敲敲打打。

 

  “今天手头正好有客人的一批镰刀要做,在平时每天基本就干半天活。”老许告诉记者,自己从14岁起就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以前做的农具样式多,现在需求大不如前,厂里只做三种型号的镰刀。买主大多是周围的居民和本市批发市场的商贩。

 

  老许的手工镰刀从如料到成型,需要经过13道工序,前不久,他的镰刀刚从每把3.5元涨到4元。即便多年来只涨了0.5元,也让老许宽慰了许多。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把镰刀需要1.25元复合钢材料,1.5元手工费,再加上水、煤、电等费用,单把成本超过3元钱。一天花12小时最快能做100把镰刀,利润也远不到100元钱。

 

  “以前也试过提高售价,但是来买的都是老朋友和老客户,价格没法高出同类商品。”老许表示,批量生产的机制镰刀,贵的要卖5元钱,而自己的手工镰刀量少价也不高,这让老许有些无奈。

 

  活累钱少,学成的时间又长,老许的5个徒弟陆续都去做羊毛衫生意了,再也没有人来找老许学这门手艺。

 

  好在,老手艺人为了把手艺传承下去,平日里经常相互帮助。老许忙不过来,庙白农具服务站68岁的姚永祥,就会去搭把手。老姚也是一名打了50多年农具的铁匠,平日里到老许那里拿镰刀卖。

 

  “坚持到现在,我们哥俩已经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把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老姚说,两个儿子生意都做得不错,家里已不需要再靠打铁讨生活,但是手工铁制农具的工艺越来越少,要放下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很舍不得。

 

  和他们有类似境况的,还有家住花园街70岁的老铁匠陈学华。前店后厂式的家庭作坊经营模式,曾经为老陈带来了不错的效益。相比老许,老陈的生产范围更加广阔,凡是叫得上名的农具,老陈都会做。尽管眼下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但铺面里仍然还摆放着镢、锄、镐等10多种形式多样的手打农具用品。

 

  对老陈而言,愿不愿意坚持做下去,已不再是传承手艺的唯一困惑。“老房子要拆迁了,我的便利铁店恐怕是要彻底关门了。”老陈坦言,今后搬进楼房住,那就没有地方打铁了,租房子生产,成本太高,光靠卖农具根本没法运转下去。

 

  周围的老邻居也因此到老陈的铺子里,多买两把锄头刀具。他们担心便利铁店关门了,就再也买不到这么好用的纯手工农具了。

 

  老手艺是不是真的老了?眼下,濮院老街上的老铁匠们,依然每天埋头敲敲打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延续着人们对老街和老工艺的记忆。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周玥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