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综合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大儒张履祥

 

张履祥第12代后人张齐放在墓前祭拜张履祥

 

 

杨园先生纪念馆陈列的《补农书》

 

 

位于补农庄园的杨园先生纪念馆

 

 

2003年,我市将张杨园墓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张履祥,字考夫,别号念芝,生于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终年64岁,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农学家,因其一直居住在当时的清风乡杨园村(今桐乡市龙翔街道杨园村),故称为“杨园先生”。


  张履祥一生著作颇丰,享誉最高的要数《补农书》,此书曾被誉为我国系统论述农事之第一书。早在民国时期,桐乡就开始研究张履祥,但抗日战争之后没了下文。直至近些年,桐乡重新开始研究张履祥。今年恰好是张履祥诞辰400周年。为了纪念张履祥,我市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修建了张履祥墓园,举行了纪念张履祥诞辰400周年学术研讨会……

  桐乡对张履祥的关注

  桐乡最早开始关注张履祥是在民国时期,当时认为张履祥的思想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仍不失其学术价值。因此,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桐乡县19人发起成立了“杨园学社”。“杨园学社”在弘扬张履祥学行的时候,不是把张履祥作为清之大儒看待,而是称他为“明末一代大儒”,侧重点落在张履祥的道德与学术上。


  据桐乡当时的报纸《新乌青》记载,张履祥的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因为新生活运动。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逐渐兴起“寻找晚明”运动。张履祥是明朝的遗民,又有突出成就,自然被“寻找晚明”运动所关注。当时认为张履祥的道德与学术,对于“改良风俗人心”大有助益,这恰好与中华民国时期政府的倡导相一致,特别是与蒋介石发起的提倡“礼义廉耻”的新生活运动相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桐乡县很快成为沦陷区,“杨园学社”的活动也随之停止。抗战胜利后,“杨园学社”没有复社。但是,《桐乡民报》还是连载了杨园先生的著作。

 
  1958年,农业部来桐调查《补农书》,桐乡重新开始关注张履祥,但研究并不多。后来到1990年,时任九三学社桐乡市基层委员会副主委的徐祥乾,在嘉兴市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修复张履祥墓园的建议;1999年,在桐乡市五届二次会议上,时任九三学社桐乡市基层委员会主委的徐金松提出了重修杨园先生墓园的方案;2003年,在桐乡市六届一次会议上,徐金松建议把“张杨园墓”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市真正开始研究张履祥是在近些年。2008年,《桐乡史志》第四期刊登了我市张履祥研究者陆秀峰撰写的《补农书》简介。陆秀峰把《补农书》改为简体,加上标点,并加注释等;2009年,凤鸣街道建起补农庄园,内设杨园先生纪念馆;2009年,桐乡市文联成立了桐乡市名人研究会,专门设立了张履祥研究小组,对张履祥的系统研究才得以真正开始。

 

  研究张履祥的四个突破

 

  在对张履祥的研究中,我市取得了不少突破。由张天杰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履祥与清初学术》一书(30万字)无疑是第一个突破。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的张天杰是桐乡人,他从2007年起研究张履祥,并把张履祥的“毋悔往不可追,此日尚是未往;莫忧来日苦少,从前俱是来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第二个突破是张履祥的墓园今年得以重新修建。张履祥于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逝世,葬于杨园村北,朋友和学生为其立一石碑,题为:“杨园先生之墓”;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浙江学使雷鋐改立巨碑,墓前题为:“理学真儒杨园张先生之墓”;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浙江巡抚左宗棠捐款大修,还购置祭田40亩,并题墓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文革期间,墓被毁。今年10月27日,张履祥墓园在龙翔街道杨园村重新修建落成。龙翔街道历时一个月修建了这个墓园,整个墓园占地600平方米,墓碑上写着“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几个大字。


  桐乡市名人研究会会员叶瑜荪找到了张履祥的后代,则是第三个突破。张履祥生有4个儿子,但均没有留下子嗣便死去,因此,一直以来认为张履祥没有后代。然而,今年6月叶瑜荪前往杭州查阅资料时,在《浙江乡试童年齿录》张文镐所填的家族世系档案中看到张文镐的始祖是张履祥。这不就说明张履祥有后代吗,为何晚清以来桐乡史志中都没有记载呢?为了解开这个疑团,叶瑜荪就从史料中查找有关线索。


  原来,按照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惯例,凡遵循诗礼传家道统之族,如无子嗣,必得从自族近支中过继为嗣,以免先人成为孤魂野鬼。因张履祥的儿子没有留下子嗣,族里便过继了一个名叫圣闻的小辈为张履祥的孙子,可惜夭亡了。之后,族里又过继了一个名叫文相的孩子做张履祥的曾孙。张文镐的家族档案中写道:“五世祖讳文相,以曾孙行主杨元祀,后迁德清之新市。”从中可知,张文镐的五世祖正是张履祥的继曾孙张文相。到张文镐的高祖时,由德清新市迁到了桐乡濮院,并一直定居至今。张履祥的第12代后人为今年63岁的张齐放,她的爷爷即为张文镐。


  由全国各地研究张履祥的24位专家、学者撰写的论文集——《张履祥与浙西学术》已编印,这是第四个突破。该论文集目前有20多万字,接下来,市文联将把该论文集增加到30多万字,并进行正式出版。

 

  张履祥对后人的影响

 

  后人评价张履祥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农学家。称张履祥为思想家是因为他是晚明大儒刘宗周的重要弟子,是嘉兴历史上入祀孔庙的三位大儒之一。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浙江学使雷鋐为张履祥立碑,称张履祥为“理学真儒”;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立张履祥主祀于青镇分水书院,即立志书院的前身;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入祀乡贤祠;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浙江巡抚左宗棠亲自题碑“大儒杨园张子之墓”;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张履祥获得了入祀孔庙这一儒者的最高荣耀。


  在教育方面,张履祥23岁开始当教师,总共30余年。他留下了许多具有丰富教育思想的著作。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史资料》,收录了张履祥在友人家教书时撰写的学规。张履祥晚年的《训子语》形成了一整套家庭教育理论,主要有重视家教、注重幼教、主张严教、提倡耕读相兼以及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等,有些方面不同于前人,极为可贵。


  张履祥主张耕读相兼。他认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应该同样看待,体力劳动对于人的品德的养成十分有意义;读书,是人一生的事业,要在空闲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因此,要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并且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高效率地进行读书与劳动。


  桐乡市名人研究会会员徐玲芬研读了《杨园先生全集》后认为,张履祥在教育方面最主要的宗旨是爱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在当时,就算是现在依然很有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钱茂伟在研究张履祥后得出了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及课本教育和生存教育要相结合进行两个结论;在我市从事教育工作的朱慧娟,从小就知道杨园先生,读初中时每天从杨园村走过,现在买来了《杨园先生全集》研究学习他的教育理念。


  在农业方面,张履祥所著的《补农书》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农史学家陈恒力在《补农书研究》中高度评价了《补农书》,称其是总结明末清初农业经济与农业技术的伟大作品之一,是我国农业史上最宝贵的遗产之一。《补农书》在国外也很有影响,每年都有国外学者来桐乡研究《补农书》。


  明末时期,湖州人沈氏(只知道该人姓沈)写有《沈氏农书》。张履祥根据自身农业实践所得经验对其进行了详细订正,并为《沈氏农书》增补了下一卷,两卷合称为《补农书》。《补农书》曾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及南方其他各省,是反映明末清初太湖流域,特别是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状况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农业著作。书中对于耕种、蚕桑、养鱼、酿酒乃至养猪和农家经营、农民生活技艺都有详细记述。


  “张履祥的《补农书》是一部非常生动的农业百科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种桑养蚕的技术,栽培萝卜、芋头、百合等蔬菜的方法等。”徐金松是张履祥研究小组组长,他从1978年开始研究张履祥的《补农书》,他认为该书写得很详细。张履祥研究小组将和学校联系,希望通过让学生出黑板报、写文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张履祥。


  陆秀峰从1966年开始研究张履祥,如今他已收集了木刻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等6种版本的《补农书》,了解到19个版本的《补农书》,他说《补农书》的版本远不止此。“张履祥自己种过田,实践过,所以能写出来。虽是一部农业书,却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书中除了写到如何种植蔬菜、水果外,还包括如何用人,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等,可以说涉及到各种内容。”陆秀峰说。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摄 记者 周芸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乌镇湖羊美食节
    乌镇湖羊美食节
    妈妈的拥抱
    妈妈的拥抱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