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综合

  

浙江首部故事片桐乡诞生记

  这是一个发生在桐乡大地上的真实故事;这是一部由桐乡人写、桐乡人演的电影作品;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人拍摄的第一部纪实性故事片——

剧中人物在制作木犁

田间广播员播报晚稻大丰收喜讯

  1958年,黄解寄、黄再鸣、柳美莲、何建华向“平香社”人员收集素材时合影

参加《人小志大》46年后再回首人员合影

导演史行在看《人小志大》史料

 

  一、发生在桐乡大地上的真实故事

 

  事情还得追溯到1957年春天,当时的崇德县河山乡河山村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沈富强、沈英江、沈炳江、姚森扬等12名少年儿童,学着大人的样也办起一个小合作社——“平香社”。当年,年龄最大的沈富强只有15岁;年龄最小的沈文泉6岁。虽然羽毛未丰,但他们敢想敢做,摹仿大人搞起了水稻试验田。没有田地,他们就将小水池开垦成良田;没钱买肥料,他们就去捡拾狗粪、削地边草、下河浜摸水草来当肥料;没有牛犁田,他们就训练黄狗来耕田;天旱无雨时,他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一桶接一桶地硬是把河水灌溉到田里;鸡鸭来偷吃谷子时,他们编扎芦苇篱笆筑起“铜墙铁壁”……他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个月后,这块试验田竟然喜获晚稻大丰收,亩产量达到了671公斤,创造了当年河山乡晚稻亩产的最高记录,受到了县委的表彰,“平香社”被命名为“少年先锋社”。


  在晚稻庆丰收大会上,嘉兴地委和崇德县委的领导被这群孩子们敢想敢做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县委领导当即布置时任《崇德日报》副主编的黄解寄和时任团县委副书记的郏汉桂到河山采访,要求作重点宣传报道。


  1958年8月,省委领导得知消息后也对此事迹很感兴趣,要求尽快将此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于是,黄解寄和刚从宁波师专中文科毕业的黄再鸣、柳美莲,刚从浙江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何建华3人,被抽调到河山收集素材。9月中旬,黄再鸣在完成剧本第一稿、第二稿后,因为学校开学而离开。


  同时,嘉兴地委宣传部也派出钟甫平(石门人)赶到河山编写剧本。后来,两个剧本合二为一,又几经修改,于10月上旬完成创作,暂定名《人小志大》。

 

   二、昔日演员回忆当年艰苦拍摄过程

 

  “《人小志大》这部电影,可以说,从编剧到演员,都是我们桐乡人。编剧黄解寄当时是《崇德日报》的副主编,8名小演员是从河山村和崇德小学挑选出来的。影片中教师的扮演者是当时在医院做护士的汤仲佑。党支部书记扮演者是当时洲泉公社党委副书记。群众演员也是当地农民。”穿过岁月的时空,如今已过古稀的何建华对50多年前自己参与拍摄电影《人小志大》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我当年只有19岁,在影片中演田间广播员。”何建华告诉记者,影片拍摄持续了4个多月, 1958年11月7日(次日崇德县和桐乡县合并)正式开拍, 1959年3月15日杀青。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8元,拍电影时不仅没有报酬,而且每月还要交12元的伙食费。除了拍戏外,她还要教沈英江等5个孩子背台词,并给他们补习因拍电影而落下的文化课。“当时,我们拍电影的条件真是非常艰苦,不管是导演、摄影师,还是演职人员,睡的全部是稻草地铺,难得吃餐带鱼。” 何建华说,摄制组进场时已是深秋初冬时节,田间地头一片枯黄,夏戏冬拍,难度很大。摄制组人员有的扛着冬青松柏,有的拎着颜料桶,有的拿着竹扫帚,随时随地给大自然“化妆”,以满足摄制场景的需要。在拍晚稻收割时,田里有“鸡脚冰”,小演员下田拍戏有困难,附近的十几户农户,不计报酬,自觉自愿地烧了热水来浇田化冰冻……在外景拍摄时所需要的道具、用具,都是由县委派驻《人小志大》摄制组联络员、时任崇福公社党委副书记郑梓翔组织当地农民无私奉献并送到拍摄现场的,如抗旱中的水车、收割时的打稻机、运肥料的手推车等,用完后农民们再搬回家,没有租金与报酬。


  “分镜头剧本全是黄解寄写的,黄解寄全程跟着摄制组,我们边拍电影边修改剧本。”何建华说。拍摄中途发现两个角色不太理想,一是剧中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扮演者,原定由黄解寄来演,试镜后发现其知识分子味太浓,不适合这个角色,后决定改由当时洲泉公社党委副书记扮演;二是原定老奶奶的扮演者在试镜时发现其体形过胖,不像农村老奶奶,后决定改由浙江昆剧团演员张艳替换。“在拍摄英江入少先队这个场景时,记得当时因电力不足,我们只能等工厂停产、群众熄灯后半夜12时起来拍摄……学校生活有的是到杭州西湖小学去拍的,内景则是在当时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影片中的8名小演员,除了搞试验田的沈英江、沈炳江、姚森扬、徐子如、沈富强外,另外3人张正荣、滕民利和吴筱红是从崇德小学挑选出来的。50多年的岁月轮回,当年的小演员如今大多年逾花甲。“我们几个人在当时也算是聪明的,搞试验田成功后去拍电影,心里非常激动。”今年62岁的沈炳江,回想起当年往事时依然激情满怀。“当时,摄制组住的条件甚至比家里还差,但大家不怕苦不怕难,一心只想拍好电影。那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还要冷,在田里结冰的情况下赤脚下去,拍好镜头后上来时浑身瑟瑟发抖……”姚森扬笑着说,这部电影让他自豪了大半辈子。而沈英江更是对自己演主角感到无限光荣。

 

  三、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拍摄的首部故事片

 

 《人小志大》是一部由桐乡人写、桐乡人演的电影,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遗憾的是,《桐乡县志》上对此没有记载。幸好,黄解寄于2009年记录下了《人小志大》的创作与拍摄经过,给桐乡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记者从网上查找得知,《人小志大》是浙江人在电影史上的处女作,在《浙江电影史》中有记载,它不仅被民间收藏家收藏,也作为经典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之际展出。


  何建华告诉记者,拍摄《人小志大》时浙江电影制片厂刚刚成立,从导演、摄影、化妆、道具、照明到剧务、制片,都是“赶鸭子上架头一回”。开拍没几天,摄制组就遇到了问题——镜头与镜头连接不起来。于是,摄制组通过省有关部门紧急向当时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求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立即派出一支小分队,有导演吴向之、导演助理张惠钧、摄影师陈琳、美工徐克己、照明徐海良、道具陶梦觉等全套人员。这样,两个摄制组合二为一,迅速展开……影片到次年3月15日杀青,历时4个多月。后经省、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全国发行放映。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人小志大》被批为一棵“又粗又长文艺黑线上的大毒草”,两名编剧也跟着遭殃。“黄解寄胸前悬挂大黑板,被押送到梧桐、崇福、洲泉等地批斗。”黄解寄的妻子章如珍说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眼眶湿润了。当时在石门中学当教师的黄再鸣也受到牵连,被打成“资产阶级文艺黑干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人民给予《人小志大》正确评价和结论。1996年出版的《浙江省志丛书——浙江省电影志》对此都有记载。

 

  四、46年后摄制组人员再回首

 

  时隔46年后的2004年12月下旬,桐乡召开了“浙江第一部故事片《人小志大》46年后再回首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原摄制组编剧黄解寄、钟甫平、黄再鸣,导演史行,导演助理朱幼虹,剧务翁树华、沈俊,演员沈英江、沈炳江、姚森扬、徐子如、吴筱红、张正荣、纪裕光、汤仲佑、何建华等20多人,以及我市有关领导。大家群情激昂,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9个年头,依靠党的领导,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的精神和敢想敢干的勇气,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少的人力财力和最简陋的设备,拍摄了浙江第一部纪实性故事片《人小志大》,并在全国发行放映是非常不容易和值得骄傲的。影片充分反映了桐乡当年的时代风貌,是当年桐乡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高涨热情的真实写照。但由于历史原因,难免也打上了浮夸风的烙印。在座谈会上,时任市政协副主席的徐宜芬充分肯定了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她认为《人小志大》意义比较深远,为桐乡也为浙江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

 

  内容简介

 

  1958年春天,崇德县第五小学五年级8个孩子,在农村大跃进的影响下,打算种一块水稻试验田。但所有的田都被分光了。最后,他们看上了老奶奶放鸭子的小水池,想要填池造田。没有牛和犁,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小木犁,用狗来耕田。狗拉不动犁,急躁的森扬责怪英江没有训练好狗,英江为此生气离去。后来,通过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工作,英江又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学校老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劳动实践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孩子们掀起了积肥的高潮。天旱无雨,孩子们开动脑筋,在英江父亲的帮助下制作浇水工具。为了防止鸡来偷吃谷子,他们在田边建起了篱笆……孩子们的水稻试验田获得了大丰收,县委书记来向他们祝贺,孩子们表示要做党的好孩子。

 

  相关链接:

 

  《人小志大》摄制组人员一览

 

  编剧:黄解寄 钟甫平


  导演:史 行 吴向之


  导演助理:张惠钧 


  摄影:郭向辉 陈 琳


  摄影助理:郝志森 朱幼虹


  制片主任:顾殿碧


  作曲:陈献玉


  化妆:孙明昌


  剧务:沈 俊 翁树华  李继先 张炳灿


  美工:徐克己


  录音:任心良


  剪辑:沈菊尼


  照明:徐永良 张希照 俞成富 梁德孚


  道具:陶梦觉


  主演:沈英江 沈炳江 姚森扬 徐子如 沈富强 张正荣 滕民利 吴筱红

 
  演员:


  田间广播员:何建华(饰)


  老师:汤仲佑(饰)


  父亲:纪裕光(饰)


  书记:毛云乔(饰)


  老奶奶:张 艳(饰)

 
  老爷爷:王晓楼(饰)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钟美琴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游医又现濮院镇
    游医又现濮院镇
    “闪亮”巡防
    “闪亮”巡防
    节前安全宣传
    节前安全宣传
    新年晚会 精彩纷呈
    新年晚会 精彩纷呈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