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国内国际 >强县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青州:实施"文化惠民"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山东青州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文化在推动发展、服务民生上的内涵动力,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人们文化热情,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更多的人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青州,一部厚重的书,传承绵延千年。

 

  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州通过“活态”非遗文化,保护文化“载体”,推动群众“参与”,使青州人的幸福生活更加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秆作琴弓……”青州宋城的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挫琴的传承人赵兴堂自拉自唱,用一曲独具民间风味的《茉莉花》,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场观众。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制独特的乐器。国内众多音乐、乐器专家普遍认为,古老的挫琴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早已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失传。当挫琴的优雅之声在青州再次响起的时候,业界人士惊讶不已。

 

  青州历史悠久,一些老传统、老技艺流传于群众生活、起居、庆典、祭祀之间,但受战争、经济、社会发展、外来文化冲击等因素影响,有很多已经遗失,存在的多数也面临着绝灭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老传统和技艺,青州市成立了专门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利用2年的时间,对辖区内的非遗资源开展了一次全面普查,搜集整理2001条非遗线索,普查整理716项。

 

  青州的挫琴表演就是在那时被重新发现的。

 

  为整合非遗资源,青州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县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向社会大众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奇葩;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动基地,通过“活态”,传承优秀非遗文化。

 

  活动基地设立在古色古香的宋城小巷里,展演的项目既有青州花毽、山东快书、青州龙虎斗等市民喜爱且熟知的项目,也有青州挫琴、青州满族八角鼓、撂棒槌等鲜为人知的濒危项目。

 

  “这招叫‘李清照穿线’,这招叫‘唐赛儿跨马’,这招叫‘毽穿云门洞’,踢花毽要求身形伸展,眼疾脚快,达到身心俱练的效果,老幼皆宜,妙趣横生。”在宋城小巷,72岁的青州花毽第三代传承人李贤臣边表演边向游客们介绍。

 

  从2012年5月份开始,宋城中的这条500米长的古街上,出现了一支近百人的演出队伍,为游客免费表演,并免费传授各种技艺,成为了“活着”的非遗文化传承展演台。游客漫步其间,享受文化,回味无穷。

 

  青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赵世华告诉记者,原先这些老艺人大都没有经济收入,家人也大多不支持,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状况。而现在,政府掏钱鼓励他们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老艺人的积极性非常高。在非遗文化一条街表演的80余名艺人们每月都会有1500元的固定补贴。

 

  现年48岁的刘廷花是位普通的农民,从小学会了撂棒槌这门传统技艺。原先靠这门技艺给城里的工艺品厂加工花边大套,赚点收入养家糊口。但随着工厂机械化代替手工加工,她辛辛苦苦手工编织的东西没人要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了这门技艺。

 

  “从去年5月份开始,青州市组织我们到宋城展示非遗文化,我又把歇业多年的撂棒槌拾了起来,很多游客说没见过这玩意儿。”刘廷花笑着说,政府现在给她补贴,她收入有了保障,家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

 

  保护发展文化“载体”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是虚拟的,但也是实际的。传承文化,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一个个平台,一个个载体。

 

  青州文化,最大的载体是古城,所有历史文化的根源也是古城。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历史上先后建有广县、广固、东阳、南阳、东关、旗城六座古城。为把这些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青州启动了古城保护修复建设工程,以对青州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的真实性为原则,对古城内保留的古建筑物、构筑物和街道肌理进行保护、修缮,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特色。

 

  在恢复古城风貌时,青州尽量保存历史文化信息,发挥古城旅游功能,凸显青州自身特色,实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使古城与新城相映,经济与社会同发展。

 

  南门奠基、魁星楼奠基、宋城奠基、南阳河综合治理工程开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成为了青州新的文化传承。

 

  更多的载体还在群众之中、市民之间。

 

  青州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活动支持力度,依托原有的歌舞团、合唱团、京剧团等团体,筹备成立了民营非企业性质的“青州市十大文化艺术团体”,向群众进军,为群众服务。

 

  坚持政府花钱买演出,群众免费看大戏。由该市财政每年拿出资金,支持艺术剧团进社区、进村庄免费表演;积极筹划“公益大舞台,欢乐进万家”群众文化艺术展演等49项大型文化活动,保证“天天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常年不断线”。

 

  记者来到十大文化艺术团体之一的云门剧院时,演员们正忙着排练京剧。青衣演员陈翠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排练传统京剧《花田错》,“这是为了送戏下乡做准备。”

 

  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介绍,根据剧院与青州市签订的演出协议,他们每年要在全市范围内安排200场免费的公益性文艺节目,包括传统京剧、小品、表演唱、京剧选段、曲艺快板书、独唱、舞蹈等多种节目形式。

 

  “我们拿演出列表和证明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审查,然后再由他们交到财政局,每个月给我们拨一次款。”马保光说。

 

  跟随云门剧院演出队,记者来到了王府街道夏家庄。得知云门剧院要来演出,乡亲们早早地忙活完手里的活,聚集在村活动中心。

 

  “他们每年都来两三次,一天能演三场,有老年人喜欢的京剧,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歌舞,大家都很喜欢。”该村书记邱士信说。

 

  随着“政府花钱买演出,群众免费看大戏”活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乡下人能在家门口看到免费演出,城里人在周末也可以走进剧院看到免费的精彩节目。

 

  青州在云门剧院设立了“公益大舞台”,组织该市的民间剧团、文艺队伍进行展演,活动自2012年3月11日启动以来,每周六、周日晚7点演出,已累计演出70余场,6万余人观看了演出。

 

  推动支持群众“参与”

 

  文化由群众创造,由群众传承。

 

  青州让群众文化发挥极致,让群众登上文化舞台,由“观众”变“主角”。

 

  轻松诙谐的山东快板,活力四射的拉丁舞,精妙绝伦的抖空竹杂技……2个多小时的广场表演秀,十多个歌舞、曲艺、杂技节目,赢得了阵阵掌声。

 

  自2012年4月以来,“花都大舞台,我秀我风采”全市文化广场表演秀活动引起了青州市民高涨的报名热情,每天的演出都能吸引四五百人前来观看,场面异常火爆,真正成了展示群众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的阵地。

 

  “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创造者。”青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国玮介绍,他们已经开展了锣鼓秧歌大赛、民间文化艺术节、欢乐进万家、我要上花博等一系列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目的就是为群众搭起平台,充分释放他们的文化创造激情和活力。”

 

  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的参与热情积极高涨,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队伍涌现出来,老百姓成了舞台上的“草根”明星。

 

  同心艺术团是青州小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团,他们自编自导了许多反映农村建设新成果、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戏小品,如宣传政策的《三联工程就是好》,弘扬孝老爱亲的《赞儿媳》、《老两口参加评比会》,演出效果非常好。

 

  团长曾庆田告诉记者,每年剧团光是利用农闲时节和节庆日到周边村镇巡演就达80余场,“大家都铆足了劲把节目排练好,表演水平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

 

  目前,青州已经发展花都艺术团、京剧票友协会、夕阳红文艺演出队、谭坊家庭庄户剧团等民间文艺团体120余个,每年各类文艺活动演出达4000余场,给群众带去欢声笑语,成为活跃在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主力军。

 

  青州还不断加强文化中心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020处,综合文化站13个,覆盖率达100%,一些一直活跃在乡间、为当地群众所熟悉的各类小戏、秧歌、福寿灯表演、芯子灯表演等特色民间艺术有了自己的演出阵地。

 

  文化的参与带动了群众创作热情的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民间原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由群众自编自导的50集大型室内系列剧《青州人家》已拍摄完成,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范仲淹知青州》在宋城开机……

 

  《拉起远古的琴声》,就是青州挫琴唯一传承人68岁的赵兴堂新创作的曲目之一。他告诉记者,是这个新时代让濒临失传的青州挫琴重发新声。“我现在有十几个徒弟,长期跟着我的有两个,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宋城演出。”

 

  “拉响远古的琴声\唱响盛世中华\四海皆知音\社会和谐安定……”

 

  优雅的琴声,就像远古的精灵,讲述着千年的传承,歌颂着如今的新生。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潍坊日报 作者: 付生 王新杰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2013年第一场雪
    2013年第一场雪
    情暖第二故乡
    情暖第二故乡
    挂灯笼迎新年
    挂灯笼迎新年
    带去新年祝福
    带去新年祝福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