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钱君匋为何不让子女学艺术



钱大绪将父亲的《隶书千字文》捐赠给故乡 今日桐乡记者 李晟中 摄



钱君匋的长孙钱骏和孙女钱芳在参观钱君匋故居 报道组 徐炜焘 摄



钱君匋故居门楼 报道组 徐炜焘 摄


       钱君匋一代大家、身精众艺,为什么却不让子女继承衣钵学习艺术?


  钱君匋一生节俭、爱钱惜金,为什么能将价值巨大的藏品无偿捐献?


       4月28日,君匋艺术院建院25周年等庆典活动在该院举行,在活动前后,记者有幸采访了钱君匋的长子钱大绪和长孙钱骏,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君匋先生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国家当时急需理工人才,所以父亲不让我学艺术”


  在4月28日活动现场,钱君匋先生的长子钱大绪在得知记者身份后,说:“我这些天,每天都看《今日桐乡》,你们的报纸办得很好。”


  钱大绪今年78岁,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系,一辈子从事电力工作,如今随子女旅居美国。他说:“解放初期,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父亲认为理工科人才在当时更紧缺,所以鼓励我报考了上海交大。”


  钱大绪说,父亲之所以让他学电力专业,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钱大绪的舅舅解放前毕业于上海交大电力系,在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作,解放后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由陈毅市长亲自颁发奖状,并且入了党,这让钱君匋很是羡慕,为了能在妻弟面前扬眉吐气,他坚持也让大儿子学电力。


  其实,钱君匋也曾考虑将大半辈子积聚的东西作为遗产分派给三个儿子。他曾就此事与夫人陈学颦商量,但钱君匋考虑到当时长子与次子都是读理工科的,并且已出国定居,老三虽然学的是文科,但也不爱书画,并也准备出国深造。如果将藏品分派给他们,很可能流失国外,考虑再三之后,钱君匋决定将所有藏品捐献给故乡。


  钱君匋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三子钱茂绪曾代表家人一再表示:我们子女完全支持父亲的捐赠壮举,并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坚定不移地执行着父亲的遗愿,将钱君匋其他有价值的遗物捐献给了君匋艺术院。

       远见卓识 坚持在城南选址建馆


  4月27日,在君匋艺术院正馆级调研员茅威放等人的陪同下,钱君匋的长孙钱骏和孙女钱芳来到了屠甸的钱君匋故居,他们在君匋先生的雕像前久久伫立。钱骏说:“感谢当地政府能把老先生的故居保护得这么好,我代表全家谢谢你们了。”


  在故居正厅四周的展示柜上,贴着很多钱老先生当年的照片,大家围着一张君匋艺术院的奠基照交谈起来。照片中,钱老先生和夫人各拿一把铁锹,正在给奠基石填土,四周满目荒芜,没有任何建筑。


  据茅威放介绍,在君匋艺术院选址上,当时县政府提供了城北文昌路图书馆北面和城南庆丰桥北侧两个地块,当时城北地块已经比较热闹,而城南还是一片农田。茅威放说:“当时老先生坚持在城南选址,如今,这里已是桐乡最繁华地带,可见老先生的远见卓识。”


  在交谈中,大家还聊起了君匋艺术院两年前的一次“迁址风波”。2009年,桐乡市规划筹建市文化中心,准备将君匋艺术院迁至文化中心,当时划拨面积约4000平方米,条件和面积都要比原馆优越,然而这一行动却遭到钱君匋所有子孙的反对。


   2010年,长孙钱骏代表全家给市政府写了封信,在信中列举了君匋艺术院不宜迁址的三条理由:一、原址由钱君匋亲自选定,有历史意义;二、君匋艺术院建院已20多年,其本身已有文物价值;三、建院前政府与钱君匋签有协议:君匋艺术院的房产、地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基于这三条理由,市政府接受了钱老先生后辈的建议,放弃了君匋艺术院迁址计划。

       “相比巴菲特,祖父20多年前就‘裸捐’了”


  钱君匋的晚年生活很忙碌,白天少有闲暇。据钱骏介绍,钱君匋每天6时起床,会写一个小时的书法,清晨钱君匋最有创作灵感;白天是会客时间,每天来拜访钱老先生的人很多,除了午休,其他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有时候夫人担心老先生的身体吃不消,甚至会在楼下阻客;晚饭之后,他会在书房独自听一会音乐,钱君匋喜欢听西洋古典音乐,他总是把声音开得很大,很陶醉的样子。


  晚年的钱君匋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钱骏高中毕业后去美国求学,每年回国,钱君匋总会“缠”着孙子,让孙子说新鲜事给他听。钱骏说:“只要没有听说过的,祖父都会刨根问底。”有一次,钱骏和祖父说起“核磁共振”,钱君匋很感兴趣,不停地追问,不仅要知道它派什么用场,还要知道工作原理。钱骏说:“我不知道当时祖父有没有听懂,但他听得很专注、很认真。”


  钱骏说,对待艺术的见解,祖父往往很独到、很超前。很多年前,海派画家张桂铭的画风不被业内认可,被认为像“装饰画”,当时钱君匋却认为张桂铭“画风很不错”,如今,张桂铭的作品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上海滩曾经有一个说法:钱君匋爱钱。对此,钱骏豪不避讳,他说:“这也是祖父思想超前的一个方面,祖父爱钱,是有经济观念,如果没有经济观念,如果不惜钱,如何能够收藏这么多艺术珍品?”


  钱骏说:“有一次,祖父想收藏一幅赵之谦的画作,但钱不够,只能卖掉了原先一件藏品,这让祖父心痛不已,经常梦见这件藏品又回到自己身边。”为此,钱君匋还在文章中写道:“又想得鱼又想得熊掌,但自古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所以,钱君匋知道,搞收藏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钱骏表示,祖父一辈子节衣缩食,生活节俭,他爱财但不贪财,他主张要把所得回归社会,所以才会在生前就把所有藏品都捐献给了故乡。钱骏说:“现在巴菲特提出了‘裸捐’的概念,但祖父早在20多年前就做到了。”

       “如果祖父知道我学书法,肯定格外高兴”


  钱君匋一身绝技,后继无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对于唯一的孙子钱骏,老先生虽然嘴上没有明说,但心中期许很深。钱骏说:“祖父一直很开明,只说希望我成才,并没有要求我的发展方向,但心中的期许我能感觉得到。”


  钱骏说自己“开窍很晚”,12岁那年他突然对艺术产生兴趣,他对祖父说,想学篆刻。钱君匋听了十分高兴,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并且造诣太深,已经不是孙辈所能企及,所以就把孙子介绍给了得意门生陈辉,让陈辉带孙子入门。


  1986年之后,钱骏每年回国,都会把自己的习作拿给祖父看,钱君匋每次看了都很高兴,一味鼓励。他对孙子说:“你好好学,以后能出印谱了,我给你题签。”钱骏说:“祖父没等到我学成那一天,就过世了,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如果祖父知道我现在不仅学篆刻,又开始学书法了,肯定格外高兴。”钱骏如今在美国从事金融贸易,他说:“我现在每天要练一个小时的书法。”虽然身在美国,他每周会和老师陈辉通一次电话,将自己写的字拍摄下来,通过邮件发给陈辉,陈辉会根据照片对他进行指点。钱骏把自己这样的学习过程称为“函授”。


  虽然钱君匋没有让三个儿子学艺术,但钱骏说,他们的艺术天分都很高。据钱骏介绍,钱君匋的二儿子钢琴弹得很好,三儿子对艺术理解能力很高。钱骏说:“他们没学艺术真是可惜了。”


  钱骏说,自己现在从事金融行业,很枯燥,每天练字的这一小时,是自己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可以什么都不想,尽情沉浸在艺术的海洋,“这段时间,我感觉和祖父的心贴得很近”。

 

        钱君匋速写


  钱君匋1907年生于屠甸,1998年卒于上海,是当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同时,他也是一位收藏宏富的鉴藏家。

 
  钱君匋一生节衣缩食、呕心沥血,收藏明、清和近代名家绘画、书法、印章等珍贵文物数千件,1985年,钱君匋将毕生所藏,倾囊捐赠给了故乡,桐乡特为此建立君匋艺术院,1987年,君匋艺术院建成开放。

       记者手记:艺不承,德承


       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感觉到,虽然君匋先生的艺术成就没有被子孙继承,但他的风范和品德却在子孙身上一一体现。


  原本以为钱大绪作为钱君匋的长子,多少会有些派头和架子,然而却恰恰相反。


  在活动现场,钱大绪与到场的嘉宾反复握手致意,每次都弯腰颔首,非常谦和。在君匋艺术院这个艺术家云集的场合,钱大绪很突出,因为他着装太朴素了:白衬衫,帆布鞋,拎着一个环保袋,就像一个退休工人。


  即使对于记者这个晚辈,钱大绪也极谦逊,称记者为“老师”,虽然初次见面,却坚持要送记者一个他本人参与编写的书籍,请记者“指教”,钱大绪的真诚和谦逊让记者感动。

 
  钱君匋捐献给故乡的藏品如今已无法估价。据君匋艺术院茅威放介绍,光吴昌硕的印章,钱君匋一辈子收藏了152方,最后全部捐献给了故乡。1990年,君匋艺术院携吴昌硕印章到日本展出,每一方的保险价为45万美元,而这些印章只是钱君匋捐献的藏品中很少的一部分。


  作为这一巨大财富原本的继承者之一,钱大绪至今毫不心动。当年,也正是得到子孙的大力支持,钱君匋的捐献行动才得以实现。就在不久前,钱大绪又代表全家人,将钱君匋手写的《隶书千字文》捐献给了君匋艺术院,他的目的很纯粹也很质朴,他说:“有价值的东西要让懂它的人去研究。”


  钱君匋的长孙钱骏和孙女钱芳,待人同样谦虚和善,在与记者接触中,从来没有听他们提及过祖辈留下的财富,而是反复说起祖父对他们的爱,还有他们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钱芳说:“我觉得家乡真的好美好美。”而钱骏虽然在美国工作,但每年清明都会回乡祭祖,他说:“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祖父给我们的,我们不能忘本,每年来看看他是我的责任。”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鲍嘉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服装节进社区
    服装节进社区
    读书节活动
    读书节活动
    春末蔬菜供应丰富
    春末蔬菜供应丰富
    18万游客闹乌镇
    18万游客闹乌镇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