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13867300110

文物见证历史

——市博物馆文物考古纪事

2013年07月15日 06:56 来源: 《今日桐乡》

 

野外考古现场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文物修复

 

 

现场出土的文物

 

       是谁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千年的文明;是谁无声地与历史对话,解读遗失的辉煌?他们是辛勤耕耘在博物馆一线的工作人员,现场考古、文物保护、藏品管理……他们一个不经意的发现,也许就可以证实历史、解读历史,甚至改写历史。


  如今,市博物馆共有专业的一线工作人员10名,他们每天都在见证着我市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有着怎样神秘、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呢?

 

       野外考古 发掘珍宝


  2000年11月的一天,瓢泼的大雨下个不停,气温又下降了几度。下午5时左右,市博物馆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当时的留良乡湾里村村民报告说,他们在箱子田改造时挖到了陶片。”市博物馆副馆长周伟民回忆,这一个电话拉开了新地里遗址发掘的序幕,也成为他从业30多年来最难忘的一次野外考古经历。


  “我们赶到那里时,天已经黑了。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我们撑着伞、点着蜡烛找到了发现陶片的位置。”周伟民说,经过专业的考古勘测,他们基本认定这是一个良渚时期的遗址。市博物馆立即将这一发现向省文保部门汇报,并要求村里对这块地方进行保护。


  第二天,经省里专家一致认定,这里正是一处良渚时期的墓地,并且很有价值。这让周伟民和同事都为之一振。当时,桐乡还没有发现过完整的良渚时期墓地,脚下这片看似平常的高土坡里也许正埋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那一年的雨连着下了好几个月,也幸而这一年雨水多,在申请对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这段时间,遗址没有被盗挖。”周伟民说,2001年3月,连绵的阴雨天气终于过去,考古挖掘也正式开始。


  对考古人员而言,每一次挖掘他们都充满期待,但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压力。考古挖掘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考古人员每天一铲一铲地进行清理,有时一干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到最后只挖到一些残片碎物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当新地里遗址的第一座墓葬出现在大家眼前时,在场的考古人员都难掩兴奋。


  “这是一片非常完整的墓地。”周伟民说,石器、石钺、陶器等的陆续发现让考古人员越来越期待,大家心中都默默地相信这一次一定会有所发现。


  整整8个月的考古挖掘,200多天的日晒雨淋,新地里遗址的挖掘工作让考古人员的期待变成了现实,神兽纹玉牌饰双面减地浮雕、双孔石刀、三足夹砂陶鬶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珍贵文物一件件出土,一部被封存了4000多年的“地书”被重新开启。


  在这之中,最令周伟民难忘的要数一只长1.7厘米的玉鸟。“当时我们的挖掘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周伟民说,为了保证考古挖掘时不会有所遗漏,考古人员都会清理到墓葬的最底部,这只小玉鸟正是一名考古人员轻轻一刮而刮到的,“谁都没有想到还会有文物,当时那么多的专家围着这一只小玉鸟都是异常惊喜。”


  从业30多年,在野外面朝黄土背朝天考古挖掘的日子对周伟民而言有辛苦、有付出、有惊喜、有收获,点点滴滴都是他作为一名野外考古人员的职责所在。在市民惊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时,又有多少人会知道,野外考古人员是怎样将这些文物珍宝从历史的泥沼中挖掘出来,展示其历史的辉煌。

 

       精心呵护 管理文物


  在市博物馆的库房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安静地沉睡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呵护着这些蕴藏千年文明的文物,让它们得以完好保存、绽放异彩。


  “这几天到库房整理文物,不一会就汗流浃背了,到了最为炎热的月份,库房里的温度有40多度。”正值博物馆搬迁,所有文物都需要整理、清点,市博物馆藏品部的工作人员鲍丹和王燕尤为忙碌。


  看着博物馆展柜里精美、珍贵的宝贝时,很少有游客会想到博物馆工作人员是在十分严苛的环境中整理、保护着这些文物的。


  博物馆的库房不同别处,为了保护珍贵文物,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线都有严格的要求。“库房里放置的都是出土的文物,古籍、铜器、陶器等都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味,混到一起这股味道就变得刺鼻难闻。”鲍丹说,即使时常出入库房,但工作的时间长了,还是会觉得不适。


  去年,配合博物馆搬迁工作,鲍丹、王燕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一同将出土的几万枚钱币进行分类整理,那段尘土飞扬的日子,他们至今记忆犹新。


  几大筐不同时期的出土钱币被放置在博物馆库房的一角,总数约有5万枚之多,大部分在出土时就已经残损,但在这之中还有一些保存完好、清晰可辨。“我们摆了3张桌子,将钱币一枚枚铺在桌子上,一筐一筐开始整理。”鲍丹说。


  因为是出土钱币,黏着的泥土和铜锈将钱币覆盖住,难以辨认年代等要素。于是,工作人员全体戴上口罩和手套,围在桌前用手指一点点清除钱币上的泥土和锈渍。不一会儿,尘土和铜锈味就透过口罩钻进工作人员的口鼻中,“每天回到家,鼻子里都是灰尘,铜锈的味道也散不去。”


  “我们一边整理这些钱币,也一边在学习。”王燕说,最初他们对这些钱币并不熟悉,必须一边翻阅资料一边核对钱币的年代,确认钱币的价值。过了半个多月,他们已经对钱币颇有研究了,“手里面抓一把钱币,马上就能把它们都分辨出来。”一些存世量稀少、较为珍贵的,他们就将其单枚放置,其余的则按照年代等串成一串。


  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作人员与这些年代久远的钱币朝夕相处,每天下班时整个人就变得灰头土脸、身上都是一股难闻的铜锈味,但正是他们辛勤的工作,终于整理出了1万多枚保存完整的钱币,其中不乏精品。


  钱币、书画、陶罐、瓷器……每一项文物的整理、编号、登记等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十分谨慎和仔细,他们在整理和保护的是桐乡的历史、桐乡的文化。

 

       四处搜罗 慧眼识宝


  一个瓷碗、一块匾额、一只老床……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也许就会是一件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宝贵文物。在日常工作中,当博物馆工作人员到各地走访时,他们总会用专业的眼光审视这些也许已经被人遗忘的老旧物件,有时他们不经意的一个发现,就能寻得一件珍宝。


  “有时是得到线索后我们上门征集,有时是在日常走访时无意中发现了文物,我们会对这些文物进行征集。文物征集遵循自愿的原则,同时也会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市博物馆文保部工作人员姚驹杰介绍,如今,多观察、多了解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走访中的职业习惯。


  在去年开展的全市古村落调查工作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走遍了我市大大小小的古村落,也遇到了不少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物件,有一些通过文物征集的方式被收藏在了市博物馆中,等待着与其他的文物一起展示我市历史、文化的发展。


  古村落调查工作的后期,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了屠甸镇海星村,这里有一个保留着传统建筑、老屋的村庄——曲尺浜。那一天,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如往常一样查看、记录着这些古老建筑。一路走着,突然一幢清末民初的传统建筑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这幢传统建筑的雕花门窗,雕工工整、精美,很具有时代特色。”姚驹杰说,他们心中一喜,立即找到房屋的主人与他攀谈起来。交谈过程中,他们得知房屋的主人出于防盗的目的正打算将这些木质门窗换掉,“我们立即进行了现场查看,认为这些门窗虽然材料一般,但保留完整,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即决定进行征集。”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上门接收这些门窗时,他们又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原来,隔壁的房屋也有一模一样民国时期的雕花门窗。于是,他们将这些雕花门窗一并进行了征集。


  在文物征集过程中,类似的情况有不少,有时是民窑的瓷碗、有时是古老的石磨、有时是旧时的钱币……“有一些东西虽然经济价值不高,用料也比较普通,制作工艺也不算出众,但具有十分明显的本土特色、水乡风情,年代也较为久远,正好弥补了民俗方面藏品的不足。”姚驹杰说。    

所属专题: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通讯员 金 珏 (本文照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编辑: 宋琼燕
相关稿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 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
联系电话:0573-8811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