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民生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半个世纪的爱 平平淡淡的情

施剑英弹琴,朱祥荣就在一旁聆听。

洪一明和朱金球给今日桐乡记者看他们的结婚照

朱祥荣和施剑英给今日桐乡记者讲过去的故事

洪一明和朱金球看照片回忆过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代名词,也是让世人最向往的人生风景。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因为各种原因而一起走过50年的金婚,他们在平淡生活中,甚至没有一句誓言,有的只是真诚相待,相濡以沫。

  夫:朱祥荣,80岁


  妻:施剑英,76岁


  结婚年份:1959年


  看到记者到来,朱祥荣便招呼记者坐下,之后他拉开椅子,招招手示意老伴过来坐,等搀扶妻子坐好后,他自己又进厨房忙着给记者倒茶。自5年前,施剑英因腰椎间盘突出动手术后,家里大半的活都由朱祥荣包办。

  人品好,穷也能变富


  朱祥荣第一次遇见施剑英是在桐乡一中的一次文艺演出上,有一把好嗓子的施剑英当时就让他印象深刻。但直到同在乌镇教书,两人才算真正认识。


  当时年轻人自己找对象很少,多半是人家作介绍,可朱祥荣大着胆子给施剑英写了一封信,希望和她“建立同志关系”。而心里对朱祥荣也有好感的施剑英,特意挑选了印有两只燕子的信封给他回信,一来二去,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时,她和我谈恋爱,丈母娘其实是不同意的。我们家当时条件不好,家人都是在石门农村种地,我又是家中老大,丈母娘觉得女儿嫁过来吃苦头,所以再三反对。”说起恋爱那时候的阻力,朱祥荣说:“全靠她坚持,没有因为我们家穷而放弃这段感情。”


  “我那时候就跟我妈说,‘世界上哪有穷到底富到底的人家,只要人品好,穷也能变富。来日方长,你们可以看到,我和祥荣的爱情是真心的’。”施剑英到如今也一直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1959年国庆节,朱祥荣和施剑英领了结婚证,在商量后,两人决定不办酒席、不讲排场,去杭州旅游结婚。 

  你快唱歌,解气的法宝


  组织家庭后,有了孩子,还有老人需要赡养,但是两人的工资加在一块也仅有82元。为了安排好生活,朱祥荣和施剑英是能省就省。“那个时候,我们大多是吃素菜的,偶尔买点肉骨头,我们也要先用肉骨头熬出油炒菜,再用骨头烧黄豆,这样既好吃又省钱。”朱祥荣说,也正因为那时候的“锻炼”,现在的他烧得一手好菜。


  施剑英也回忆说:“当时布票有限,绒线买不起,加上党员响应组织号召上缴一年的布票,我只好从乌镇锅厂买来工人们的废旧手套,剪去手套上‘赤黑污泥’的手指部位,再把余下来的洗干净,晒干后拆成线团,给家里人织成纱线衫。”到了冬天,为了让家人暖和些,她还去丝厂买次蚕茧,跟着隔壁大妈学剥绵兜,有时候一剥就是几个小时,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也是那时候落下的。


  人都说:贫贱夫妇百事哀,可是老两口从未因为钱吵过嘴。偶尔施剑英发脾气,很有幽默感的朱祥荣就会对她说“你快唱歌”,对于老伴的这个“法宝”,施剑英说:“听到他这么一说,我哪里还有脾气,只会想笑。”“生活中谁还没有一点脾气,不过既然是做夫妻,就该互相理解。”朱祥荣笑笑说。

  只要你烧的,我都爱吃


  十几年前,施剑英出过一次车祸,一时昏迷不醒,朱祥荣守在老伴身边,悉心照料。施剑英醒来后,朱祥荣更是每天都跟老伴聊天,给她读报纸,连同病房的病友都忍不住对施剑英说:“你真是幸福!”说起那次车祸,朱祥荣心有余悸:“那时候真的是差一点点,到现在,她头上那个疤还在。”说完,伸过手,摸了摸老伴后脑勺,脸上满是疼惜。


  一次施剑英在嘉兴医院住院,为了让老伴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朱祥荣每天坚持两头跑,白天在老伴身边照顾,晚上则回桐乡准备第二天的饭菜,第二天一早再赶上5时的早班车去医院。施剑英说:“看他这样辛苦,我好几次跟他讲,歇一天吧,可是他就是不愿意,还对我说,‘要好得快,营养一定要跟上’。”


  现在,老两口各有乐趣,朱祥荣喜欢摄影、书法、种花,施剑英则喜欢弹琴、唱歌。因为考虑到老伴身体不好,朱祥荣每次外出总会给老伴准备好饭菜,施剑英说:“他烧菜烧得很好,只要是他烧的菜,我每个都爱吃。”说完,老两口相视而笑。

  夫:洪一明,86岁


  妻:朱金球,76岁


  结婚年份:1956年


  1956年,30岁的杭州小伙和20岁的金华姑娘经组织介绍,结为夫妻。尽管不是自由恋爱,可是两个人却很珍惜彼此、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缘分,2012年已经是他们结婚的第56个年头。

  组织安排,给我个林妹妹


  1949年5月,刚从浙干二校毕业的洪一明,来到桐乡参加工作,之后还担任了当时桐乡县委宣传部的干事。后经组织介绍认识了金华姑娘朱金球。


  当年朱金球不仅年轻能干,还是乡里的劳动模范,得知领导给自己安排了相亲,她心里不免有些忐忑:“那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很多,就觉得对方比自己大10岁,似乎年纪大了一点。不过第一次见面,他样子年轻,而且文质彬彬,很有文化的样子,当时我就认定他了。”


  洪一明说:“第一次见面,我就觉得她很朴实贤惠,符合我找妻子的条件,认识三四个月后,我们就登记结婚了。”因为条件有限,两个人并没有大摆酒席、没有买一件新衣服,就连结婚照也是洪一明在衢州出差时拍的。


  婚后,朱金球离开金华老家跟着洪一明住在安吉,为了分担丈夫的辛苦,勤劳的朱金球不仅主动承担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生完孩子才56天就到农场里的托儿所帮忙管孩子。尽管生活艰辛,可是她从未跟丈夫抱怨过,每天洪一明回家,迎接他的总是一张满满的笑脸。

  酱油醋不分,感情也无碍


  尽管洪一明口口声声说是老伴照顾自己比较多,可是朱金球却不赞同。朱金球回忆说:“每到茶叶采摘的季节,我就要被安排去采茶叶,因为任务重,我没空回家吃饭。他工作也很忙,可是坚持每天从食堂打饭给我送来,看我吃完,他还要把碗带回家、洗干净,才匆忙去上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洪一明选择回桐乡,朱金球也跟着一起来了。因为怕给组织添麻烦,洪一明跟老伴商量后,决定让她不要工作,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朱金球二话没说答应了。“考虑到他工作辛苦,我尽量不让他做家务。到现在,他到厨房里,连酱油和醋都分不清楚。”说完,爱笑的朱金球哈哈大笑起来。


  “不过,我们两个人对于吃穿都不是很讲究的。除了一条金项链,我就没有给她买过什么值钱的礼物。”洪一明说,一旁的朱金球接过话茬说:“可是他从来没有挑剔,即便心情再不好,他也从不说我哪里做得不好,从来都是我做什么他吃什么,给他穿什么就穿什么。”


  因为洪一明比朱金球年纪大,且心脏不太好,生活中,朱金球会特别留心他的身体,就连洪一明出门锻炼身体,只要有空,朱金球都会跟着他,久而久之,每天晚饭前的散步成了两个人共同的习惯。

  谁发脾气,谁道歉


  结婚56年以来,洪一明和朱金球从未红过脸,偶尔吵嘴,也总是很快就会和好。朱金球告诉记者:“他是个很直爽的人,有什么说什么,不过每当他声音一大,我就采取不理睬他的办法,过一会他自己知道刚才态度不好,就会主动跟我说话,我也就不好再有脾气了。”“我们两个人一旦吵嘴,发脾气的那个人都会主动道歉。”说完,洪一明笑了起来。


  “我很喜欢看新闻,有时候宁可不吃饭,也要把节目看完,这时候她就会来脾气,大声催促我去吃饭。”洪一明说:“我知道她是为我好,每当她这样时,我都会好言好语跟她说‘看完再吃’,看我这样,她也就算了,还会把饭菜准备好,送进房间给我吃。”


  “要做一辈子夫妻不容易,首先就要互相信任、体谅。既然决定结婚,就要抱着和对方白头到老的信念,毕竟婚姻不是儿戏。”说起夫妻两人相处的秘诀,洪一明坦率地告诉记者:“夫妻相处是一门文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积累。”

  记者感言:虽然说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婚姻观,但有一点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中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相守白头,最浪漫的事莫过于一起扶着摇椅慢慢变老。


  50年的金婚,对于人生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心心相印的力量,点点滴滴的包容,才能相守一生。这两对金婚夫妻的相处之道告诉我们,作为夫妻不仅要分享幸福,更重要的是共担风雨。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今日桐乡记者 吴卓尔 本版摄影 今日桐乡记者 陈晓涛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卫校增容
    卫校增容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关爱环卫工人
    关爱环卫工人
    强投入 增效益
    强投入 增效益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