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镇街频道 >乌镇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孔另境后人, 走不一样的路

  

上世纪60年代末,晚年孔另境在书房

 

  

       1963年孔家全家福(后排左起:孔伟成、孔海珠、孔胜芳、孔乃茜、孔建英、孔卫平,前排孔另境与夫人,中间是孔明珠)

 

  

上世纪50年代末,孔另境所拍夫人和女儿孔明珠合影

 

  

桐乡乌镇孔另境纪念馆(本报资料图片)

 

  

孔明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孔海珠、孔明珠姐妹参加文学活动(被访者提供)

 

  【名片】

 

  孔另境

 

  (1904.7.19—1972.9.18)

 

  作家。原名孔令俊,字若君,出生于桐乡乌镇,病逝于上海。茅盾夫人孔德沚之弟。

 

  他少年向学,渴望冲破旧式家族的束缚,只身奔赴上海,并投身革命。他参加过北伐,当过中共杭县县委宣传部秘书,任过中学老师,也当过大学教授,还办过戏剧学校,做过书店总编辑,且是中共一大在南湖举行时的租船人。

 

  他与施蛰存、戴望舒是同学,一生四次入狱,其中两次因鲁迅援救而获释,他称鲁迅为“平生最景仰的人”。他为人豪爽热情,喜怒皆形于色。鲁迅学生、著名作家李霁野称其散文“朴实率真,写人物并不夸张,无溢美之词,亦不为亲者讳”。

 

  清明节那天,孔明珠和哥哥姐姐们早早地来到上海龙华公墓,祭奠父亲孔另境和母亲金韵琴。

 

  站在墓前,孔明珠耳畔仿佛又响起父亲告诫他们的话语:“再不好的日子,也要努力笑着去过。”她多想亲口告诉父亲,再艰难的日子,都会过去的。

 

  4月8日,清明节刚过,本报记者对话孔另境大女儿孔海珠、小女儿孔明珠,听她们追忆父亲经历的传奇故事,以及孔家后人各自的人生路。

 

  【印象】

 

  苦中作乐热爱美食

 

  孔另境一共有7个孩子。至今,他们在回忆父亲时,思绪都会回到那段住在上海四川北路老宅的时光。

 

  老宅三楼的双亭子间上面有一个大大的露台。与在书房时一丝不苟的神情不同,孔另境在露台上时,更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这里有葡萄架和各种花草,还有金鱼、鸽子棚、小猫小狗,甚至还养过一群鸡。”海珠、明珠姐妹俩都不由得说起这个。每天清晨,孔另境喜欢在露台上甩手,这是他唯一的运动。甩手结束,顺便弄弄花草之后,就吃早饭上班,他从不迟到。夏日的晚上,这里便成了亲子交流的场所。父亲躺在唯一的藤椅上,子女们围成一圈坐在身边,中间的长方桌上放着西瓜、茶水和烟灰缸。一切准备妥当,孩子们开始嚷着要父亲讲故事。

 

  讲得最多的,是孔另境自己经历的传奇故事。从他小时候在乌镇时孔家花园的历史,到他在姐夫茅盾的帮助下,如何与他的祖父斗智斗勇,外出求学的故事,还有他北伐的往事,从事地下工作死里逃生的惊险等等。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嘉兴南湖的红船,当时,孩子们听过并未在意,一直到成年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父亲居然是中共一大在南湖召开时的租船人。

 

  1960年前后,孔另境有两次很晚才回家,他对家人说到嘉兴开会去了,为了修复“一大”开会时租用过的船。1964年4月,孔海珠曾陪同父亲回家乡乌镇一次,“那时从上海出发,要先坐火车到嘉兴,再坐船到乌镇。回程时,父亲特意预留了时间,提议去一次南湖。”那天,孔海珠远远地望过去,在湖中泊着一条颇为“典雅”的船只。她还稚气地问,它真的就是1921年租用的那条船吗?“父亲笑着对我说起了当年租船的往事,他指着湖边的房子说:‘此地我熟悉,是来这儿租船的。那时,我在嘉兴二中读书,课余经常和同学来南湖游玩。帮助王会悟去租船,由我出面很方便。’”至此,孔海珠才从父亲口中完整地知道了租船事件的前后。

 

  孔明珠,是孔另境晚年时在他身边时间最多的子女。孔另境相信,好儿女志在四方,因此,1957年,大儿子孔建英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安徽,此后,其他子女有的去了郊区农场,有的去了外省插队,“母亲金韵琴也在‘五七’干校无法回家,只有我还在读中学,和父亲相依为命。”在孔明珠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传统文人,而是一个美食家。“他不是死板的知识分子,他喝酒、抽烟,喜欢拍照、打斯诺克、搓麻将。”有钱的时候,他也经常和丰子恺等一众好友下馆子。“但‘文革’开始后,家里的日子就难过起来。”再后来,孔另境身陷囹圄,全家更是断了经济来源。穷到孔明珠毕业后去奉贤农场,连一个装行李的箱子都没有,临走时孔另境才从口袋里摸出5元钱给女儿当盘缠。“可惜这5元钱我一下车就被偷了。”

 

  面对一贫如洗的局面,父女俩苦中作乐。“父亲拉不下脸面,就叫我路过咸菜铺时问人家要一点免费的咸菜卤,拿回家煮发芽蚕豆。没钱买不起整只鸭,就叫我去买一只鸭腿,研究着烧自创的‘麻油鸭’。有时家里的豆制品票多一点,就把黄豆芽、油豆腐和粉丝放砂锅里煮,再加一点辣酱。”孔另境突发奇想地创造出新的菜式,就差遣女儿去实践。孔明珠也喜欢烹煮,乐意在家“买、汏、烧”。

 

  孔另境虽然喜爱美食,却有一个信条,从不吃四只腿的动物。“这起源于他小时候,看别人杀猪时太过残忍而作的一个决定。此后有很多人也问过他,但父亲也不怎么解释,不过文人圈子里大多都知道他有这么个忌讳。”孔海珠回忆,直到“文革”从狱中保外就医时,孔另境跟子女说:“我要吃肉了!这世道人还‘吃’人呢,我还可怜这些生物?”她记得父亲把猪肉放进嘴里,却怎么也咽不下去。

 

  【影响】

 

  做自己喜欢的事

 

  孔另境有七个子女,但只有孔海珠和孔明珠继承了他的文学细胞。

 

  孔海珠继承了父亲研究现代文学的学术一面,而孔明珠则继承了散文和美食一脉。大儿子孔建英是一位化学工程师,二儿子孔伟成和小儿子孔卫平都游学日本,回国后从事建筑业,二女儿孔胜芳退休时是西安纺织厂的副厂长,三女儿孔乃茜是注册会计师。

 

  孔海珠是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在她家中,书从客厅一直蔓延到书房。孔另境著述甚丰,编的书就更多了。这些书,无论民国年间的初版本,还是后来的再印本,大多数都能在孔海珠的书房中找到。孔另境受左翼文艺思潮影响至深,孔海珠也研究左翼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著作,成排地摆在书架上。孔另境曾经编有一部珍贵相册,记录鲁迅葬仪全过程,孔海珠小时候常常翻看:“那个时候是当连环画看的,父亲一一指给我看,这个是胡风,那个是巴金……”一年前孔夫子旧书网有人拍卖一批与孔另境有关的材料,孔海珠不会网购,但听说之后,专门托人花了几千元买回来。她退休后反比以前忙碌,相当部分时间,用在了整理父亲作品上。

 

  相对来说,孔明珠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美食与美文,出版的十多本著作包括小说、散文、美食、宠物、心里咨询等多个方面,还在《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开设美食专栏,“孔娘子厨房”在美食界已有不小的知名度。“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做事,这也与父亲从小对我的影响分不开。”

 

  1990年,孔明珠随丈夫东渡日本陪读。留学的费用很高,孔明珠与很多留学生一样,在最底层的一家小饭馆打工。洗着面前小山一样的碟子,她的心中却有些不服气:“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一定要走不一样的道路。”也是从那时开始,她萌生了写东西的想法。去日本之前,孔明珠在出版社工作过10年,这段时间读了很多书,留学生涯,正好给了她积累素材的机会。丈夫也鼓励她:“走出国门看看世界,才能发现反差那么大,你要记录下来。”

 

  几年后,孔明珠与丈夫回国,原单位已经进不去了,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就鼓励她写写小文章。此后,她的作品陆续发表在《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纸上。不久之后,她的第一部小说《东洋金银梦》也出版了,还被翻译成日文,被日本称为“研究中国留学生的绝好素材”。从此,孔明珠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文字讲故事,这是小时候父亲一直教我们的。虽然解放后父亲几乎不再创作,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不让我去弄堂里和其他小孩玩,要我阅读。家中虽然历经多次抄家,不过父亲还是偷偷藏起一些书,后来也找出来给我看,其中有普希金的作品,也有《十日谈》等。这应该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如今,姐妹两人与乌镇仍有密切的联系。2005年,孔明珠接到来自乌镇的潘向阳的一封信,他问孔明珠,有没有想在乌镇为父亲建纪念馆的想法。这个提议正中孔明珠的下怀,由于她不太熟悉现代文学史料,大姐孔海珠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便介绍大姐与潘向阳联系。经过海珠的努力,孔另境纪念馆最终于2007年开馆。“父亲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孔海珠至今记得,上世纪50年代清明节孔另境带着全家到乌镇扫墓的情景,“还有一个跟乌镇和上海方言有关的故事,他对我们说了无数遍,我们已经不想再听了,但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起。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当他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乡愁又上来了。”

 

  孔明珠每三个月会来乌镇一趟,为当地的餐饮业者辅导美食。

 

  【对话】

 

  《孔另境全集》编校基本完成

 

  记者:您的父亲晚年还创作吗?

 

  孔明珠:解放之后几乎没有公开写过东西。父亲虽然是个作家,但在家里却很少和人谈论他的作品。他书房的门总是关着,就连母亲也不知道他在里面忙什么。他有几部未刊印的著作:《五卅运动史料》、《中学国文教材丛书》、《忠王李秀成》等。其中《五卅运动史料》是他最看重的作品之一。有一段时间,二姐经常去图书馆抄五卅运动的资料,我想父亲应该还是在创作的。这部作品我们整理遗物时却没有发现,直到前年,我大嫂在整理老家阁楼时发现了这本遗著。

 

  记者:作为晚年陪伴在父亲身边时间最多的子女,“父亲”两个字的背后有更多的故事吧?

 

  孔明珠:晚年时他更加凄凉,我去奉贤下乡时,他摸出5元钱给我,轻声对我说:“爸爸就像一支蜡烛,火越燃越弱,马上就要燃尽了。”那时他连下楼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可惜我执意要去农场,现在每当想到此处,我就后悔不已。

 

  记者:您的父亲在世时,是怎样教育你们的?

 

  孔海珠:父亲的教育奉行“无为而治”。平时他很少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只有到了学期结束,我们才给父亲看成绩单。他坐在写字台前,说一两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就算过关了。到了晚饭时,他还会总结性地说几句话,得到表扬的孩子,他会夹上好菜。

 

  孔明珠:父亲生前对三姐孔乃茜和我的期望最高,他觉得我俩最有希望考上大学。可惜我们七个孩子中没有一个上大学。而之后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他能左右的。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都上山下乡,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后来恢复高考,姑父茅盾让我们继续考大学,我考了两次,其中一次名列第五,却仍然没有录取,之后也就放弃了。他对我们的学习其实是很看重的,二姐去新疆时,父亲在纪念册上题字:学校遍天下,群众是老师;只要志向坚,不怕学无成!

 

  记者:您年轻时读得最多的是谁的书?

 

  孔明珠:我读书时正好是非常时期,能读到的书很少,除了四大名著和父亲藏起来的一部分书,让我们读得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书。每年清明节,父亲都会去鲁迅公园拜祭鲁迅墓,后来有时也带我去,总让我向鲁迅像三鞠躬。父亲对鲁迅的感情很深,他一生四次入狱,其中两次都是鲁迅帮忙营救的。

 

  记者:您的父亲有些什么兴趣爱好?

 

  孔海珠:上世纪30年代的文人都喜欢淘古玩,我父亲有这个爱好。可能是出于家学,父亲的目光很敏锐。我们家附近有个旧货市场,他喜欢去那里逛,有时也会带着我们小辈去,每次都能拿些战利品回来。有一次淘到一只蓝釉官窑龙盘,喜欢得不得了,后来不小心被母亲打碎了,凡是数落母亲时,他都会举这个例子。

 

  记者:最近在做什么关于您父亲的事情?

 

  孔明珠:我们在编《孔另境全集》,主要工作是大姐在做。目前编校工作基本完成了,但距离出版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以前有关父亲的事情几乎都是大姐在承担,我慢慢时间也宽裕起来,今后可能也会帮她分担一部分工作。明年7月,父亲110周年诞辰前,我们会出版《孔另境纪念集》,收录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纪念父亲的文章。

 

  不过,我们的后人好像没人对这个事感兴趣,也没有从事文学方面工作的人,大姐那些视若性命的初版书,今后不知道让谁来继承。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朱梁峰 摄影/翻拍 袁培德(除署名外)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今日桐乡报社”、“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助农授花粉
    助农授花粉
    备战养蚕季
    备战养蚕季
    为雅安祈福
    为雅安祈福
    为美丽买单
    为美丽买单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