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民生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桐乡人过年那些事

  过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佳节,更是一次情感履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已经牢牢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年的年货变了,一些看似根深蒂固的习俗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透过这些变化,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桐乡几户普通人家,请他们回忆桐乡人过年变迁,了解过年那些事——

 


每到腊月,一些人家便开始在自家的大缸里酿制“杜搭酒”,这也意味着新年即将到来了。

 

  王阿姨的年货账簿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食不果腹到后来凭票购买紧俏年货,再到如今两个冰箱都装不下的丰盛年货;从一家人挤住在不足15平方米的平房,到现在老两口住在宽敞的楼房;从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到国内外旅游过春节……一个普通退休职工家庭几十年的生活档案见证了过年的变化。


  王阿姨名叫王朵金,今年65岁。她翻开厚厚一沓家庭档案,向记者讲述了她家春节生活的变迁。


  老底子,王阿姨家和众多中国家庭一样,兄弟姐妹多,家庭并不宽裕。“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家里过年杀只鸡烧条鱼那是非常隆重的事了。”王阿姨说,在3年困难时期,能够吃饱饭就很不容易了。不过也正是因为当时大家兄弟姐妹多,穷也穷得开心,一家人嘻嘻哈哈闹腾着,新年很快就过去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开始有大肉吃了,一般是做个酥黄豆烧肉。如果有人家能端出笋干烧肉,那是相当“霸气”了,因为当时笋干“有关系”的人家才会有。


  过年穿新衣虽说是个约定俗成的习俗,不过对王阿姨小时候来说那只是个梦想。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外当兵的哥哥会把穿过的军大衣捎回家,父亲穿上几年后再翻个面给她穿。“那时只有条件好的人家才能请裁缝师傅做几件新棉袄,像我们这样的家境,只能由大传小,由新穿到破。”王阿姨说。


  在那个具有典型时代印记的年代,王阿姨在乡下文宣队工作,“样板戏”成了那代人的特殊记忆。“年前中央下了指示,我们连夜得排出样板戏,过年就得走村串巷演出。”王阿姨掰着手指数着《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在寒冷的冬季,隔壁村的人也会搬着小凳子赶来看戏。一个缺穿缺喝的特殊年代,精神食粮成了过年的寄托。“后来,年货开始丰富起来了。”王阿姨清楚地记得,1986年城河路上开了家卖干货的店,过年那段时间这家店被围得水泄不通。“第一次看到人们那么爽快地花钱,大包大包地买桂圆干、荔枝干等。”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一些单位和部门开始流行过年发年货了,什么大米啊油啊鱼等。“那时都是集体户口,买鱼得拿着户口本一起买。”王阿姨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好笑,一个人0.75公斤鱼,一买就得买10多个人的份,买来后怎么分鱼又成了一件挺闹心的事。

 


一本本小账簿记载着王阿姨一家的过年往事。

 

  “年包头”、甘蔗等成了桐乡农家过年必备的年货。


  姚师傅家的过年变迁


  记者采访王阿姨时,也勾起了和王阿姨同一个时代走过来的姚建忠老人的回忆。姚师傅感到过年印象最深的还是电视机的变化。1979年,姚师傅托上海的亲戚买了台9吋的黑白电视机。“花了426元买的电视机,那时在桐乡街上是数一数二的。”姚师傅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过了几年,姚师傅又把这台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当时过年正好赶上1983年第一届春晚播出。“当时有首歌,可好听了。”姚师傅随即哼唱起来,“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过年的特点是购买自己喜欢的年货了。市场上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各种礼花、电光炮等高档鞭炮也成为年货市场上的主角,大人小孩都喜欢。这个时期,桐乡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大大丰富了。有一些市民开始把家里的年夜饭“搬”到酒店吃了。许多酒店看准商机,纷纷推出了年夜饭。许多家庭提前预订年夜饭,大家开始讲究生活的质量和品位了。


  时光流转至21世纪,让姚师傅感觉变化最大的是年货的种类越来越齐全了,不仅鱼肉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一些在冬季少有的反季节蔬菜也多了起来,置办年货更加方便了。


  前年,姚师傅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记者看到,阳台上堆满了他儿子女儿送来的大米、时令水果和鸡蛋。“家里两台冰箱都装满了肉、海鲜等年货,全是儿子和女儿送来的,东西太多,现在都没地方放了。”姚师傅说。


  照片和录像是姚师傅记录春节生活变迁的见证。在他家书房的书架上有十几本大的相册,里面是多年来他们一家人团圆过春节拍下的场景,还有全家人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留下的美好记忆。


  退休后,姚师傅老两口的业余时间更多了,他们开始四处旅游。“我们最早是在1993年春节去长江三峡旅游,1995年又去上海、苏州和杭州转了半个月。2000年,我们跟着旅游团到新马泰玩了一圈。”姚师傅说,“今年春节,我和老伴商量了下,想去港澳玩玩。”


  随着几十年来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手头越来越松,姚师傅对生活的期盼也水涨船高。“手里有钱了,更加注重亲戚朋友间的来往了。春节期间除了到邻居家串门拜年外,我总会给远方的一些亲戚朋友打打电话,问候一下他们的身体及家人的工作生活情况,亲情和友情成为我们现在最关注的事情了。”姚师傅说。


  郑大爷记忆中的年俗


  “毛焐芋艿杜搭酒”是过去农村过年时的现实写照。辛苦了一年的老农,一边晒着暖融融的太阳,一边凳子上放一壶家酿米酒、几个热腾腾的毛焐芋艿,眯着眼睛抿一口酒、剥一个芋艿沾一点盐,放进嘴里细嚼慢咽,一年的辛苦似乎也随之消散开去,于是也有了下句话“纵使神仙也难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简单而知足的快乐,伴随着桐乡农民的春节。


  然而现在,这已成为过去式。近日,记者来到河山镇石栏桥村朱炳泉家,没有浓厚的过年气氛,有的只是农闲中的惬意。74岁的朱炳泉是村里的“乐人师傅”,过年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初二有家要祝寿,初四有家要结婚……”朱炳泉过年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


  朱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都喜欢把一些吉利事放在春节里办,如祝寿、订婚、结婚等,一来平时大家都忙,只有过年时人最齐;二来也是沾过年的喜庆气氛。


  至于自家过年的准备,朱师傅说:“现在农村也是怎么简单怎么来,但最基本的年货还是不能少的。”他带记者来到家里的储物间,一个大缸上覆盖着厚厚的稻草。“这是酿的杜搭酒,用了50多公斤新糯米呢。”一旁的篮子里放着一个刚腌好的咸猪头,一捆紫皮甘蔗卧在墙角,还有一盆攒了好几个月的土鸡蛋……


  打年糕这样的费力活,很多农户家不做了。“等过了腊月廿三,村里会组织人打石臼年糕,到时大家分一下,方便多了。”


  凤鸣街道中群村67岁的郑善芳老人热衷于收集资料、研究民间习俗,对于农村的过年习俗说起来头头是道。“农村人过年,确切地讲是从腊月开始的。”老人说,置办新衣新帽,更新炊具锅灶,里里外外打扫一下,然后腌大肉、炸丸子、做高粱肉、捏团子……等到土灶烧起、对联往大门上一贴、红红的灯笼一挂,这年才正式登场。


  老人告诉记者,在蚕桑地区,十二月十二有个特别仪式,就是要“供灶君”,农民会做一些似茧子的南瓜团子,寓意来年蚕茧丰收,现在这种习俗已经简化,很多人家买几个糖团子代替了。到了腊月廿三,就是赤豆糯米饭登场的时候了。小年夜一过,农村过年的各种繁文缛节也悉数登场了。老人拿出了家里过年用的“六神牌”,只见上面画着6位神仙,曾经靓丽的色彩已经泛黄。“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请一位画师专门画的。”老人视之为宝,它见证了老人一家过年的变迁。


  小年夜晚上,农家就要“请六神”。老人记得,当时家里用两张桌子拼成一张大供桌,摆上“年包头”、雄鸡、年糕、活鲤鱼,其他还要三样水果、三样干果和三样糕饼。“请六神”一定要用新的蜡烛,而且越大越好,并且一直会点到后半夜。


  过了小年夜,供桌上的大肉被切成小块,留到年夜饭时吃。不过那时吃年夜饭,全鱼全鸡这些大菜是不能碰的,主人将之端进端出。若遇上小孩不懂事动筷子,是会被大人打掉筷子的。“那是来客人撑场面用的。”郑善芳说,一直要等到没有客人再来时,这些荤菜才能吃,所以那时走亲戚吃的也不过就是大蒜豆腐干、笋干之类的素菜。


  “可现在呢,天天像过年,那些油腻的东西反倒没人吃了,大家都喜欢吃素菜吃清淡的了。” 郑善芳说。


  到了年初一就要出门拜年了,一般在农村提上“一尺拜年糕”就出门了,后来有一扎酥糖就很客气了,如果能拿得出铁盒装的威化饼干,那就算很高档了。


  新年里农村是最热闹的,穿着新衣、吃着芝麻片和糖、糕,再到茶馆里听段《粉妆楼》或《七侠五义》的劝书,如果赶巧还能再看场花鼓戏、皮影戏,那这年就算过得有滋有味了。


  “现在生活好了,过年的方式和娱乐活动更多了,今年我们一家想去湖州亲戚家过年了。”郑善芳说,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什么样的方式过年都一样。

 

 

 

供灶君、“请六神”是桐乡农村过年的一种传统习俗。

 

  过年的方式在变化 但过年精髓永不变


  尽管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过年新方式冲击着一些曾经彰显亲情的过年习俗,但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亲情、团聚仍然是春节的主题。


  在某中学当老师的杨丽丽,今年春节准备带着父母去海南旅游过年。她说,传统观念里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举家外出旅游异地团聚与传统居家过年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上也是一种让人高兴的团圆方式。


  记者发现,近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许多曾经反映传统节日文化的年俗也逐渐披上了新装。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在饭店吃年夜饭,唱通宵卡拉OK守岁,网聚聊天迎新年。农村上供守夜的少了,通宵娱乐迎新年的多了;上门拜年的少了,打电话发信息的多了;春节禁忌的话语少了,祝福话语多了……


  沈岩和马笑冉是一对80后小夫妻,春节期间他们准备了一套“万元计划”。“现在和以往不同了,过年给父母送礼物,不能再送烟酒之类的东西了,要真正想他们所想,送到他们的心坎里。”马笑冉说,“今年春节她和老公推掉了所有应酬,想好好陪陪老人。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费了那么多心,趁春节一定要好好尽尽孝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大家追求团圆、幸福的愿望没有变。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春节的传统意义我们应当保持和传承下去。


  对于传统年俗,我们应当尽量保护和传承;对于新的过年方式,只要其符合春节意义,我们应该吸收它,并不断创新,这样,年才会过得更有活力,更加灿烂。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摄 记者 沈怡华 见习记者 周玥 编辑: 朱勋一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卫校增容
    卫校增容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高桥农特产品销售中心结顶
    关爱环卫工人
    关爱环卫工人
    强投入 增效益
    强投入 增效益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