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守望记忆 沧海遗珠

  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我市的花鼓戏、舞方天戟、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姑嫂饼制作技艺、乌镇香市5个非遗项目榜上有名。

 

 

农民用传统工艺晒干菊 今日桐乡通讯员 李渭钫 摄

 

 

修真观戏台上,老艺人表演花鼓戏

 

 

乌镇香市表演传统水上项目踏白船

 

清明“迎会”艺人表演舞方天戟 今日桐乡通讯员 罗立成 摄

 

 

乌镇姑嫂饼独特的味道吸引各方游客

 

 

  五个项目,像一个个带着满身故事的历史学家,向人们展现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哲理。保留这些遗珠,与我们的写作一样,都是为了把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才是它最无价的灵魂所在。

 

  农村狂欢风光再现


  “走进乌镇修真观广场,就被一股汹涌的人流拥挤着。锣鼓声、音乐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我置身其中,深切感到的是一种人们的尽情释放和难得的狂欢。”这是一位游客在参与乌镇举办的香市后写下的文字。


  乌镇香市,源于盛唐。茅盾先生在小说《香市》中写道:“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地方,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这是对香市最好的诠释。


  只可惜,1951年以后,乌镇就不再举办香市。直到2001年,才重新恢复。老乌镇人章闻言告诉记者,记得小时候,香市是农村农忙前夕的一次物资添置、尽情欢乐的活动。“有卖茶水小吃、演戏文、跑马会的,水上还有踏白船、高竿船、拳船。” 章闻言说,“乡下人上街来,清早出门乌黑归,头上汗水勿曾干。”


  据老人们说,到乌镇赶香市的首先要到普静寺、城隍庙里烧香,祈求家里平安、五谷丰登;妇女们总要在城隍庙前的上智潭水中汏蚕花手,祈求养蚕业无灾无难。


  乌镇景区自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本着尊重历史事实、挖掘传统习俗、展示民间风情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目的,及时恢复了乌镇香市。为乌镇香市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的召集人邵云告诉记者,如今,已经恢复了蚕圣巡游、开蚕茧门、普洒圣水、蚕仙撒花、蚕山轧花、汏蚕花手、水上婚典等延续了几百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近20个民间活动内容。一项项活动,让人们仿佛回到记忆中的老乌镇。


  12年来,乌镇还挖掘了当时农村民间的许多自发活动。如清明期间活跃在农村农家门前稻场上的跳蚕花竿、秧坂迷宫、摸蚕兴、描蚕仙等农家游戏。


  除了每年举办一次为期20天左右的香市,乌镇为了更好地让这一非遗项目传承下去,特意将一些内容设为景区内长期表演的项目,如花鼓戏、拳船等。今年,新挖掘的民俗表演舞台又被列为常设项目。在西栅临水处铺上木板,盖上稻草,搭建简易的戏台,邀请百姓上来随意表演,深受欢迎。记者来到舞台边时,一名4岁的广东女孩在主持人的鼓动下跑到台上表演起了爵士舞。小女孩身穿蓝印花布,在奔放的音乐下摆首顿足、弹响手指,时而兴奋激烈,时而缓慢优柔的融入音乐之中,台下一片叫好。“过去这样的民俗表演舞台很多,就没有特定表演人员,只要高兴,谁都可以上台表演,口技、杂耍、武术,大伙儿就是图个高兴。如今表演内容不同,目的却是一脉相承。”工作人员刘雪飞说。

 

  一口品味似水年华


  一百多年前,乌镇有一家名叫“天顺”的糕饼店,生产的小酥饼深受顾客喜爱,生意越做越闹猛。为了保住小酥饼配料及制作方法的秘密,制饼秘诀只传儿子媳妇,不传姑娘。一天,心生妒意的姑娘乘阿嫂不注意,在粉料里偷撒了一把盐。谁知歪打正着,配制出来的小酥饼,既香又甜,甜中带咸,还有点椒盐味,十分可口,备受顾客欢迎。从此“姑嫂饼”就出了名。


  姑嫂饼制作的传人,桐乡市乌镇泰丰斋旅游工艺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美芳,向记者讲述了一直广为流传的姑嫂饼“歪打正着”的故事。耳熟能详的故事,配上王美芳制作姑嫂饼时的手上动作,时间仿佛回到了百年以前。茶馆里,一壶清茶配上一小盘香软可口的姑嫂饼,是老人们很享受的时光;老街上,小孩儿接过长辈们递来的姑嫂饼,满手粉沫但吃得香甜;逢年过节,提上纸包的姑嫂饼走家串户,小小的礼品里也有着大情谊……那时候,姑嫂饼是家家户户常备的小点心。


  姑嫂饼作为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的传统产品,其制作技艺简单,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年在乌镇,有许多糕点铺子都经营着姑嫂饼的生意。


  “我20多岁的时候学了几个月,姑嫂饼虽说做起来简单,但要做得好吃也得懂技巧。”王美芳说,从炒粉到压制,每一道工序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口感。比如炒好的粉要放上两三天味道会更好,比如压制的时候用力均匀饼才不会散开来,这些全靠常年经验的积累,“做得久了,身上的姑嫂饼味道都散不掉了。”


  桐乡市一品斋茶食有限公司以其手工制作原汁原味的姑嫂饼受到了五湖四海游客的喜爱。“姑嫂饼是我们桐乡传统的手工糕点,我们要坚持把它的老味道老工艺保留下来。”桐乡市一品斋茶食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家荣介绍,为了保留这份原味,他们在包装上做文章,防止携带中姑嫂饼散开。

  
  “古老的故事,技艺的积淀,越来越响的知名度。”潘家荣表示,姑嫂饼做的是文化,吃的也是文化。

 

  祖传技艺舞出历史


  持方天画戟,骑赤兔马,头戴金冠,同战三英……《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说中,方天画戟被使得出神入化。其实,方天画戟是方天戟的一种,如今在大麻镇,还有不少人会舞。


  “开四门。”今年71岁的陈松泉说着,提起一柄长近3米、重约60多斤的大方天戟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舞起来。在大麻镇光明村,舞方天戟有着为数不多的几名传人,陈松泉便是其中之一。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祖传技艺,如今又把技艺传给儿子、孙子。


  陈松泉自小便观看父亲表演舞方天戟,20多岁就开始学艺,一练就是40多年。当年,父亲在每年阴历二月廿七、廿八两天会都被村里人请去附近著名的吴王庙会表演。


  “每年这个时候最是热闹,大麻镇周边的农民都会来祈福、聚会,游行从吴王庙一直要到柏树桥,岸上表演,河里划船。”陈松泉一脸幸福地回忆着小时候最难忘的节日,而他的父亲则在游行的队伍里表演着舞方天戟。后来,他便代替了父亲成为一名舞方天戟的表演者。


  舞方天戟有着不少的变化招式,如开四门、盘腰、托双花等,练习起来颇为不易。“先得拣轻便的木棍、竹棍来练招式,练出了再上手练大戟。”陈松泉告诉记者,这柄方天戟又重又粗,要练得像模像样至少得一两年。


  陈松泉的儿子陈国明也是舞方天戟的传人。在这个家里,他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从2000年前后起,他便常常和父亲一起外出表演,还获得过许多奖项。“也许是常常看父亲表演的缘故,那时候就很感兴趣,20多岁就跟着学了。”说起当年练戟,他感触良多,“那时候,一边开织布机,一边练戟,生活过得很充实。”


  过去,每当夏天纳凉时节,陈松泉家门前的场院上围满了人。很多村里的年轻人比武似的耍起方天戟,大家较量着力气,也比着舞戟的技巧。直到现在,舞方天戟的传人们还会抽出每年正月里的空闲时间在一起交流窍门、切磋技艺。


  如今,陈松泉的孙子已经到了可以练戟的年龄了,陈松泉想找个时间把这门技艺传授给他,好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下去。

 

  百年老调企盼知音


  高高的古戏台,正宗的桐乡调,在乌镇修真观的戏台上,花鼓戏传人屈娟如正挥动着衣袖,和老搭档一起演绎一出本土传统的花鼓戏《还披风》。   


  台下游客人来人往,他们听不懂唱词,可每一个人都会在戏台前驻足停留,举起相机记录下台上的这一出好戏。


  半小时一场的戏,屈娟如每天要唱6场。从台上下来,她还在和搭档讨论着音高。唱了60多年的花鼓戏,屈娟如一如既往的认真。


  “花鼓戏是我们桐乡的地方小戏,《还披风》、《姚麒麟》、《借黄糠》这些是最传统的老剧目了。”来不及卸掉脸上红红白白的妆,屈娟如就向记者讲述起花鼓戏的故事。   


  桐乡花鼓戏大概有200多年的历史,题材多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本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我十几岁开始学花鼓戏,那时候会唱的人多,爱听的人也多。”


  1952年,我市组建民爱花鼓戏小组, 当时的成员只有12人。到了1959年,桐乡县文教局又组建桐乡花鼓戏剧团,人员增加到30人。


  那时在农村,找一块空地,搭一个简陋的戏台,就能唱一出精彩的花鼓戏。听说有演花鼓戏,村民都从自家搬了椅子早早等在戏台前。因为唱的是本地方言,人人都能听懂,听多了有的村民还能跟着哼上几句。回想起当年花鼓戏颇受喜爱的情景,屈娟如很开心,她说:“那时候我还年轻,化了妆可比现在好看哟。”


  如今,只剩下屈娟如和其他5位老人还坚持站在古戏台上。“花鼓戏挣不到钱,早年一起唱戏的那些大多改行了,没有年轻人肯学,现在只留下我们几个在唱。我们年纪大了,也快唱不动了。”屈娟如说。


  “现在有很多桐乡人都听不懂花鼓戏。”屈娟如有些担心,也有些无奈,她说,唱了这么多年的花鼓戏,真怕再过些年,花鼓戏这个桐乡本土的剧种就会绝迹舞台了。

 

  “茶中平民”传统制作


  喝着甘香扑鼻的杭白菊,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屠海芬向记者介绍,杭白菊是桐乡的特产,在我市石门镇、凤鸣街道及附近地区,许多农户家中都种植菊花,并且自行加工。而这传统工艺一直流传至今。每年一到初冬,桐乡土地上就洒满了朵朵菊花。在桐乡,菊花是一种家喻户晓的经济植物。


  “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分蒸花、晒花两个步骤。蒸花又分为晾干、上埭、蒸制三个步骤。而晒花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成品品质和商品价值。”屠海芬说,晒花要有晴雨两手准备。一旦遇到连日阴雨,就须采取应急措施,尽量减少损失。晴好天气,晒花的全过程一般6至7天就可以。把蒸好的花饼单层平摊在竹帘、烟帘等晒具上,架于阳光下,每天或隔天翻动一次,一直晒到花饼干爽,花蕊变硬,花朵手感无滑心时为止。


   “如今,公司采用传统加工技艺和微波加工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工杭白菊。”屠海芬说,虽然引进了全自动的新型加工方式,但传统工艺依旧被保留了下来。    


  桐乡是杭白菊的原产地,古代桐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时桐产白菊花大都通过转手销往外地。茶商为利用杭州的知名度,亦为保守独家经销之权益,常将桐产小白菊冠以“杭州”之名,久用则习以为常,慢慢便形成“杭白菊”之名。


  “近些年来,我市大批量的杭白菊开始远销国外。特别是最近,因为申遗成功,我们在包装上加上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后,销量更加大了。大家对桐乡的杭白菊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了。”屠海芬说。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黄薇 周芸 今日桐乡记者 胡宇翔 金珏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雨水管铺设
    雨水管铺设
    保养隔离带
    保养隔离带
    消防保平安
    消防保平安
    强投入 助转型
    强投入 助转型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