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灵安染店: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

 

赵宝荣人老了,手艺却更精湛了

 

 

赵嘉友当年的营业许可证

 

 

 

赵宝荣吃力地搅动染锅中的布匹

 

 

这张蓝印花布的漏板已经多年未用

 

 

一位老客来取送染的丝绸

 

       凤鸣街道灵安染店如今无比寂寞,虽然它顶着桐乡百年染坊的名号,但染坊的生意,已被纺织业工业化生产蚕食殆尽,只剩下零星的几位老客,不知何时会来拜访——

 

  78岁的店主赵宝荣染了一辈子的布,他的彩染手艺远近闻名,但和无数的老行当一样,也将湮没。染坊拆迁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仿佛听到了推土机的轰鸣声,他知道,这个世纪老店就要走到岁月的尽头了。

 

       手工艺人,家族永远的烙印


  5月的一个午后,这家历尽沧桑的百年染坊透着怡人的清凉。赵宝荣坐在柜台前打盹,时睡时醒,他真的老了,银丝爬满了头,精力也大不如前了,但往事却越来越清晰。
 

  他仍然记得67年前的那个早晨,父亲赵嘉友把他领到了柜台前,说:“今天你不要去上学了,留在家里帮忙算账,染布的手艺也要慢慢地学。”那一年,赵宝荣11岁,小学读了3年。
 

  赵宝荣不乐意,和父亲吵闹。那时,抗战刚胜利,学校正要举办运动会,他是学校童子军的团长,学校给童子军每人发了一顶贝雷帽,赵宝荣正盘算着和同学在运动会上威风一把,但父亲果断停了他的学费,把他从学校拽回了家。


  虽然只读了3年书,但赵宝荣已经是家里唯一识字的人了。这个身高刚过柜面的“小先生”,开始在店里忙前忙后,丈量布匹,记账结算。几年下来,赵宝荣学会了刻版、调色、拷花、染色,将染坊的手艺还学了个遍。
 

  赵宝荣20岁那年,父亲对他说:“你要独自撑起染坊了。”之后,赵嘉友来到20里外的石门,又支起了一口染锅,另起炉灶,直到一年后的1955年,赵嘉友去世。赵宝荣说,父亲走得早,没有机会经历之后轰轰烈烈、旷日持久的政治运动。


  1956年,国家开始进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赵宝荣的染坊连同灵安其他3家染坊进行了合并,成立印染合作社,即使在合作社,赵宝荣的手艺也是最好的。第一个月,赵宝荣拿到了31元钱的工资。
 

  1958年,大跃进开始了,染印合作社和制鞋、箍桶等13个手工行业合并,成立了手工联合合作社;1961年,大跃进结束之后,中央发现大集体生产并不利于经济发展,开始颁布新政,印染行业独立建厂;1980年,印染厂并入桐乡纺织厂;1983年印染厂再次独立,成立灵安印染厂。在之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印染厂开始了多项经营,开始生产羊毛衫、石棉,直至最后彻底转行,放弃印染业,但这么多年来,赵宝荣从来没有离开过印染,也从来没有丢弃父亲传给他的手艺。


  赵宝荣拿出了当年父亲留下的营业执照,这是一本1951年由崇德县政府颁发的行业许可证。许可证上清晰地写明了注册资金、行业范畴,职业为手工业,这一张证明仿佛为赵宝荣家族打上了永远的烙印——手工艺人。

 

       手艺人一辈子辛苦,不会大富大贵


  灶台边烟熏火燎,78岁的赵宝荣吃力地翻动着染锅里滚烫的布匹,时常被烟熏得睁不开眼。这是这些天来一笔难得的生意,染完这些布,赵宝荣可以挣120元。


  刚入行的时候,赵嘉友对独子赵宝荣说:“手艺人一辈子辛苦,不会大富大贵,但只要手还能动,就永远有口饭吃。”这句话,也正是赵嘉友一辈子的写照。


  1912年,18岁的赵嘉友从绍兴来到桐乡,这是这个百年印染家族的开始。


  当时,赵嘉友在石门包家染坊当学徒,学习染布技术。经年累月,他成了包家染坊的当家师傅,薪水每月2石米。他留足自己的口粮,把剩下的粮食换成钱,寄回绍兴老家。
 

  赵嘉友28岁那年,家里用他寄回去的钱为他在老家娶了一房媳妇。为了传宗接代,赵嘉友每年过年回家20天,与妻子同房,当地人称为“种子”,今年不行,明年再来。直到他40岁,妻子才为赵家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赵宝荣。


  赵嘉友仍然把挣来的粮食换成钱,寄回家,养活妻儿。1939年,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通货膨胀危机开始蔓延全国,货币贬值的速度始料未及,赵嘉友用两石米换来的钱,寄到了绍兴,往往连两斗米(折算现代计量单位为10公斤左右)都买不到,老家妻儿的生活陷入困境。
 

  1939年底,母亲带着5岁的赵宝荣,先到杭州,然后沿着钱塘江退去的潮水,乘船经海宁辗转来到了桐乡。沿江到处都是日本人的哨岗,随处都能听见机关枪的扫射声。船上,一位母亲为了捂住儿子的哭声,却将儿子活活闷死在襁褓之中。


  1941年,桐乡抗日形势更加恶化,包家染坊关门歇业。为了糊口,47岁的赵嘉友自立门户,从崇福辗转到石门,最后来到如今的灵安龙王庙,把根扎在了这里。


  旧社会的手工染坊,经不起任何的折腾。1946年,染坊遭窃,被偷去了所有客人送染的布匹,赵嘉友不仅赔光了积蓄,还借了很多钱。他靠赊来的染料维持染坊的生意,直到3年之后,才还清了所有债务。
 

  赵宝荣说,旧社会,染坊师傅凌晨4点就要起床,烧锅染布,在太阳升起之前将布匹晾起;要用手提拎沸水中的染布,先蘸凉水,再迅速地把布拎起,查试颜色;他们常年处于浓烟之中,肺都不太好,赵嘉友年老之后,一直被剧烈的咳嗽困扰,61岁便死于肺病。

 

       染坊的风光一去不复返


  赵宝荣一边对记者叙述着往事,一边剥着手里的豌豆,他看着豌豆说:“老了,这么快,才上市没多久,就这样老了。”他仿佛是在说豌豆,又像是在说自己。


  1994年,赵宝荣在灵安印染厂退休,之后,又在印染厂做了5年。1998年,印染厂开始转行经营,赵宝荣再次接下了这家染坊,独自继续做着这门手艺。


  但是,染坊的风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刚解放时,桐乡有43家染坊。那时,桐乡人自家养蚕,自己织布,家家户户都要把布匹、丝绸送到染坊,做成被面、嫁衣。现在,这些东西样样都有现成的卖了。


  如今,桐乡还剩下的几家印染厂,已经不再承接代客印染的业务。他们做的是大批量的、一条龙的生产,工艺品的加工,它们还承担着文化与旅游的对接。


  在赵宝荣的染坊,只有一些零星的传统农户,将自织的丝绸送到这里,染成龙凤被面,以供结婚之用;也有外地的手工艺爱好者,买去印染好的布匹,以做装饰;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的艺术家们,将画好的图案送到染坊,请赵宝荣代为制版和染色。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能为赵宝荣提供足够的生活来源。
 

  灵安染店去年一年的收入是8732元,如果不是赵宝荣有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资,他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为了增加收入,赵宝荣开始帮人染褪色的牛仔裤,一条裤子收费10元。
 

  赵宝荣有3个儿子,大儿子13年前中风,之后再也没有起过床,没有说过一句话;小儿子中专毕业后进厂当了工人,只有老二插队后招工,先是到了崇福印染厂,算是子承父业,但1996年下岗,之后曾来父亲的染坊帮过一段时间忙。但这家小作坊已经无法养活父子两家人,现在,老二在做一点小生意。


  去年,中央电视台来采访,央视记者对赵宝荣说:“你的手艺不能失传了。” 赵宝荣说:“要失传了,肯定要失传了。”染坊的一些老客对他说:“能做就再做段时间吧,不然我们去哪里染布呢?”但赵宝荣说:“我年纪这么大了,还能做多久呢?”

 

       文化与手艺的鸿沟


       ■鲍嘉


  同样是一个午后,丰同裕蓝印花布厂的老板哀警卫坐在红木沙发上,熟练地摆弄着手中的茶具,一边悠闲地品茶,一边和记者讲述着染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在哀警卫的身后,是一家桐乡最大的、早已进入现代化经营的超级大染坊,同时还有一间超过3000平米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从这里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产品行销海内外。
 

  在乌镇西栅景区的宏源泰染坊里,印染师傅一遍遍地在游客面前刷浆、上色。短短的十几分钟,一块蓝印花布便呈现在游客面前。同时,游客也可以自己动手尝试,甚至可以在蓝印花布上印上自己喜欢的米老鼠、海宝等卡通图案。


  在重重挤压之下,像灵安老店这种小作坊,它的生存空间实在太小太小了。记者在市文化馆的非遗办公室里,看到了赵宝荣的彩染手艺已被列入我市非遗名录,然而,这并不能为像赵宝荣这样的老手艺人带来任何生活上的改善。


  赵宝荣不是文化人,但他的手艺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他的苦苦支撑并不是为了传承,而是为了生存。
 

  有时候,文化与手艺之间,有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市文化馆负责我市非遗项目的张剑秋对记者说的话直白却耐人寻味,他说:“文化人的手是白的,染印师傅的手却是蓝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鲍嘉 本版摄影 记者 鲍嘉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交警力保“端午”交通安全
    交警力保“端午”交通安全
    传统手艺比赛
    传统手艺比赛
    新材料  新发展
    新材料 新发展
    环保创造价值
    环保创造价值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