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人物

  

余耿学:一名桐乡学子的西部支教行动

  谨以此文献给我国第26个教师节!


  他砂乡在哪里?对大多数桐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地方。它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是湖南省西北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余耿学,1988年出生于我市高桥镇三村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目前就读于宁波大学。今年暑期,他在他砂小学支教了半个月。为了那里那些从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孩子们,他还决意要筹措物资在那里建一个图书馆。 

 

 

余耿学和他砂小学孩子们合影

 

  一个图书馆


  ★★ 当听说那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时,他很震惊。于是,他四处发动募捐活动,并决意要给他们建一个图书馆。

 

  余耿学目前就读于宁波大学,是一名大二学生。一次偶然,他在网上看到了几张照片。“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衣服,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看了让人心酸。”余耿学说,发帖人名叫李娟,是他砂小学的一名教师。


  正是这几张照片,开始了余耿学与他砂小学的缘分。他通过网络,联系到了李娟。当他听说那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本课外书时,他的心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要给他们建一个图书馆。


  2010年3月,余耿学几乎跑遍了宁波所有的小学。“由于我不隶属于任何组织,所以很多小学对我不信任,态度比较冷淡。同意捐助的学校只有两家——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小学和江东区李惠利小学。”余耿学说。   

 
  3月26日上午,在余耿学的不断倡议下,育才小学举行了一场针对湘西他砂小学的募捐活动。800多本书、100多个书包、200多个文具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三字经》、《故事大王》……看着这一本本课外书,余耿学激动万分。


  余耿学所在的宁波大学获知他的义举后,也组织了募捐活动。大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练习本、衣物等。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获知此事后,也纷纷将自家闲置的一些图书、衣服等物件捐赠出来。短短数日,他募集到了1000多本课外书。


  书有了,但巨额的运费又让余耿学犯了难。于是,他又发动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全体师生捐赠爱心邮费,终于把这1000多斤书籍顺利运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砂小学。据说,这些图书平均分配到每个班级,每个班级因此都建起了“图书角”。


  有了这些成功的经验,余耿学对在那里建一个图书馆信心倍增。下学期,他将继续发动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他砂小学捐书捐款。他砂小学校长承诺,书籍达到一定的数量,他就把学校里最好的屋子腾出来,作为图书馆用。


  除了捐书外,“六一”儿童节前夕,余耿学又在学校和其他高校网站上发帖,发动大伙儿为他砂小学的学生寄去儿童节礼物。在他的带动下,宁波大学许多师生参与其中,还有1000多名网友响应。那次活动,他砂小学每个孩子平均收到了三四件礼物。


  慢慢地,余耿学的活动传开了,从一个学院传到另一个学院,再从宁波大学传到周边的宁波工程学院,甚至还传到了南京的一些高校。他砂小学这个地方在余耿学心里变得越来越熟悉与亲切。但是余耿学一直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有一天去那里看看孩子和老师。

 

 

折纸课上的欢乐

  一次支教行动


  ★★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于是,他组织了一支支教队,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带去希望。

 

  “我不想一个人战斗。”余耿学将他砂小学的图片做成视频发到网站上,以便引起更多人士对西部的关注。他还创建了“浙江大学生支持贫困地区”的QQ群,为暑期他砂小学的支教计划打下基础。


  组织个支教队,暑期自费支教去!余耿学通过网络发起后,有100多名大学生报名。最后,确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树人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的13名学生前往。这其中,还有一名学子也是桐乡人,名叫金亚娟,是浙江树人大学大三学生。


  余耿学的行动得到了宁波大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提供的1000元钱全部用于购买药品,制作统一服装、横幅、队旗,以及购买支教的教学用具上。”余耿学说,之后所有的路费、餐费等,14名大学生都自行负担。


  8月3日晚上,余耿学一行从杭州火车南站上车出发,8月4日晚到达湖南吉首站。8月5日,乘坐汽车颠簸在山路上,终于在当天晚上8时多到达了他砂乡。“车子在山边开着,每到了转弯处就感觉要掉下去一般,谁也不敢开玩笑,更不敢睡觉。”余耿学说。


  早就知道山里苦,但那里的景象还是超出了支教队员们的想像。那是一个穷困的山村,人们以种庄稼为生,住的是木头房,出行就靠两条腿。学校有一幢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房子,作为教师们的宿舍,还有一幢几年前由镇政府出资建造的房子,是教学楼和食堂。教室里,窗户破了无人修理,没有电扇,没有讲台,桌椅都是木制的,由于年代久远,桌面上都是一个个小坑,没法写字……


  孩子们原本已经放暑假,但得知来了小老师,许多孩子又回到学校。“孩子们非常积极,一下子来了110人,我们开了2个班,还是不够,经常有3个孩子合坐在两个位置上。”余耿学回忆道,孩子们的英语成绩很差。听说去年有个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来校教了半年后走了,英语课就一直由非专业的教师在代。“四五年级的孩子连拼音也认不全。”负责教语文的金亚娟说。


  山里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余耿学在一次上课时特意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山的那边有什么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牛”、“庄稼”、“有人在洗衣服”……没有人回答山的那边有高楼,有汽车。生活之闭塞可想而知。


  山里这些孩子特别不自信。为此,支教队员们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励志小故事,然后到操场上去做一些素质拓展,并让孩子们每天早上起来对着大山大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

 

 

求知的眼神

 

  一段难忘的路程


  ★★ 半个月的支教日子,除了对当地的孩子和人们给予同情外,他们懂得了感恩,更有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悟。

 

  刚到他砂小学那几天,支教队员们并不知道学校有个惯例:老师们每天下午要把孩子安全送回家。直到有一天,他们远远地看到,三四个孩子后面跟着副校长。


  于是,此后每天下午3时放学后,他们也轮番送学生回家。有些村,护送孩子来回至少要花上四五个小


  有次送三姐妹回家,是余耿学最难忘的“护送经历”。他送的这3个孩子,分别是7岁、8岁、10岁,是留守儿童,平常由奶奶照顾。她们家距离学校很远,起初还有大路可走,后来路没了,得抓着树枝攀爬,还要沿着田地七绕八拐……等余耿学送她们回家后,天已经很黑了。“她们家是很老式的房子,全家只靠一只灯泡照明,灯泡随着电线挂下来,偶尔会被风吹得摇摆起来。”。


  要回学校了,老奶奶不放心余耿学一个人返回,又让年仅7岁和8岁的两个孙女送他回去。“我问她俩怕吗?她们摇头。”可是,当路上突然跳出一只癞蛤蟆时,两个孩子吓得惊叫起来,连手电筒也掉在了地上。“这时我才知道,她们嘴上说不怕,其实心里是无比害怕的。”余耿学说。走到大路上,他让两个孩子赶紧回家。


  支教回来时,余耿学写下了题为《最难忘的路程》的文章,对当地的孩子和人们,除了同情之外,还有感恩,更有珍惜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悟。


  一份学生名单


  ★★ 大山里的许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握着这份沉甸甸的名单,余耿学觉得自己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8月19日晚,是支教队员们在他砂小学的最后一晚。那天,副校长单独把余耿学叫到了办公室,神情显得尤为凝重。“小余,我们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年轻教师留不住,就靠我们几个老教师在这里守着。”副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许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因为家境贫困所迫,一般念到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去了,有的甚至连小学都不毕业,只因为没钱交学费而辍学。


  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副校长说的话,余耿学岂有不知?他深深知道,村里有点钱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镇上去念书,剩下的都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我知道,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他哽咽地说。


  说着,副校长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纸。“小余,这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几个孩子,你们想想办法,让他们能多念一点书就多念一点……”余耿学接过那张名单,上面写着学生的姓名、性别以及贫困原因。他们中,有孩子的亲人生病住不起医院,有孩子的父母亲不幸去世,有孩子的亲人因残疾而失去劳动能力……


  手握这份名单,余耿学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着手为这些孩子寻找帮扶对象。”他说,“宁可慢一点,严格一点,也不能马虎。”他希望,助学者不仅能给孩子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要能和结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精神交流。“或许,一句话、一个想法就改变了孩子的一生,那是最大的财富。”


  要走的时候,没让孩子们来送。一个女孩子得知后哭着找到他们,拉着他们的衣服说:“老师,把我也带走吧。”后来,所有的孩子们都来了,他们齐声喊:“相信未来!走出大山!”


  此情此景,更让余耿学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尽最大可能,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

 

 

每天,孩子们踏着这样的石子路上学、回家

 

  一个西部“教育计划”

 

  ★★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新时代的师范生,更应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耿学说,要做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为学校筹建图书馆。


  比如,为优秀学生寻找帮扶对象。


  比如,发动社会人士为学校孩子捐资捐物。


  还有,就是发动更多大学生,到西部支教。在他砂小学支教的半个月里,余耿学还做了一件事。原来,他砂乡所在的龙山县,还有许多贫困的乡村。当支教队员到达他砂乡时,邻村的团结小学校长就邀请余耿学等人到那里也去考察,并且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到了才知道,团结小学的条件比他砂小学还要差,教室连门都没有。”余耿学说。那次前往团结小学,他在当地教师的陪同下,走了一天山路,收集了大量贫困生资料。


  余耿学说,明年暑假,他要多组织几支支教队伍,到他砂小学,到团结小学,到更多需要他们的地方去。“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西部的那些孩子们。”


  这个年仅23岁的年轻人,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为人所不知。他出生于高桥镇三村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为了做好他的西部“教育计划”,他要靠打工筹些资金来弥补援助经费紧张的问题;他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了在学习之余实施他的计划,不得不辞去学校学生会的工作。


  他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新时代的师范生,更应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师范人”可以没有钱,但不能忘记奉献;“师范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丢掉师范精神;“师范人”可以不做老师,但不能忘记教育。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黄 薇 摄/余耿学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Can not find mark:adarticle
最新
 
图片
 
    摩托载七人 安全荡无存
    摩托载七人 安全荡无存
    子母蚕丝被 走俏国内外
    子母蚕丝被 走俏国内外
    “一对一”上门指导
    “一对一”上门指导
    “龙虾门”急煞养殖户
    “龙虾门”急煞养殖户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