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化新闻

  

徐聚一:主角不是我 而是当代艺术家

 

  “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桥头堡。”

  “今日美术馆此时开始,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堂。希望以后,新的中国美术馆里真有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堂,我相信这一天肯定会来到。”——徐聚一语

  1月30日,北京今日美术馆,“‘徐聚一摄影’——当代艺术家写真展”开展,展出的50位当代艺术家100幅写真,几乎囊括所有重要的当代艺术家。

  与一般摄影展不同的是,这些图片超越“专业”摄影局限,任意捕捉,随心抓拍,同时,艺术家们都在自己被展的其中一张照片上添画,留下了各自独有的艺术符号。

  徐聚一是桐乡人,他学国画,习书法,善篆刻,却在不惑之年闯京城,转做艺评人,终以《艺术跟踪》杂志名闻当代艺术圈。5年来,他因主编《艺术跟踪》,持续跟踪拍摄中国当代艺术家,留存数十万张图片。

  “当代艺术家写真展”开展次日,本报记者连线身在北京的徐聚一,与他对话,谈展览,谈当代艺术,谈嘉兴。

  【谈展览】镜头表现当代艺术家内心力量

  记者:能不能先谈谈这次展览的概况?

  徐聚一:一年多前,今日美术馆——中国第一家政府批准的民营公益性美术馆,目前国内比较好的当代艺术展都在这个美术馆展览——馆长提出,我有不少当代艺术家的照片,能不能做个展。我觉得只是图片没啥意思,就想可以邀请艺术家在我拍他们的照片上,添加他们个人的风格或是艺术符号。结果规模越弄越大,每幅图片规格达到1.85m×1.3m。

  记者:照片加艺术家添画,是否你的创新?

  徐聚一:在照片上画点画什么的,以前就有,但是专门作为一个展览,据我所知是没有的。以前香港有个画家,他邀请国画家在他拍的风景照上画上鸟什么的,这跟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图片上画的,是艺术家本人的个性符号。

  记者:或者可以说照片和画在一起,更贴近展览名中的“写真”这个词。为什么起名为“写真展”?
  徐聚一:有人提出写真展这个词不够严肃,我认为“写真”两个字首先很有当下的味道,若是主流的用肖像展倒还合适,用在当代艺术家身上有点不太合适。这个展览,你在看见艺术家的同时,也看见了他的画,写真也涵盖了这么一个意义在里面。

  记者:你追踪当代艺术家几年?

  徐聚一:展览我准备一年多,跟踪5年,跟了80多位艺术家,2000多G容量、几十万张照片,挑选是很大的工程。

  记者:挑选图片的标准是什么?

  徐聚一:我有个整体的选择,因为在展览的同时,出版500多页的图录。这也将是一份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图像资料。图录中的每个艺术家,我先打个小样,让艺术家再挑。许多艺术家认为这是我的作品,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跟我不一定能合拍,我希望我们两个人是能合拍起来的。

  我为什么挑这张而不挑那张,标准很严,不要太流俗。我的照片跟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画,他们的作品相呼应。时尚的、新闻味的,或者过于影楼的、商业的,我都不要。我要我的风采,个性是另一种说法,我说那是挖掘艺术家内心的力量,这个力量是他们身上独有的,一个有独立自由思想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力量。这样的内心力量,不是摆个POSE,做个样子,拍个照片就能出来的。假如你不了解他的艺术,不了解他的生活与他的内心世界,不跟他熟悉,偶然去打个灯光拍一次是不可能成功的。

  记者:作为主编,你为什么亲自拍摄?

  徐聚一:2005年初,《艺术跟踪》创办。最初我是为了杂志跟踪艺术家。他们的画室,我可能一个月就要去几次。一般摄影师跟艺术家不可能有那么亲密的关系,他们要么诚惶诚恐,像个追星族;要么过分按照自己的套路来。他们拍摄的不是艺术家本质的东西,无法反映艺术家的内心力量。

  记者:你在拍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感觉你的镜头在侵犯他们?

  徐聚一:我几乎是从排斥摄影的一个角度来拍摄。我去拍照,从来不作要求,顺其自然,随处可拍。他们不会感觉到镜头的存在,会流露出很真切的东西。我用镜头跟他们交谈。

  这个展览不是我刻意的,是展览馆方面邀请的,我也没想到第一个个展是摄影展,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摄影师,我意不在摄影。我给自己定位为综合性的艺术家。

  【谈艺术】中国必有当代艺术家成为国际大师

  记者:你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时强调,这批作品真正的动力来自于,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假如论当代文化,最突出的是当代艺术。你也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宣称,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将不止一位必定成为他年国际公认之大师。都说现在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为什么你这么坚信?

  徐聚一:当然有理由。我首先是专业。不用怀疑我看东西的眼光,到了国外,在国际大展上,我就知道中国当代艺术家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也是《艺术跟踪》为什么这几年的重心完全倾注在当代艺术上。我发现我们当代社会至今还对他们(中国当代艺术家)存在着误解,当代艺术家在国际上为中国当代文化争名声撑脸面的这个事实,今天我们许多人,包括圈内的人都不知道。

  记者:你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被误解了?

  徐聚一:所以我要大声为他们疾呼,因为他们真的不得了。这也是我做这个展览真正的动力所在,它来自于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中国的当代艺术真的不错,有中国特色,无可替代,很有本土性,一看便知道是中国人的。林语堂说的“吾国吾民”,在他们那里一张画就解决了,这就是吾国吾民。所以他们受到西方人士的敬重,不是没有原因的,根本不像主流媒体所说投西方人所好,这是对他们的侮辱。

  这次展览我在开幕式上发言,我说今天的主角不是我,而是当代艺术家,他们是有功之臣,他们代表了真正的中国当代文化。这个写真展,还有另一个意义,这其实相当于一个名人堂,来的就是个人物,他应该被这样礼遇,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礼遇,这是一个迟到的礼遇。

  这不仅仅是我的一个摄影展,也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记录。有些人觉得作为历史记录,5年的时间太短。今天的历史节奏远远高于过去,以前10年、20年一个跨度,现在5年一个跨度,更何况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我就是告诉你,这是一个人物。所以我强调内心的力度,艺术家的魅力就是靠着他的内心力量,由他这样的内心力量投射到他的作品当中。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如何?

  徐聚一: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应该说非常好,因为它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再麻木的艺术家都会有感觉。你到欧洲去,就像喝喝咖啡,闲散一下,没有文化上的刺激性。中国翻天覆地,每天都在变化。但今天我们主流的人,甚至圈内的人,都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这个展览我还有这样的意义在里面。

  【谈嘉兴】我们完全有这样的人才

  记者:能不能谈谈你的《艺术跟踪》?

  徐聚一:《艺术跟踪》立意为:当下是新闻,过了就是历史。《艺术跟踪》一旦跟踪,每期都有他们,跟踪杂志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不是做一期就完事了,一直做下去,慢慢地累积,让人觉得这个艺术家是靠谱的。拍到现在,我们跟踪的艺术家总共有七八十位吧,主要是成熟的当代艺术家,有特别好的新秀也做,一旦跟踪就跟到底。

  记者:为何不惑之年去北京?

  徐聚一:以前我逍遥出世,画国画,刻图章,写书法,搞中国传统的东西,之后我又玩了10年当代油画。在桐乡,在浙江,我觉得没有我的平台吧,我的画非常另类,他们也不理解我。后来我发现我别无所长,只能搞文化。我有家庭有女人,最重要的是我发现这样下去不行了,跟这个社会脱节。

  记者:到北京以后,为什么转做艺评,转做艺刊,而不做艺术?

  徐聚一:漂在北京很辛苦,搞艺术穷困潦倒的很多。我发现我的作品中国人肯定看不懂,我英语不好,洋人的圈子又无缘进入。当时,艺评要么故弄玄虚,要么很多事情搞不清楚,存在一个不小的空间。

  《边缘·艺术》停了之后,我也想过开工作室,画画,但不成熟。上帝要给你开出路很简单,就是把所有门都关上,就一扇门给你开着。朋友提出来,你《边缘·艺术》做得这么好,干吗不继续做杂志?我一个礼拜确定了《艺术跟踪》这个事情,杂志的设想也就2000字。有个艺术家看了,马上把钱打过来了。结果,一炮打红。看的人非常喜欢,圈内认可,被跟踪的艺术家本人也都非常喜欢。

  记者:《艺术跟踪》最初还跟踪传统艺术,现在为什么重心完全放在当代艺术上?

  徐聚一:一方面就像我前面所说,中国当代艺术实在很棒,一方面主要是精力不够。

  记者:听说你的《艺术跟踪》最初做了不少嘉兴画家?

  徐聚一:也就是跟踪文化人,嘉兴的做了张廷济和吴藕汀等。

  记者:我记得,几年前,嘉兴办了个当代艺术展。那个展览,你当时也是策划者之一,展览的左言也出自你手,并且也有作品参展?

  徐聚一:当初我已经在北京。当代艺术应该遍地开花,我们嘉兴完全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激情。他们要做这个展览,当然我很支持。当初我做那个作品,也是好玩。

  记者:嘉兴当代艺术的现状怎样?

  徐聚一:现在我不知道具体情况。相对来说,嘉兴当代艺术受制于环境,兴趣还可以,业余的玩玩也不错,但不够专业。当然我的要求很高。广东阳江相当于嘉兴那么大,有个郑国谷很厉害,他们都在那个地方搞艺术。像嘉兴,假如环境合适,不缺这样的人。不过,要出个当代艺术家也不容易。我只能说,这也是我的希望。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陈苏 沈丽萍 摄影 徐聚一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神圣一票
    神圣一票
    人大代表举手表决
    人大代表举手表决
    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