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高杆船技后继有人

传承人罗华文的抉择前后

  一直以来,传统艺术的传承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人们对此无比失望时,一个叫罗华文的21岁的年轻人,默默学习高杆船技、拳船,并决心继承下去。一个罗华文,并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但毕竟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开始。

 

 

插图 今日桐乡记者 李莉莉 绘

 

 

今日桐乡记者 赵红 摄

 

 

师徒二人闲来聊家常 今日桐乡记者 黄薇 摄

 

 

罗华文表演高杆船技 今日桐乡记者 赵红 摄

 

  “好!”“好!”“好!”……8月20日上午10时30分,进入乌镇东栅景区的游客被连连叫好声所吸引,记者闻声走近一看,原来此时正在进行的是高杆船表演项目,河岸四周过道上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


  只见河面的船型中央放置着一个大石臼,上插一根又粗又高的毛竹,毛竹下方有四根短毛竹从四个方向加以固定。沿着毛竹往上看去,一身白衣的表演者正赤脚向上攀登。只见他“嗖嗖嗖”就爬上了近10米的杆子,至杆尾时,毛竹弯成90度的钩形。表演者在人体重力的作用下在上下颤动,此时,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时不时发出惊叫声和赞叹声。


  表演者就是桐乡高杆船技第五代传人罗华文。稍作调整,罗华文便像一个体操运动员,在杆顶作出各种花式动作,猴子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罗华文每换一个动作,游客们的相机便闪个不停,人群中掌声此起彼伏。


  “太惊险!太刺激了!”围观游客一下子炸开了锅。来自四川泸州的周旭拿着蒲扇挡着烈日,看得特别投入。“去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杂耍表演,但是像这样惊险的高杆船表演还是第一次看。一边看表演,一边听导游讲高杆船由来的民间故事,能将表演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工作人员介绍,高杆船俗称“蚕花船”,是蚕农们用来祈求蚕茧丰收使用的船。此活动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每年清明时节,村民们都会轮番在高杆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杆梢倒立、双手脱杆、独卧杆身、凌空旋转……都是模仿蚕宝宝上山、吐丝、作茧的过程。自东栅景区恢复此表演以来,因其观赏性强,兼具水乡、蚕乡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近15分钟的表演,看得游客目不暇接。负责在底座辅助控制毛竹的潘柏良告诉记者,虽然这个表演很刺激、很精彩,但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表演难度和危险性都很高。为了让毛竹弯下的部分始终在河面一侧,他和另外一位金师傅就要负责稳定毛竹方向。“这样即使发生意外掉在水里,也不至于伤得太严重。”


  “已经表演完了吗?”“下次什么时候再表演?”后来的游客忍不住问。“下午两点半还有一场。”罗华文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只要天气允许,景区每天上下午都有两场表演。”虽然正式上场表演才半年,但罗华文早已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是景区内小有名气的“明星”人物。
  “别看表面风光,但为了要练好这个节目,我足足在平地上练了两年多,师傅才让我上高杆。”罗华文一边说,一边摊开双手,“你看我这手上的老茧,之前结了退,退了结反复好几次,现在都已经又厚又亮了。”


  乌镇旅游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杆船是东栅景区既定的表演项目,但随着老一辈表演者年纪增大,后继无人的情况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凸显。为此,从2009年开始,景区就从公司挑选了几名员工专门跟着高杆船第四代传人陶新卫师傅学。“一方面是为了让这个表演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住这门传统艺术。”


  当初一起学艺的同伴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只有罗华文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毫不夸张地说,眼前这个皮肤黝黑,长相憨厚,个子小小的21岁重庆小伙已经是乌镇地区掌握高杆船技艺并还在坚持表演的惟一一人。


  高杆船的表演者不仅要有胆量、有实力、不恐高,对表演者身材比例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体重必须控制在110斤以内,不然不仅爬杆比较吃力,还会存在压断杆子的危险。”陶新卫说,“我今年60岁了,腿脚已经不灵活了,罗华文是根好苗子,现在表演都靠他。”


  罗华文腼腆地说,当初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练就是两年,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练高杆船主要靠臂力和腰力,平衡感也很重要。所以一开始主要练基本功。”罗华文说。


  “爬上那么高的杆子不怕吗?”


  罗华文摆摆手说:“当然怕。一开始我都是在树上绑一根竹子练习,从最开始的3米到最后的10米慢慢叠加上去。如果一开始就上10米杆,人在上面都犯晕,更别提表演高难度的动作了。”


  训练中,罗华文也吃了不少苦。一次,在训练中竹竿突然折断,还好高度不高,没有受伤。这次后,罗华文除了向师傅多请教一些技巧外,加强了对自己平衡感及手臂力量的训练。他还特别找了一处训练场地安装了吊环,专门练臂力。


  “难怪看你表演的时候有不少动作都和体操吊环动作十分相像。”


  罗华文憨笑着点点头。


  今年1月,已经在平地上训练两年多的罗华文第一次上杆表演。虽然半年多过去了,但那时紧张复杂的心情仍然记忆犹新。“那么多人看着,千万不能演砸了。”虽然紧张,但只要一上杆,他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就像一只灵巧的猴子,在杆子的顶端或坐、或骑、或倒立、或倒挂、或直立。“师傅曾告诫我,一旦上到顶上一定要保持心静,不能有一丝杂念,不然就很容易掉下来。所以,每次表演前,准备工作都要做得非常充分。”罗华文说。


  反复练习,渐渐掌握门道之后,罗华文开始对高杆船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兴趣。记者了解到,在接触高杆船之前,他连蚕茧都没有见过,但高杆船的表演正是蚕农为了祭祀进行的表演。所以罗华文特别请教师傅这方面的知识,还留心倾听导游们是怎样介绍,这才开始渐渐了解自己表演的究竟是怎样一门技艺。


  最近,在传统套路动作的基础上,他又自创了两个新动作。一个是两手撑开,一个腿钩住竹梢,一个脚抵住杆子;另一个是两脚钩住杆子,身体倒挂保持平衡。罗华文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我还没正式取名,想等再成熟一点,再取一个好听点的名字。”


  11时10分,罗华文得赶到拳船上和师傅一起为游客表演刀枪棍棒。记者注意到,在罗华文的身边总有一个小男孩跟着。原来,那是他弟弟罗华锋,看着哥哥走到哪儿都像一个明星一样受人追捧。刚满15岁的罗华锋说:“我长大了也要学高杆船表演,总有一天像哥哥一样厉害。”

 

  师徒对话

 

  今日桐乡记者 黄薇

 

  因为收入低、学艺苦,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有勇气一头扎进面临后继无人的传统艺术中。但是,没有年轻人来继承,这些传统艺术最终只能被记录在书中或者照片中。更严峻的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感情不深,现在的学习不代表可以一直继承下去。继承都困难,何谈创新发展?  


  陶新卫和罗华文这对师徒都对传统艺术充满感情。然而,许多现实问题困扰着他们。我们用写信的形式,更真实地反映二人的内心想法。

 

徒儿:


  从来没有以这种形式跟你说过话,很特别,却令我有了别样的感触。


  还记得两年前,你进门时的那个样子,很年轻,但是很勇敢。那时与你一同学艺的有4 个年轻人,当其他人在业余时间出去逛街时,只有你在房间里苦练;当其他人爬上树梢感到无比紧张时,只有你兴奋不已。从那时我就知道,你有能力继承这门传统艺术。


  两年了,我不敢跟你提太多要求。因为,有太多人学了不多久就会放弃,就如一同进门的其他3人一样;因为,除了我们这些“老家伙”,只有你这个年轻人愿意坚持下去;因为,这门传统艺术不像写字、画画、唱歌,它需要你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我害怕,这门艺术会断送在我的手里。


  两年了,我很欣慰,因为你一直很用功,因为你还坚守在这里。


  现在,我想我可以提些要求了。我年轻时,学习这门传统艺术10年才感觉到熟练,如今你只学了两年,很多技术并未纯熟,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不要骄傲自满,还得多加练习。


  之前,你一直跟我提起,要改进动作,这我并不反对,甚至鼓励你去做,因为时代在进步。然而,我要提醒你,传统的东西不能忘,我们的高杆船和拳船,是古代农民逢年过节赶集时的自娱自乐,有着浓重的乡土味,如果也跟咱们国家体操队员参加奥运会一样,做出那样高难度且花哨的动作,就失去了传统的淳朴的味道。所以不要一味求新、求变、求难,把基础练扎实是关键。


  师傅60岁了,之所以365天,天天坚持在景区表演,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心头的喜好,更是为了不让这门传统艺术失传。但是,我能坚持的年数不长了。不知道,我离开后,你能否替我守好这门传统艺术。


  你知道吗?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你能够在桐乡成家立业。娶一房桐乡媳妇,买一套桐乡的房子,和弟弟一起生活在这里。这样,你就可以不回老家,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继承这门传统艺术。师傅的想法是不是很自私?其实,我真的把我的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


  如果你愿意继承,不单是我,所有桐乡人都会感激你。但是,在传承这条路上,你注定是孤独的。许多人愿意看,但根本不愿意学。希望你守住这份孤独,一直走下去。

 

                                                                                                                                    陶新卫


                                                                                                                                 2012年8月20日

 

亲爱的师傅:


  见信好!


  我这个徒弟不太会表达,从来也没有跟师傅说说心里话。通过这封信,我想告诉您,我真的特别感激您,没有您,就没有现在的我。


  在师傅身边,我觉得特别踏实。记得练习的时候我有一次从杆上摔了下来,当时自己还没怎么样,您先叫了起来,抱着我问受伤了没有。记得第一次正式上杆,爬到一半就再没有勇气爬上去,回到家,我很失落,是您在一旁鼓励我,帮我找回自信。记得每次练习、表演擦破皮,都是您为我上药。还有,这些年来,我从没有自己煮一顿饭,都是师傅做好了给我吃。我总想,天底下哪有这样好的师傅。


  所以,这些年来,我虽然觉得学这门传统艺术很辛苦,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看到您到了阴雨天就会犯肩周炎,这是当年打拳表演受伤造成的,我也不会因此退缩。


  我知道,您对我寄予厚望。您知道我的,我很喜欢高杆船和拳船的表演,也愿意作为终身的事业去奋斗。如果大家看得起我,以后把高杆船和拳船承包给我来经营表演,我一定会努力做好的。


  之前,我多次跟您提起要改进一些动作,您总是怕我危险。其实您放心吧,我心里有谱,没有九成的把握我是不会做新动作的。说真的,“前水平”、“后水平”、“猴子望月”这些动作太老套了,应该要一些新鲜花样,才更好看。现在,我正在筹划,等着瞧吧,明年一定给您一个惊喜。


  但是,师傅,我也跟您说实话,现在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困扰我。您看,景区给我的工资是5万元,而且每年会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说实话,这个钱要在桐乡买房娶媳妇还是挺困难的。您知道的,我的爹妈都是残疾人,我和弟弟每个月都要寄钱回去养家,我虽然节省,但总觉得对未来有些迷茫。现在,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无论如何,我现在还是一心一意学本领、做表演。以后的事情,慢慢来吧,我相信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罗华文


                                                                                                                                2012年8月21日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赵红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小麻豆 火销售
    小麻豆 火销售
    保质量 增产值
    保质量 增产值
    绿化带除草
    绿化带除草
    战高温 保畅通
    战高温 保畅通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