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中国移动-桐乡分公司

“天下第一绸”的前世今生

       濮院丝绸业始于南宋,兴盛于明清,全盛时期“四乡皆闻机杼声”。 濮绸与当时的杭纺、湖绉、菱缎合称“江南四大名绸”。然而如今,寻遍濮院,已很难找到一件用濮绸制作的服饰了——


       年3月底,濮院镇张云珠六兄妹将父母亲在民国时期所穿的濮绸大褂一件、绣花鞋一双捐献给市博物馆。绣花鞋为他们母亲的婚鞋,蓝色濮绸大褂则是他们父亲结婚时收到的礼物。两者皆为手工制作,保存至今至少已有70年的时间了。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周伟民介绍,濮绸产于濮院,具有质地细密、柔软滑爽、色彩艳丽、牢度坚强等特点。如今,濮绸早已经停止生产,其制作工艺也已经失传。张云珠六兄妹捐献的濮绸是研究民国时期机织濮绸和服饰很好的实物资料,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予以收藏。


  那么,濮绸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兴起于何时?有过怎样的辉煌?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呢?


  “天下第一绸”的来历
  
  800多年前,宋王朝内忧外患,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仓惶之间,却给时为草市的槜李墟(现濮院)带来了福音。原籍山东曲阜的濮凤扈驾南渡。“后居语溪之梧桐乡,谓凤栖梧桐,事有适符,故即卜宅于此。”(清《濮川所闻记》)草市濮院自此翻开了崭新一页,濮凤也就成了濮院的开镇祖师。


  濮氏家族把北方发达的蚕桑业和纺织业带到了濮院。濮院人从此开始了种桑养蚕、机梭纺织的生活。到元代中期,濮氏后代濮鉴设立了四大牙行,收集储存镇上及农村的丝绸产品。由于濮院交通发达,不少商贾慕名而来,濮院丝绸产品远销各地。当时,濮院的繁荣热闹景象已初步显现。


  “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濮院绸。”明朝时期,濮绸发展到了全盛时期。那时,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老百姓种桑养蚕,进一步推动了濮绸的发展。之后,又得益于丝织技术的改进,濮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得以提高。那时,濮院镇的百姓人家大多靠织绢绸生活,所产濮绸品种繁多。绸有花绸;绢有花绢、官绢等。


  当时的濮绸享有盛名,与杭纺、湖绉、菱缎合称为“江南四大名绸”。全盛时期,濮院日出万匹濮绸。濮绸不仅远销内外,还成为朝廷贡绸。丰子恺和茅盾也对濮绸情有独钟。丰子恺喜欢穿绵绸服饰。茅盾在北京时还让亲戚把做好的棉袄送过去。也因为濮绸,濮院百姓人家比较富裕。


  濮绸被称为“天下第一绸”,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明朝时期,燕王朱棣夺取皇位,成为历史上的永乐皇帝。为了壮大声威,他巩固国防,在山海关上竖起了一面大旗。然而山海关上,风沙实在太大,几天时间就会把用丝绸制作的旗帜撕裂。这一度让守城的士兵大伤脑筋。后来,朱棣决定选用贡绸中最好的绸来制旗 。在试绸缎牢度的过程中,朱棣选中了濮绸。因为其他的绸只刮一个来回,有的就起了毛,有的裂了缝,惟独濮绸,刮了三个来回才稍稍起点毛。濮绸果然不负众望,用濮绸制成的大旗能耐风沙袭击长达3个多月,并且,艳丽的色彩经久不变。濮绸从此声名鹊起,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绸”。之后,濮绸还被广泛用于军事上制作战袍、军帐等。直至后来清朝、太平军等,都长期选用濮绸来作军用。

 

 

濮绸紫袄(清)

 

 

濮绸蓝衫(清)

 

 

濮绸红裙(清)

 

  有关濮绸的记忆

 

  家住濮院镇花园街1号的张贵忠老人今年已82岁了。民国初期,他家里有两部绸机。“爷爷奶奶穿的就是他们自己做的濮绸服装。”张贵忠小时候也穿过爷爷奶奶做的绸长衫。后来,他生了孩子,就把绸长衫改了改给孩子们穿。之后,因为没有保存好,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张贵忠告诉记者,少年时期,他一直在逃难。青年时期,他到许多地方去点汽油灯,见到的、听到的很多,其中不少是有关濮绸的。“濮绸鼎盛的时候,濮院千家万户都织绸,老百姓都穿绸衣。无论哪家女儿出嫁,嫁妆中一定要有蚕种和濮绸做的衣服,如红绸衣服、裙子、大红鞋子和红绸缎等。”张贵忠告诉记者。


  66岁的张一鸣也与濮绸有着不解的情缘。“我爷爷奶奶的老家在南日,日本侵华时他们从南日逃到了濮院。来到濮院后,爷爷奶奶就开始自己制作濮绸服饰。他们去世后,留下了旗袍、围裙各一件,均为爷爷奶奶生前亲手缝制。旗袍是纯紫色的,围裙则是团花黑色的,两件均完好无损。我们觉得衣服挺好,不舍得丢弃,一直存放在箱子里。我平时喜欢看报读书,得知用濮绸制的衣服现在已经很难寻觅到,非常珍贵了。于是,2009年,我把这两件衣服捐献给了市博物馆。一方面,交给专业人员保管我们放心;另一方面,这也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财富。”张一鸣说。


  张一鸣在濮院生活了14年。“我小的时候,穿绸衣服的老百姓已经不多了,只有在夏天的时候可以看到。一般大人穿绸的短袖、绸的长裤。小孩则穿绸肚兜、绸短袖。还有一些老太太会穿着绸裙去庙里烧香。”张一鸣回忆道,在她读小学时,濮院镇曾举办过一次“迎会”让她印象十分深刻。“‘迎会’举行了4天。那时,共搭了8个台,演员的服饰均是用绸制作的,我们帮忙做玫瑰花等各式各样的花。”张一鸣说。


  张云珠在浙江大学读大学的时候,曾阅读过有关濮绸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正好是我小时候的邻居,这让我感触很深。于是,我和几个兄妹商量,决定在父母亲过世后把母亲的绣花鞋和父亲的大褂捐献出来,为的就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濮绸。”张云珠说。


  濮院丝绸业何以如此兴旺发达?记者在濮院老街走访时,从老人们口中听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据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路过濮院。他在镇上走了一圈,发现此镇地形椭圆,四周环水,好像盖在池面上的一片荷叶。他觉得:“神州难得荷叶地,他日定会显真龙。”认为濮院是一块风水宝地,说不定将来会出天子。为了让朱元璋当皇帝,他决定破掉这块宝地的风水。一天,他看见镇上有户人家正在家中挖坑安装绸机。“若在这块荷叶地上挖上千百个坑,‘荷叶’碎了,宝地不就破了?”于是,他鼓励当地百姓挖坑装绸机。后来,濮院镇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绸机,使得濮院的丝绸业越来越发达。这个传说也印证了刘伯温的一首诗:“鸳湖西隅古梅泾,晋濮驸马筑庭院,荷叶棋盘珍珠漏,大明江山永千秋。”


  濮绸走向衰落
  
  自南宋淳熙至清朝道光,濮绸繁荣昌盛历经数百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在通商口岸建行办厂,掠夺原材料,濮院的丝绸业受到严重影响。如当时的濮院朱春茂丝行兼绸庄,就因上海美鹰洋行、恒茂丝栈的洋商及华人买办“坐庄”压价收购土丝出口受影响,再加上国内机械缫丝工业开始兴起,江苏盛泽发明了新型的绸机,而濮院的丝绸生产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更使得濮院丝绸生产处于困境。民国5年时,虽有人赴杭州深造,学成归来,改革生产,将木机改成铁机。但终因集资困难,又无电力设备,机械缫丝终难实现。民国26年时,日本侵华,织机损失殆尽,丝行、绸庄倒闭。濮院丝绸业一落千丈,并且从此一蹶不振。


  如今,市博物馆保存着20多件濮绸服饰,有一批濮绸是1992年时从濮院收集到的,很可能那也是惟一的一批濮绸服饰了,包括绸衣、绸裤、绸长袍和绸料。当时,博物馆新馆即将落成,为了向大家展示我们桐乡的蚕桑文化,博物馆向大家征集濮绸。


  周伟民告诉记者,那时,丝绸公司派了一名退居二线的经理和他们一起去濮院收集。先是去绸厂了解情况,可绸厂里根本没有濮绸。后来,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几位在民国时期开过绸庄、时已80多岁的老人。通过走访说服,老人们终于同意捐出这一批濮绸服饰、绸料。如今,濮绸早已停止生产,其制作工艺也已失传,估计已很难找到相关的濮绸服饰了,除非家里有老人藏着。


  记者在濮院镇走访一些老人时获悉,如今,对濮绸有一定了解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甚至有些市民对濮绸还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以为现在濮院生产的丝绸就是濮绸。其实不然。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徐春雷告诉记者,濮绸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濮绸生产使用的是“土丝”,多数用的是春蚕鲜茧,由养蚕户手工缫成。这样可以充分保持鲜茧原有的伸张力。第二,是开挖机坑。机坑除了能使机身着地,起稳固作用外,还能使经纬丝吸收地下湿气,减少断裂。第三,将纬线浸在水钵之中,从钵内取出纬线随手装入梭子,带水操作。第四,濮绸生产使用“竹扣”,因为是手工送梭,速度很慢,每分钟约50梭至70梭左右,但“竹扣”受潮后不会生锈,可确保丝绸产品的质量。第五,是提花过程。濮绸分素濮和花濮两种,生产花濮要有提花装置。据悉,花濮绸面虽不及杭州、苏州的丝绸制品光彩夺目,但其柔韧平滑度超出苏杭丝绸制品。


  如今,濮绸制造工艺已被列入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工作人员陈亚琴告诉记者,将其申请为非遗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能进一步保护这个制造工艺并把这个制造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但目前,制造濮绸的机器仍未找到,技艺也已失传。现在,我市不少的非遗产品都已没有了传承人,要想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合力。

 

 

濮绸花鸟(清)

 

 

蚕桑丝绸展厅一角

 

 

外国人参观蚕桑丝绸博物馆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周 芸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大锅羊肉 香飘古镇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法律咨询服务上街
    乌镇湖羊美食节
    乌镇湖羊美食节
    妈妈的拥抱
    妈妈的拥抱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