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永不磨灭的军魂

——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最可爱的人

2013年08月01日 08:38 来源: 《今日桐乡》

 

  编者按    曾记否,那些戎马倥偬的日子;曾记否,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到如今全国上下军歌嘹亮,86年来,我们的人民军队赶走了侵略者、消灭了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丰功伟绩。

 

  在这光辉岁月里,有多少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永不磨灭的军魂。

 

  如今,战争的喧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永不磨灭。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本报记者特采访了桐乡的6位老兵,听他们谈今昔、忆往事,带我们走进那个战火烽烟的年代。

 

  王文祥:百战沙场几人回

 

 

离休后的王文祥老人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文/摄记者周芸

 

  王文祥今年已经88岁了,离休后住在梧桐街道永宁社区朱家浜,在19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参加过大小战斗百余次,如今他仍对那段戎马岁月记忆犹新。


  1929年,王文祥的父亲被国民党杀害。1944年8月,八路军从他老家山东省栖霞县家门前经过,18岁的他毅然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成为了县大队独立营的一员。


  之后的近20年里,王文祥始终与枪杆子为伴。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日本人拼过刺刀,因活捉一个俘虏,而立下三等功;在解放战争中,老王参加过淮海、渡江、孟良崮、解放上海等著名战役。其中,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让他印象最深刻。


  “在孟良崮战役中,我们大获全胜,全歼国民党第74师,师长张灵甫自杀。”他激动地说,当时,张灵甫的军队全部是美械装备,我军完全是凭着坚定的信念才赢得了胜利。


  孟良崮战役中我军伤亡也十分惨重。“全团1200名官兵最后只剩20多人。”想起牺牲的战友,王文祥表情凝重,“我当时是重机班班长,一仗下来,班上只活了3个人,其中有一位战友还被打掉了一条腿。我很幸运,没有受伤。”但在之后的战斗中,王文祥还是光荣负伤,子弹穿过他的左手中指,从此,他的左手只剩下4根手指。


  1955年7月,王文祥在上海被授予了上尉军衔,并获得了独立自由奖章和解放奖章。参加授衔仪式的通知书和授衔后的戎装照被老王珍藏在家中近60年。“这军衔是南京军区防空军司令陈华堂、政委龙潜授予我的。”老王骄傲地说。


  1963年,王文祥转业到地方工作,1987年离休。在大家眼里,离休后的老王是一个乐观、勤劳、简朴的老人。他在自家前庭后院种起了菜,过上了田园生活,种的菜还常常分给左邻右舍。但无论到何时,他总是忘不了那些征战沙场的日子,更忘不了当年患难与共的战友。

 

  金锦松:忽忆从军少年时

 

  

 

  退伍老兵金锦松如今最大的爱好便是看书。文/摄记者徐盈哲

 

  “1979年我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当年2月17日正式来到前线……”尽管已过去了30多年,今年56岁的退伍老兵金锦松仍然清楚记得当初参战的经历。金锦松告诉记者,他的胸口至今还留着一块弹片,这是对那场战争的最好见证。

 

  1976年3月,年仅19岁的金锦松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男子汉就要保家卫国。”他对记者说,当时没想太多,只是觉得当兵光荣,一心就想去部队锻炼自己。

 

  到了部队之后,金锦松刻苦训练,还入了党。就在成为党员后的第二年,从前线传来消息,对越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金锦松主动请缨上前线,还当上了所在班的班长。

 

  1979年3月2日,金锦松接到命令要为部队攻克谅山打前阵,作为班长的他像往常一样冲在队伍最前面,却在半山腰遭遇敌军炮火阻击。

 

  就在硝烟弥漫中,金锦松忽然感到胸口一阵灼热。“我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中弹了,还一直开枪还击。”他回忆道,只记得低头看到自己胸前的衣服上全是血,之后便昏迷了。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之后,金锦松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这块厚达0.5厘米的弹片却由于位置特殊无法进行手术,一直留在了他的胸口。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金锦松在家乡过着恬静的生活。尽管体内弹片引起的头晕、胸痛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可他坦言从未后悔过,还将自己的儿子也送进了军营。“当兵本来就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金锦松说。

 

  如今,金锦松空闲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各种书籍,他告诉记者,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现在有机会要多给自己充充电。

 

  金锦龙:弃暗投明获新生

 

  

 

  金锦龙向记者展示当兵时的老照片。文/摄记者程新星

 

  岁月弹指一挥间,那些年的战火硝烟,恍然过去60多年,可在86岁的退伍老军人金锦龙脑海里,依然觉得近在咫尺。

 

  金锦龙家住崇福镇李家浜村,见到他时,已是傍晚,他端坐在藤椅上,望着田间,若有所思地说,如今真是安稳太平,与战争年代是不好比了。

 

  1947年,19岁的金锦龙被抓“壮丁”加入了国民党的部队。随后被送到金华训练了半年,就被迫上了战场,他打的第一场仗便是著名的淮海战役。由于毫无实战经验,面对枪林弹雨,炮轰火烧,金锦龙心一横,冲在了最前面。

 

  为此,金锦龙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指着颈脖的后正方对记者说,凹陷的那一块就是淮海战役中炮弹片所留下的印记。他又指着肩部一道道黑色的纹路说:“这些是给照明弹、燃烧弹烧的。”

 

  1949年,金锦龙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其间,他先后参加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他掰着手念叨着,解放华北、解放华中南……此外,他还远赴兰州、新疆等地,参与剿匪,虽然条件很艰辛,可他觉得十分踏实,他说,解放军对待战士就像亲人,大家也很团结。

 

  回忆至此,金锦龙停顿了一下,踱步走进里屋,拿出了一个袋子,从袋子中又掏出一个蓝色雨衣袋,拉开拉链,发现里头装的全是“老古董”,泛黄发霉的参军证明、刻着“八一”字样的军功章、一张张褪了色的黑白照片……“我把它们都当成宝贝收着。”金锦龙说,解放军给自己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能丢。

 

  陈永顺:难忘战火纷飞时

  

 

  陈永顺近年来身体不太好,但提起那段战争岁月却记忆犹新。文/摄记者许惠良

 

  今年85岁的陈永顺是梧桐街道百福村人,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数十次,立功无数。虽然老人在10多年前做过胃切除手术,身体每况愈下,但回忆起那段战争岁月,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打响,年仅17岁的陈永顺参军入伍,隶属人民解放军38军112师,由于当时形势紧迫,他很快上了前线。

 

  陈永顺说,他的第一仗在沈阳打响,凭借“小米加步枪”就和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打起了迂回战。陈永顺参战数十次,从一个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革命军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永顺随所在部队奔赴朝鲜战场,然而,就在驻扎飞虎山的当晚,战役就打响了。

 

  “那一战,我们损失了3000多人。”回想起当初的情景,陈永顺有些哽咽,他说,当时派驻到朝鲜一共有两个加强营,但经过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只活下来70多人。

 

  陈永顺告诉记者,战斗时敌方的炮弹正好落在了他的身后,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推出去好几米远,直接导致耳朵出血,听觉失灵。由于情况紧急,陈永顺顾不得伤势,依旧和战友们坚守阵地,等待援军到来。

 

  1955年,陈永顺退伍后被分配至海盐县一单位工作。后因为房屋失火,他的10多枚军功章和复员证被付之一炬,目前只完整保留了一枚军功章。当记者问他生活近况如何时,他笑着说,国家对退伍老兵越来越照顾,现在他每月可以拿到1000多元的补贴,生活无忧。

 

  俞荣生:弹片“潜伏”60年

  

 

  90岁高龄的俞荣生耳聪目明,记忆力超强。文/摄记者周 玥

 

  今年90岁的俞荣生当过8年兵,打过9次仗,负过两次伤,还有残留弹片在他肩头“潜伏”了60年。这是60年前,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那一年,他的左腿也被炸伤。

 

  如果不提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在濮院镇新星村村民们的眼中,俞荣生就是一个朴实硬朗的老农。

 

  昨天(7月31日)下午,俞荣生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塑料袋,拿出了一枚军功章、三枚战役纪念章、一本军功章证明书和一本复员军人证,向记者讲述他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峥嵘岁月。

 

  1948年,俞荣生随部队一起参加了淮海战役。还没等缓过劲来,他就又随着部队,赶往山东,为渡江战役作准备。“每天学划船、上军事课、练习瞄准射击,还要在沙滩上跑足4个小时。”

 

  渡江战役之后,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俞荣生也转战到了人生的另一战场。在朝鲜,俞荣生被分配至重机班,扛的是重机枪。“当时下大雨,白天又不能行动,只能在晚上行动。一个晚上要走80里路,摔倒了赶紧爬起来继续走。”俞荣生的眼眶有些湿润,他说:“那个时候,大家都互相照顾,摔倒了扶一把,受伤了背一段,就这样挺过来了。”

 

  从朝鲜战场回来,俞荣生所在的260多人的连队,仅剩下20几个人。而那时,俞荣生自己也受伤了。尽管疗养了一段时间,但左肩上的弹片依然没有取出来。由于表现突出,俞荣生不久就升为重机班班长,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二次。”俞荣生的复员证,成为他8年英勇战斗的无声印记。俞荣生说,这段宝贵的回忆和留下的勋章,还会继续传给下一代。因为,这是一段让人精神振奋又感慨万千的历史。

 

  范云娣:九死一生终不悔

  

 

  范云娣拿出当年军装照,追忆军旅生涯。文/摄记者钟小怡

 

  1976年参军,1978年入党,1979年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中身中4颗子弹……对于当年九死一生的经历,退伍老兵范云娣向记者娓娓道来。

 

  范云娣现在住在崇福镇青年路一栋二居室的老房子里,由于左腿装了义肢,平常走路一瘸一拐,所以很少出门。

 

  1976年2月,22岁的范云娣踏入了军营。“我在60军179师535部队。”虽然30多年过去了,范云娣还是清晰地报出了当年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他说,在那个年代,当兵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4年的军旅生涯,给范云娣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79年,范云娣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该年2月,在一次战斗中,他被子弹射穿左腿,造成高位截肢。

 

  “那年2月17日傍晚,我所在的火器分队从友谊关进入越南,准备包抄敌人时,我被4颗子弹打穿了左腿。”说起这一段非同寻常的战斗经历时,范云娣脸上浮现出了些许激动和感慨。

 

  范云娣从前线回来后,经过治疗休养,于1980年退伍回乡,后来一直在桐乡化肥厂收发室工作,如今退休在家,现在的生活全靠有妻子照顾。他的妻子范阿姨告诉记者,现在老范年纪大了,截肢的左腿开始出现肌肉萎缩。尤其是在阴雨天气,左腿的神经抽痛,更让范云娣行动不方便。

 

  范云娣对记者说,自己从未后悔当过兵,上过战场。“我现在是一个残疾人,不能再为国家作贡献了。感谢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采访最后,范云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