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悠悠古村落 遗存知多少

——桐乡古村落现状扫描

2013年08月25日 21:18 来源: 《今日桐乡》

 

  大麻镇海华村四面环河,纷繁复杂的水系穿插整个村庄,是桐乡乃至整个嘉兴少有的湿地地貌。记者 陈为民 摄

 

 

  乌镇船丰浜的吴林福老人向记者展示清朝时遗存下来的架在房梁上的装饰木雕。记者 沈怡华 摄

 

  古村落是一个地方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鲜活载体,留有一代代前人生活过的痕迹,是游子在外思乡的源泉,更是深入骨髓的回家的路。

 

  有“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足以说明传统文化村落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着这些古村落的生存状态。对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共识,各项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桐乡还存多少古村落

 

  桐乡人文历史悠久,村落繁荣,全市有自然村3000余个。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村镇人居建设的加快,历史文化村落也不可避免遇上了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古村落古村名已经消逝。即便是仍勉强存在着的古村落,其承载的乡土人文印记也日渐消逝。

 

  去年,为了深入挖掘和开展全市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调查,市博物馆组织调查组对历史文化村落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如果单以村落古建筑完好保存的角度来衡量,今天桐乡境内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村落似乎已经消失。”遗憾的同时,古村落里的历史遗存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给了调查组人员不少惊喜。

 

  为此,调查组制定了适合桐乡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村落调查标准:村落历史源远流长;村落保留传统布局;村落历史地貌完整,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村落民俗文化丰富典型;村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最后,共登记传统历史文化村落35处,涉及11个镇(街道)。

 

  这35处文化村落分布于全市各地,文化内涵、外部形态也不尽相同。有侧重于历史文明的,如石门罗家角、乌镇谭家湾;有侧重于自然生态的,如河山俞家湾、洲泉白荡漾;有侧重于传统特色的,如石门桂花村、大麻海华村;有侧重于民俗文化的,如洲泉清河村、大麻西南村;还有与名人文化有关的,如龙翔杨园村、屠甸范蠡湖等。

 

  尽管它们的文化内涵、外部形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我市传统文化村落的现状,构成了桐乡水乡丰富的村落文明。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这些文化村落形成的历史原因,有聚族而居形成的,有依河傍水形成的,有商贸集聚形成的,有辗转迁徙形成的…… 按现存状况及保护价值,调查组将这35个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列出一类保护村落5个,二类保护村落10个,三类保护村落20个。

 

  探访硕果仅存的几座古村落

 

  乌镇船丰浜

 

  船丰浜位于乌镇民合村的中部,因村中曾有一幢很大的船丰楼而得名。在当地文化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船丰浜。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岸边香樟成林,幽静宜人,各种老式民居分布在河道两边,两三老人在岸边的丝瓜藤下剥着豆子。天气如此燥热,走在这样的古村落,却能感受到岁月静好。

 

  循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记者来到船丰楼旧址,几根残缺粗壮的石柱述说着曾经的繁华。村里的老人说,船丰楼是建在水面上的房屋,楼应该建于清末,有点类似于乌镇沿河的水阁,但它是独立成屋,面积要比水阁大得多。

 

  楼上住人,楼下停船。虽然现在的河浜头已是杂草丛生,但曾经的河浜水面宽阔,可容农船调头转船,沿岸筑有壁陡的石帮岸。水中竖着5根石柱,上面架有横梁,共同撑起了船丰楼。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船丰楼于上世纪80年代被拆除。

 

  68岁的吴林福是村里的文化人,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祖上曾出过大官。现在这一片大部分人姓吴,大多是吴氏家族的后代。

 

  吴林福指着河埠上的花岗岩、小石子铺成的道路说,这些都是吴氏祖先建的。吴家祖上姓徐,因在朝廷受到排挤,才隐姓埋名在这里生活下来。吴林福说,虽然家谱已毁掉,但很多老人都能清楚说出自己出自哪个支系。

 

  吴氏后人也多有建树,有人升职做了提督。吴林福和兄弟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就是原来的提督宅第。

 

  据了解,提督宅第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清代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由前埭、厨房、正厅、后楼和库房组成。虽然现在总体结构已经支离,破败的木结构房和几幢红砖房交叉在一起。但从一堵堵残墙断壁,一块块硕大而又苍老的阶石,一幅幅精致的木雕中,依旧能领略到昔日豪宅的大气豪华。在生活方式上,不少老人还延续着旧时的习惯,如在石头做的水架上洗漱。

 

  除了少量残缺的清代建筑,在船丰浜还保留着不少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传统民居和文革时期的“忠字堂”,平房、木门、黛瓦成为最大的特色。

 

  在吴林福家门口还有一座叫沐恩桥的石板桥横跨河道。吴林福告诉记者,这座桥据说还和赵匡胤有一定关联,原来并不在这里,1973年才搬迁到这里。除了沐恩桥,还有平安桥、太平桥等古石桥,见证着船丰浜的历史。 在市博物馆副馆长朱宏中眼里,船丰浜是此次传统文化村落调查中发现的最具典型性的古村落。“也许因为船丰浜比较偏僻闭塞,村民也以老年人为主,使得这些传统建筑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

 

  大麻海华村

 

  江南水乡,无水不成乡,水是村落选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大麻镇海华村这个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村落对水进行了最好的注解。

 

  在海华村探寻历史的遗踪,你一不小心就可能来到乾隆的行宫、中国近代第一家丝厂,运气好,还会见到老师傅卖力地做着水车、阿婆安详地刺着苏绣……

 

  但水才是海华村的魂,四周河港围抱,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星星点点,散落其中。据史料记载,从800多年前开始,海华村所在的区域就已形成了一个繁华热闹的水乡集市。

 

  长的有三四十米,短的只有一两米,或拱形或平板,或石或木……从南宋时期积累起来有20多座古桥。河流、古桥,承接了历史,也连接了海华村与外面的世界。

 

  村党委书记邓永根说,现在海华村的古桥仅存5座。每座桥,都像宝贝般被呵护起来。在邓永根的带领下,记者漫步于村落中,一幢民居后,造型简洁的南社永宁桥,静静横卧于无名溪流之上。80岁的杨阿婆老远喊过来:“永根,啥时叫人过来看看这桥?”细看南社永宁桥,桥身中间已经凹下去了。“博物馆的人一会就过来了。”邓永根说海华村的一桥一木早已渗透到村民的骨髓。

 

  古时,海华村村民依河而居,以捕鱼为生。现在村民还是习惯住在河边,房子已经新建了几次,真正的老房子并不多见了。但一些老村民还是保留传统的生产方式。秋菱快要成熟了,在余晖下,村民坐在细窄的菱船中采菱。眼前的画面,仿佛流淌了千年,不曾改变。

 

  相比这些田园意境,苕溪丝厂旧址则散发出工业化的气息。丝厂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桐乡近现代民族工业兴起的一个见证,后来被日军烧毁。在一片茂密的桑林中,一根高约30米的大烟囱十分醒目,它孤独地在村里站立了近百年。周围还有几个被杂草覆盖的过滤池。烟囱西侧的河道里还留有码头的残基。

 

  据当地老人说,这座烟囱的青砖是定制的,每块砖上都刻有窑工的名字,可见建筑是相当考究的。邓永根说,烟囱底部曾被挖出两个大洞,后来村里专门找来类似的青砖进行修补。 为了尽可能保留村落的原汁原味,邓永根对古迹保护花了大心思。在规划乡村道路时,他尽量将线路避开村里的古桥。本来要拆除海神庙,邓永根逐一做工作,通过改成老年人活动室得以保存。

 

  河山俞家湾村

 

  桑叶墨绿,阡陌相连;鱼塘遍布,水光潋滟。

 

  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这个只有3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时光似乎不曾流逝,一切还是400多年前的模样。

 

  150亩的桑基鱼塘算不上广阔,却是一处以自然圩和塘为基础打造的小而完整的生态圈。这里没有特殊的标志牌,只有一块刻有“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和一个“文物保护界桩”。古时的桑基鱼塘现已留存不到10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村民在池塘四周种满了桑树,还零星种着一些芋艿、玉米等农作物。

 

  村民介绍,原来的鱼塘没这么大,但比现在多。80岁的村民沈振扬说,“桑基鱼塘”是学名,近两年才开始这样称呼,祖上传下来的叫法是“九埂十三池”,13个鱼塘,根据各自的方位,有不同的名字。据考证,桑基鱼塘系统中,田塘面积比例为六比四。正是凭借这一具备水利学依据的完美分配比例,历史上几乎没出现塘水淹田。

 

  只是,岁月变迁和人为破坏,俞家湾的桑基鱼塘,成了一曲绝唱。上世纪70年代,俞家湾一个较大的鱼塘被填变成农田。而在几年前,有关部门打算平整掉这一片土地,由于水塘太多,平整难度太大,这里的桑田和鱼塘才得以保存下来。

 

  市博物馆文保部主任徐进介绍,桑基鱼塘是集种桑、养蚕、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模式,这其中,桑树生产桑叶,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塘泥肥沃桑树地,由此形成一个生态农业循环系统。 现在的桑基鱼塘已显“老态”,雨天时在塘边很难行走,有几个鱼塘已濒临坍塌,田上的大树已快接近塘面,其利用价值有所降低,但它又给了村民别样的馈赠。因为在俞家湾里,老人普遍长寿,很多老人90多岁还能下地干活。桑基鱼塘俨然发挥着城市绿肺的功能。

 

  古村落保护帷幕已拉开

 

  每一个文化村落都是一部历史,每一处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传统文化村落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一笔不可再生的乡土文化资源。

 

  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冲击着这些古村落的生存状态。很多地方,统一规划的宽敞的水泥路、崭新的楼房取代了原生态的村落布局、通幽的小路和错落有致的村落建筑。古村落连同它的故事和记忆变得模糊起来。

 

  “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不只是文物保护单位的职责,对于历史和前人留给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任何人、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利剥夺我们后世子孙这种一旦失去便无从拥有的精神陶冶和灵魂熏陶。”市博物馆馆长张新根说,大家都要提高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不要让我们的后人,身在江南找江南。

 

  在乌镇船丰浜进村口的河道上,记者看到修建了一半的凉亭,水面上立满了木桩。“原来打算在这里建个木桥,方便村民休闲。但专家说这样破坏了古村落的原始风貌,所以我们赶紧叫停。”村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对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共识,各项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现在我们正在制定桐乡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规划,预计月底前完成。今年我们还将在船丰浜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试点工作。”张新根说,市博物馆和乌镇镇政府、民合村村委会开了多次碰头会,商讨“民合村船丰浜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这意味着正式拉开了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的帷幕。

 

  张新根说,船丰浜的保护首先会对内部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登记编号,然后对一些破损严重的遗迹进行抢救性修复。特别像船丰楼这样已经消失的古迹,可能考虑进行复原。结合旅游业的开发,在做好相应旅游线路标识的同时,也将充分挖掘村里的民间非遗项目,如打船拳、画灶画、刺绣等。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依靠各方合力推进。

 

  海华村有着自己的想法,就是将村里的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串联整合起来。“村内名人迭出,古迹众多,像广法教院、海神庙、徐家老坟、苕溪丝厂等都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书记邓永根说,现在村里对村庄的历史进行了重新梳理,目前正在收集村民手里保留的“老底子”的东西,打算建一个博物馆。邓永根说,他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借助村里的文化去改变一代代人。

 

  随着各项保护工作的深入,散落在乡间的名人故居、非遗文化、古建筑、工业遗址……更多历史文化碎片将被拾掇起来,化为“百花地面人文城”的明亮珍珠。江南水乡的面貌,变得愈发清晰。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沈怡华 编辑: 胡银仙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