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如今农村的那些文化事

  随着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百姓的文化需求、健康需求、审美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如今究竟怎样的文化生活才是农村百姓所需要的?为此,记者深入走访了我市部分村寻找答案。

 

 

       7月9日晚,近200名梧桐街道城东村村民在城盛小区广场上跳排舞,许多新居民孩子也在一旁学着跳。

 

 

崇福镇星火村村民正聚在文化示范户家看电影。通讯员 沈康 摄

 

 

梧桐街道城东村村民正在广场上跳排舞。

 

 

孩子们总爱在文化活动中“轧一脚”。

 

 

每当夜幕降临,乌镇镇浙月村正式进入“排舞时间”。

 

  驻村干部办起“排舞训练营”


  7月9日晚上7时,梧桐街道城东村驻村干部高烨炬和村民唐先琴像往常一样从村文体活动室搬出了一套音响设备,来到城盛小区广场上。此时,广场上满是工作了一天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音乐响起,村民们走到舞台中央,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起来。


  1排2排3排……人越聚越多,转眼间就从数十个变成了百来个,又变成了近200人的庞大队伍,几乎站满了整个广场。妇女们随着音乐的律动舞出了整齐的步伐,轻柔的动作,训练有素。数十个孩子也排成队列,站在高一点的小广场上跟着大人们跳着。高烨炬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村民们跳着排舞。


  “村民喜欢跳排舞,我们村就给他们提供场地、音响、灯光、老师,让他们尽情地舞起来。”说起这壮观的排舞队伍,高烨炬颇有成就感,“即便天气这么热,每天晚上都有200多人来跳排舞。”


  不仅村民们热衷于跳排舞,附近的街坊邻居,甚至四乡八邻的老老少少都赶来了。近70岁的吴阿姨说,她住在附近的清华园小区,在这里跳舞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原来我在复兴路那边跳的,现在看这里人多热闹,也就不用再跑那么远去跳排舞了。”吴阿姨说。


  宁波人赵燕芬一家是在南方家园做灯饰生意的,每天傍晚都会开车10多分钟到这边来跳排舞。“过去在老家,我不太喜欢跟他们在广场上跳排舞的,觉得在大庭广众下跳舞不太美观。可来了这里后,看到这么多老老少少都在跳,老远就‘闻’到这种健身的气氛了,就忍不住也来‘入个伙’。”她说,原本爱打麻将的她现在最爱跳舞、健身了。


  当初为了让村民们爱上跳排舞,高烨炬和村干部动了许多脑筋。去年年底,高烨炬刚到村里,了解到村民们的文化生活相较城里居民匮乏。他打算配合市里即将开展的“文化惠民”工程,策划搞好“排舞训练营”,给村民们增添一些新的文化生活。随后,他和村干部在走访中就有意在村民中寻找一位排舞老师。


  经过数个月的找寻,高烨炬找到了村里的文艺骨干高美玲。原本高美玲每天晚上在香港城的广场上跳排舞,自学了五六个排舞舞种,常常教不会跳的村民们跳舞,在村民中小有名气。听说村里要给村民们搭建一个家门口的学排舞的平台,她欣然同意了:“能够在家门口跳舞多方便呀,也不用跑大老远去跳舞了。我愿意帮大家把这个‘排舞训练营’办起来。”


  在“排舞训练营”正式开班的前几天,高美玲专门在家里电脑上新学了《砰砰砰》、《最炫民族风》等几个排舞舞种,并且把这些舞蹈都按照动作分解成几个八拍,方便村民们来学。3月8日,“排舞训练营”正式开班了。城东村的村民和租住在附近的新居民都被这种新的文化形式吸引了。只过了半个月,“排舞训练营”的人数就超过了80人,一个月以后已有100多人了。现在,每晚都有近300人的庞大队伍在广场上跳排舞。


  在这短短几个月间,高烨炬、高美玲发展了几个排舞骨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让村民们充分参与到排舞的热潮中。排在队伍前列的村民唐先琴每天负责把音响设备搬到场地上,还常常充当老师的角色,领着村民们跳舞。新居民陈艳则把孩子们从成人中分开,领到一边的小广场上跳舞,带好孩子,以防他们受伤。“孩子们比较矮小,在跳舞时容易被大人们挤到,所以得把大人小孩分开。”这个主意来自细心的唐先琴。


  有了高美玲、唐先琴、陈艳等排舞爱好者的义务帮忙,高烨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光是村民有需求,我们有条件来做还不够,还得有更多的村民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文化活动才能搞得起来。”高烨炬深知这其中的道理。

 

  我们村的电影“5号”场


  “今天是5日,吃完晚饭快去老朱家门口占位置看电影吧!”7月5日傍晚6时30分,电影还没开始,在崇福镇星火村和睦桥头,文化示范户朱建兴家门前,已经门庭若市了。老的、少的都从家里搬了凳子、椅子,拿了扇子、零食,陆陆续续涌向朱建兴家。


  “上次那个好看。”“不知道今天放什么电影啊?”……电影还没开始,村民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看到那么多村民耐心而焦急地等候,已是大汗淋漓的朱建兴,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帮着开音响,拉幕布……


  晚上7时,电影正式开始放映,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有的村民不时摇摆着手中的扇子,有的村民收好了带来的零食,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电影上。“看来今天的电影很对大家的口味。”朱建兴站在边上看着村民们,心满意足地笑了。


  像这样为村民放电影,作为文化示范户的朱建兴已经足足做了10年。每月5日,一年12场,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未间断过。他告诉记者,夏天热,他就安排村民在他家外面的场地上看;冬天冷,他就召集村民在他家大厅里看,大家挤在一起暖和些。


  这10年来,朱建兴已经习惯了人多热闹,老老少少一大帮子人,像极了一家人,其乐融融。“我60岁从芝村星火小学退休那年就当上了文化示范户。”他回忆道,到现在为止,来过他家的村民几乎每一张脸他都记得,不仅让家里热闹了许多,还让他和村民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给他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色彩。


  “我喜欢为他们放电影,虽然累点、忙点,但是我乐在其中。”确实,十年如一日,这由衷的喜欢,都是朱建兴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真希望天天都是5号日,多选一些村民爱看的片子,小孩的动画片、老人的戏剧片、年轻人的动作片。”


  “今天的片子我们很喜欢!剧情跌宕起伏,动作惊心动魄,情节环环相扣,尽管我已经看过一遍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再看一遍。以后多放些这样的片子。”坐在前排的村民徐万祥小声地告诉记者,村里晚上的娱乐活动比较少,村民一般都是晚上吃了饭在家看电视,或者和邻居拉拉家常、乘乘凉。像今天这样的日子不多,一个月就一次,村民们期盼着能再多几场。


  在旁的村民方柏荣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他说,在朱老师家看电影,村民们聚在一起,谈谈近况,聊聊新鲜事,不仅说出了心里话,更加深了情感。

 

  文化示范户的“农技科普馆”


  在梧桐街道桃园村,75岁的沈应春是家喻户晓的文化示范户。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家就有了一台电视机,附近的村民常常来他家看电视。时间一长,他们家就成了周围邻居的文化活动聚集地,他也顺理成章被评为了村里的文化示范户。老沈家既是村里放电影、演戏的“影剧院”,也是村民借书借报的“图书馆”。前几年,老沈结合自己村的种植、养殖特点,收罗了一批农技类的书籍,让他家成了村里有名的“农技科普馆”。


  走进沈应春家里,门厅里贴满了宣传牌,上面大多数印着农技知识,也有计生、禁毒等宣传资料。“这真像个科普馆。”村里工作人员小范说,老沈人缘极好,家里总有村民来玩,很多都是来请教农技知识的。


  前不久,村民沈关其还来老沈家里跟他聊起今年的槜李长势。桃园村的特色农产品是槜李,老沈也种了不少。可槜李要种得好可不容易,他说,像今年黄梅季节雨水多了,有的植物根部就受损了,要结果的时候天气又太热,土壤变得太干。“天气、土壤、肥料等等都会影响槜李的品质。”他告诉记者,农技知识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基本技能,谁都不能没了它。


  从10多年前开始,沈应春订阅了一些关于蔬果种植和农业养殖的杂志。他翻开柜子,里面全是一期一期的《中国蔬菜》、《种植与养殖》、《山西果树》等等。“我家有6亩地,还跟别人租种了4亩多,蔬菜、槜李、桃子、梨子、葡萄都种。村里别的人家也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我的书很受欢迎。”说着,老沈拿出他的《桃园村文化示范户借阅记录》,随手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借出和还入的日期和借书人姓名。


  说起最近的借书记录,老沈有些担忧。“前几年,农机书籍给我带来了很多‘客人’,他们都喜欢到我家里来坐坐,聊聊天。可最近原本很受欢迎的农技书籍也不像前些年那么受欢迎了,当了这么多年文化示范户,这种滋味不怎么好受。”他失落地说,这些年村里很多家庭都通了网络,如今很多农技知识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因此他的“农技科普馆”没有以前热闹了。

 

  记者手记:从村民需求出发才能一拍即合

 

  胡宇翔

 

 “村民有这个文化需求,而我们有这个能力,两者一拍即合,便有了如今如火如荼的广场排舞。”在梧桐街道城东村,驻村干部高烨炬一句话道出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正是沿着村民的文化需求,高烨炬帮助村民搭建起了一个文化、健身平台。


  在“文化惠民”工程启动以来,我市多个镇、街道着力推进广场排舞等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是在农村,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传统的文化示范户。在他们当中,有的会播放电影,有的以乒乓球等娱乐、健身项目为长,有的精于农技科普文化的普及,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虽然他们有各不相同的长处,但同样是以文化为依托为村民服务,几十年如一日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在走访过程中,许多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道出了对如今农村文化活动的困惑:“过去文化示范户总能吸引很多村民去学习、去娱乐,甚至在文化示范户家里坐满了附近的村民,而今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引来那么多村民。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似乎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


  同时,困扰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不仅仅是村民们逐渐改变的文化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更多地受制于基础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缺失。在我市正在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当下,这也提出了更多更新值得思考的问题。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胡宇翔 程新星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岑军 摄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强投入 赢市场
    强投入 赢市场
    消防演练
    消防演练
    生育文明宣传
    生育文明宣传
    排舞教学
    排舞教学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