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民生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今朝故事汇” 昨日身边事

  深受嘉兴及周边百姓喜爱的嘉兴电视台“今朝故事汇”,一半以上的剧本都是桐乡人创作的。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这个爱讲故事的编剧群体,告诉你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漫画 记者 李莉莉 绘

 

  说桐乡写桐乡 桐乡故事多

 

  “‘今朝故事汇’的成功离不开一批笔耕不辍的桐乡文人。”嘉兴电视台文化影视频道“今朝故事汇”的制作人吴敏告诉记者,“他们为这个栏目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剧本,给栏目注入了巨大的生命力,让栏目变成了百姓身边一道美味的‘家常菜’。” 据统计,桐乡人的剧本在“今朝故事汇”栏目中占据了一半以上。

 

  随着“今朝故事汇”的播出,桐乡人的故事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文本走上了荧幕。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桐乡人的故事这么多。


  这些故事全都源于生活,都是改编自百姓的真实事件。


  剧本写得最多的人之一,便是本报员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海清,他有很多剧本被搬上荧幕。《吴氏传家宝》就是其中之一。故事从一封检举信开始设置悬念,讲述母亲获悉儿子涉嫌受贿,便让儿子接受祖上传下来的“传家宝”的故事。


  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份“传家宝”。当母亲用一把小铜钥匙打开盒子上的铜锁,掀起箱盖,只见盒子里放着一卷宣纸。那宣纸已经微微泛黄,确是有些年代之物了。看到这里,观众已经清楚,“传家宝”必定是件珍贵的文物,不是古字就是古画。


  母亲哆哆嗦嗦地取出宣纸,摊到桌子上,用手轻轻抚平,只见那一尺长、八寸宽的宣纸上,从右至左写着几行正楷繁体毛笔字,第一行开头三个字上,还被勾了暗红色的一笔。左下端的年月日上面,盖着一枚血红色的印章……


  原来这张宣纸,竟然是吴家当年官至浙江督军的祖辈吴子瑞因贪污而被执行死刑的判决书。


  “自民国初年出了吴子瑞这个贪官后,我吴家一族从此就败落了,祖上便将这份国民政府的死刑判决书保留下来,作为传家宝,目的是为了告诫后人一旦为官,须要以此为鉴……”母亲在故事结尾的一番话,是点睛之语,更将故事情节发展推向了高潮。


  沈海清说,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母子的情,向读者展示了为官儿子的贪婪和为民母亲的正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百姓对官员腐败的痛恨和国家反腐败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女作者陈曼青写的《真情的背叛》广为电视观众熟知,里面的故事原型和许多生活细节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故事的主人公是药店药剂师,名叫陈青。陈青与丈夫一向恩爱。一段时间,陈青发现丈夫突然消瘦,怀疑是某种恶性疾病,催促丈夫到医院检查,不料遭到拒绝。不久,陈青偶然遇到了高中同学李卫,由于李卫学法律出身,将其推荐到丈夫公司工作。岂料,没过多久,丈夫提出和自己离婚,而原因竟是李卫第三者插足。


  离婚后,陈青精神不济。一日,门铃忽响,门缓缓打开,门口站着的是一脸歉疚的李卫。在陈青家中,李卫娓娓道来:“你丈夫得了癌症,央求我演这出戏,骗你离婚,为的是不拖累你。”陈青铁青的脸色一下变得惨白,眼泪夺眶而出,原来当初丈夫突然消瘦真的是因为患病。她一路哭着赶往医院,陈青和丈夫抱头痛哭,是怨怪、是担心、是痛苦、是迷茫……


  正当观众以为故事进入尾声时,李卫再度出现,她一脸笑意地举着一张化验单走进病房:“医院的化验单弄错了!最新的检查显示,根本就没病!”


  像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在桐乡还有很多,经过创作者的发掘、改编、创作,一个一个搬上了荧幕。它们有的讲述夫妻和睦,感人至深;有的讲述惩恶扬善,正气永存;有的讲述农村轶事,趣味横生。

 

  老故事新故事 故事出沙龙

 

  “无论是人数上还是质量上,桐乡这个长期从事故事创作的群体都是嘉兴地区最好的。”吴敏说。


  桐乡是一块民间文学养分丰富的沃土,曾经出现过无数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创作者曾经参与本地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出版。从那以后,桐乡这一方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上又滋生了许多新的故事,作者们便再一次投身到故事的搜集和创作中。


  筹办“今朝故事汇”之初,吴敏第一个就找到了沈海清,打算借力桐乡的故事团队为他们的节目提供剧本。因为吴敏知道,沈海清、乐忆英、陈曼青、徐正风、徐秋萍等一批创作者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故事创作中。而他们的背后更有着一个知名的民间团体——“新故事沙龙”。


  作为“新故事沙龙”发起人之一,沈海清回忆说,当初就是想让爱好写故事的人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使大家能够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从而提高创作水平。1999年10月24日,在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积极支持下,一个纯粹由创作者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新故事沙龙”成立了。


  创作者徐正风说:“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大伙儿把自己最近构思的作品口述一遍,其他成员们便会帮助出谋划策,有的提出修改意见,有的帮忙补充情节,原本较为粗糙的故事就会变得生动曲折,更加趋于完美了。”


  新故事作为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反映了各方面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情节内容和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基本取材于真实生活,既像民间故事,又像传统说书,更像小说,深受广大桐乡人民的喜爱。“新故事沙龙”很快就以一批优秀的故事作品吸引了全国一些大型故事刊物的注意。上海的《故事会》、浙江的《山海经》、河南的《故事世界》等报刊杂志的主编和编辑都曾多次来桐乡组稿。


  《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曾评价:“桐乡‘新故事沙龙’几年来创作的故事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作者众多,有很强的创作潜力,这在一个县级市是十分少见的……”

 

  原生态新创作 创作新生活

 

  桐乡的故事创作,经历了三代,从最初的徐春雷、陈志农、朱瑞民,到俞泉江、吕洪秋、徐正风、徐秋萍、陈滢,还有最近冒出来的姚海松、颜跃华、沈一等。在这个创作群体中,有的是单位的普通职工,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已经退休在家,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写故事,能耐得住寂寞,肯花心思创作故事,并乐此不疲。采访中,他们总是告诉记者,故事的创作不受年龄、职业和地域的限制,只要你喜欢写、肯钻研、能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我就是喜欢写故事。可以少吃一餐饭,可以少睡一点觉,可以少一点和亲人相聚的时间,就是不能不写故事。”作者陈曼青说,“我也写散文,写诗歌。相比之下,故事比较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我更喜欢写作带有桐乡特色、时代特征的故事,让百姓都能看懂,能喜欢。”


  “今朝故事汇”栏目开播的第一个故事《股迷妻子》就是陈曼青写的。“开播前,电视台先让我们写一批剧本出来,没想到挑了我的作品成为栏目的‘开山之作’。”陈曼青笑着说,尽管事隔两年,自己对这个故事依旧记忆犹新。


  陈曼青说,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我听说后,感到这事情可以改编成一个故事剧本。”于是,她关起门来,潜心思索,如何让这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原本丈夫的职务是教师,陈曼青却“张冠李戴”,把妻子变成了老师,“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被股市所诱惑而迷失本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股市随时风云突变,只有稳定和谐的婚姻和爱情才是值得珍惜的至宝。”陈曼青还在故事中增加了一个人物,增加故事的矛盾,她说:“写作故事的灵感无处不在,常读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都能汲取写作的能量。”


  有人说,作者的心灵往往比一般人纤细,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洞察世事。的确,他们无不热爱生活、善于发现,擅长把听到、看到的题材写成完整的故事。通过他们创作的故事,我们读懂了作者的写作初衷,读懂了他们惩恶扬善的质朴情操,读懂了他们帮贫扶弱的美丽心灵,读懂了他们暖人心扉的人文情怀。


  “作为文艺工作者,总认为自己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感。”沈海清说,“其实文学的力量非常渺小,但就是靠这种激情澎湃的使命感,作者让读者倾听作品‘灵魂’的呼喊。”

 

  采访手记

 

  说不完的是故事,写不完的是人生。桐乡写故事的作者群远远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他们表示将为桐乡建设“人文名城”发挥故事的功能,也许这不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这一定是最贴近百姓心灵的一笔油彩。


  然而,令人担心的是,目前故事作者以中老年居多,缺少年轻人,创作群体的新人培养和队伍接替应该引起重视。


  的确,搞文学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完全要靠个人毅力,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外界各种诱惑和干扰才行。回溯历史,桐乡历代文化名人辈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将这支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延续下去,这是摆在我市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多数创作者认为,要全面繁荣我市文学创作,做到年年出力作、代代出精品,最终还得靠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而达到培养创作人才、壮大创作者队伍、提高创作整体水平的目的。


  “关键是要保证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作者群体,还要争取围绕故事写作举办各类活动。”沈海清说。十多年来,桐乡已经积累了一批优秀的故事作者和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今后五年,相信通过桐乡本土新故事创作群体的努力,桐乡新故事的发展一定会引来更多关注的目光。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今日桐乡》 作者: 记者 黄薇 见习记者 胡宇翔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卫校增容
    卫校增容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关爱环卫工人
    关爱环卫工人
    强投入 增效益
    强投入 增效益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