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深挖“春秋战国”

 

董家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出土的文物。

 

  9年前,董家桥遗址曾经出土了春秋战国及良渚文化大量遗存。如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再次来到这片土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石门镇董家桥遗址,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蕴藏着丰富的春秋战国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堆积。


  2011年,浙江省电力系统、我市电力系统的两条220、110千伏工程线路要通过石门镇董家桥遗址保护范围,将在遗址保护范围内立架线铁塔四座,每个基座施工将涉及200平方米范围,总共涉及遗址范围内土地面积近800平方米。为妥善保护董家桥遗址,2011年11月14日至2012年1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桐乡市文化局、桐乡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董家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次出土了多少文物?价值几何?带着多重问题,记者驱车赶往石门。

 

  每天都有新发现

 

  “董家桥遗址在哪里?”进入石门镇墅丰村后,记者沿途询问。


  “啥遗址?”一位村民反问。


  “就是挖掘文物的。”


  “哦!挖宝啊?过桥后转个弯就到了!”


  随后,记者见到了负责此次遗址挖掘的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游晓蕾。她和其他考古人员正在整理行囊,准备离开。“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辛苦、枯燥,但发掘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很有意思。”


  “这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堆积,出土的文物以青铜器、陶器、石器为主。”说起自己的工作,游晓蕾如数家珍,这里主要是古代人类的生活遗迹,有灰沟、灰坑、灰井等。“其实就是沟、坑、井的遗迹,我们的专业术语前面都要加一个‘灰’字。”游晓蕾解释。


  两个月间,游晓蕾及其他3名技工老师在遗址上工作,早晨7时30分开始,直至下午4时30分。“首先是布方。就是为了方便作业,将发掘区划分成一个个5×5米的方格。”游晓蕾说,去除现代耕土层之后,考古人员便开始使用手铲刮削地层,观察土质土色,划分地层。随着发掘的深入,地层中会时不时出土一些陶片、石器等。


  每天,考古人员除了现场挖掘,还会将出土的物件带回居住地,进行清洗、晾干、观察研究等工作。最后他们还花了七八天的时间对这些文物进行了修复、拼接工作。


  “我也帮忙清洗了。”考古人员居住地的房东顾萍乐阿姨说,他们按照要求用刷子把每一件出土的文物刷干净。“要轻轻刷,重手重脚是不行的。”刷干净的陶器和石器就放置在屋子前的场地上,利用太阳光晒干。“有的是黑漆漆的,有的有纹路。”顾萍乐说,“我们也不懂这些,瞧着感觉不值钱。”


  感觉不值钱的不止顾萍乐一人,当时被雇佣前往遗址挖掘现场帮忙的当地村民有20多人。“我们也不懂,瞧着都是生活用品,应该不值大价钱吧。”村民徐凤娥说,“但是参加‘挖宝’还是挺有意思的。”


  徐凤娥告诉记者,他们先用铁锹等工具翻起一层泥土,然后用铲子一寸寸翻过去。“如果看到灰泥,他们就会立即喊‘停’,由他们来挖掘。”徐凤娥口中的“他们”自然是指考古人员。“他们经验很丰富,比如看到一只碗,只要围着这碗一刮、一挖,一下就出来了。” 同去“打工”的胡顺娥说,“虽说不是为自己挖宝贝,但大伙儿还是很兴奋。有一回我发现了一只红红的碗,高兴得叫起来。被人家笑话了好几天。”


  徐凤娥说,有一回,她看到一只碗倒扣在地里,看样子似乎没有破碎,考古人员们也显得有些惊喜,谨慎地挖掘起来。其余的人也渐渐围了上来。没想到,碗一出土,碗口处有一处缺口。“哎呀……”大伙儿失望地喊出声来。


  胡顺娥说,记得2003年时,董家桥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挖掘,出土的文物更多些。她说,如果今后还有机会,她还想去帮忙。

 

  两万平方米的“春秋战国”

 

  正如村民们回忆,董家桥遗址曾经经历过一次考古发掘工作。


  市博物馆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董家桥遗址位于我市石门镇墅丰村董家桥、坟头村、窦家村三个自然村一带的高地上,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分布范围大。上世纪70年代,在董家桥村东开挖河道时,曾经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矛、原始青瓷碗等器物,得知了该遗址内包含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2003年,因为当地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我市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对董家桥村北部涉及土地整理的一块高地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出土良渚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约330件。此次发掘,对该遗址的文化内涵有了大致了解。该遗址面积大、堆积厚,最深处达4.2米,上部有厚达约1.5米的扰乱层,其余均为春秋战国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堆积。


  据悉,从当时的考古情况来看,董家桥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不仅堆积丰厚,而且包含物丰富,这样的遗址在浙北乃至浙江全省确是极为少见的。至于良渚时期的遗物虽然并不十分丰富,但在几个良渚时期的灰坑中,还是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如带刻纹的黑皮陶带盖双鼻壶、黑皮陶高把杯、罐等。


  同年,该遗址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原状保护至今。

 

  青铜刀重见天日

 

  这回出土了啥宝贝呢?游晓蕾告诉记者,此次共发掘出土文物42件。其中,有13件石器、1件青铜器、28件陶器,另外还发掘出土了大量丰富的陶片。这些文物的年代为良渚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


  游晓蕾说,在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有碗、罐、杯、盆、锅、釜、鼎、器盖等。这些文物基本上是当时的生活用具,现场还发现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灰坑、水井等遗迹。水井的平面呈圆形,口大、底小、井深,和现在人们使用的水井十分相似。“从这些情况来看,这应该是一个生活遗址。”游晓蕾说。


  令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比较完整的硬陶杯和原始瓷碗,这对于他们研究古代瓷器、陶器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此次发掘出来的良渚文物不多。完整的只有黑陶杯以及一个重新修复好的泥制陶罐。”游晓蕾说。


  此次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是一把青铜刀,刀宽2.5厘米左右,长25厘米左右,冶磨精细,至今依旧保存得相当完整,估计是当时的随葬品或者祭祀用品。“这把刀属于战国时期,在当时就应该是贵重物品。”据市博物馆副馆长朱宏中介绍,像这样完整的青铜刀在桐乡还是第一次考古发现。


  可惜的是,因地表破坏比较严重,原始堆积厚度已无法得到确认。另外,对于一个传统的生活遗址而言,又缺少了最具代表性的房屋建筑迹象。朱宏中表示:“虽说是生活遗址,但是两次挖掘均没有发现相关的房屋建筑和墓穴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游晓蕾说,接下来,他们将在两个月内把发掘出来的文物整理好,移交给桐乡市博物馆。本次董家桥遗址发掘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遗址的分布范围也有了进一步认识,也为遗址的科学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董家桥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工作都是配合工程建设采取的文物抢救性保护行动,两次发掘工作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保护了文物,达到了文物保护和工程建设双赢目标。”朱宏中说。在谈到今后是否还会继续对董家桥遗址进行挖掘时,他表示要看机遇了。同时希望,在我们拭目探索文物奥秘的同时,请加倍关注和保护身边的文物。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记者 黄薇 周芸 摄/记者 金卫其 通讯员 徐进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志愿者“给力”春运
    志愿者“给力”春运
    写春联 送祝福
    写春联 送祝福
    驻村干部修路 方便村民出行
    驻村干部修路 方便村民出行
    检查消防安全
    检查消防安全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