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时政

国庆60周年:桐乡老军人忆峥嵘岁月

 

图为王文祥老人正在讲述孟良崮战役。 ■摄 金卫其

 

 

图为丁永开(左一)年轻时的照片。(丁永开提供)

 

  “革命”、“战斗”这类词汇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因为时代在发展,中国社会所承担的中心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历史回避不了它们,也不会遗弃它们。


  在战争时期,一大批热血青年走向革命的大舞台,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斗,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退役后,有些老军人来到桐乡居住,他们将对革命热情转移到了建设美好的桐乡上来。值此祖国诞生60周年之际,记者对已离休在家的老军人进行了采访。他们忆往昔感慨万千,看今朝无比欣慰,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戎马生活留下残疾 执着革命无怨无悔

  1940年,老家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马纯坤刚满18岁就正式参加了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处在杨国夫三支队,以打游击战为主。他的左腿就是在那时被打伤的,就此留下了病根。


  “左腿的伤是在1941年,攻打大王庄的一个日本鬼子据点时落下的。3月29日晚,我方派人前去了解敌情后回来报告,对方只有12个鬼子。而战斗真正开始后,却出现了120个鬼子,整整一个中队,还和我们拼起了大炮。那时,我们部队的子弹很少,每人只有5颗。我就是在那时挂的彩,不过我也是最幸运的,那场战役打下来,全班就我一人还活着。”马纯坤说。当时,他觉得有一股钻心的痛袭来,原来子弹打到了大腿的大动脉上,又从大腿根部穿了出去。当他被抬到一个附近的村子时已经失血过多而休克了,一位名叫郭树康的医生给他打了5针强心针后才苏醒过来。由于天气寒冷,从大腿处流出来的血不一会儿就凝固在了大腿上。医生用剪刀剪开了他的裤子,才把凝固的血清理干净。然而限于战场上的医疗条件,接错了骨头,导致左腿比右腿短了5厘米左右,从此留下了后遗症,现在已无法行走。


  虽然左腿受伤了,但这阻碍不了他继续革命的决心,无法冲锋陷阵就做一名后勤人员。经过近3年的调养和3年的文化知识学习后,马纯坤于1947年再次回到部队,成为第二华东野战军的一名成员,负责带领炊事班的同志为前方的战友送饭。“民以食为天,部队更是如此。在济南战役时,为了保证战士一日三餐的热饭热汤,菜美味香,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以防敌人突围逃跑,我带领炊事班的同志轮流及时把饭菜送到火线上去。当时,我们驻扎在离济南2里远的一个地方。每天早上天刚刚亮,我就和炊事员们用水桶挑了两担饭,一担菜烧肉,一篮子咸菜,到火线去。当进入敌人子弹射程内后,敌人的子弹呼啸着从我们头上飞过,发出咝咝的声音。但为了抢时间,顾不了那么多,又继续前进。战壕里的战士看到了,他们跃出战壕,帮我们一起把桶拖过去。战士们见我们把饭菜送去,都高兴地跳起来。”马纯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的天空在白天时硝烟密布,晚上天空被战火映得通红,共消灭敌军10万余人。攻打济南第三天时,敌方还派来了5架飞机和5辆坦克支援,但解放军早已洞悉了敌军意图,提早把飞机降落之地重重包围起来,最终,他们未下飞机便宣布投降。


  之后,马纯坤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后,于1954年4月到桐乡,先后在乌镇税务所、食品公司、石门砖瓦厂、食品公司任职直至离休。现年87岁的马纯坤腿上被子弹打穿的地方也依旧留着两个明显的伤疤,虽然左腿行动不便,但他对曾经执着的革命事业依旧无怨无悔。看到今日人们美好的生活,他更是备感自豪。

  穿越崎岖风雨 拥有灿烂人生

  现年84岁高龄的王文祥老人,是有着50多年党龄的革命军人。如今他虽然白发苍苍,有点耳背,但身体依然显得那样健壮,思维还是那样敏捷,性格特别开朗。一身普通衣着打扮仍不失军人形象。岁月流转,人生沉浮,使这个穿越过近百载崎岖风雨的老人愈老弥坚,越活越灿烂。


  1929年,国民党军队来到王文祥老家山东省莱阳县,杀害了不少共产党员,其中包括他的父亲,当时他只有3岁,是家里惟一的孩子。1944年8月,八路军从他家门前经过,为了死去的父亲,也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父老,他毅然决然地要求从军,成为县大队独立营的一员。


  老王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无数场,抗日战争中,他因为和日本人拼刺刀活捉了一个俘虏,立下了三等功,那时他才刚刚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血战上海等众多战役。其中,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让他终身难忘。“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大获全胜,全歼国民党第74师,师长张灵甫自杀,这场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是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性一仗。”老王回忆道。


  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敌人凭借其兵力装备的优势,以数个重兵集团,采用密集队形,企图对我军实施中间突破,两翼包围,把我军分割,欲聚歼我军于沂蒙山区。我军判明敌人的作战意图后,找到了对方在配合作战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将计就计,先发制人。将敌实施中间突破的先锋——由张灵甫率领的整编第74师从重兵集团中间割裂出来,全力包围74师于孟良崮。等张灵甫向外线发出合围信息时,外围部队行动迟缓,严重耽误了敌军整个计划的实施。国民党74师最终被干净、彻底地歼灭。讲起这些,老王又激动起来。


  “当时,张灵甫的军队全部是美械装备,而我们只是小米加步枪。战斗异常激烈,靠着打冲锋、拼刺刀、扔手榴弹以及凭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来赢得胜利。那时我是重机枪班班长,这一仗打下来,班里只有三个人活着,其中一个还被打掉了一条腿。”回想起这些,老王又难掩伤感。


  解放战争结束后,老王先是在上海任军管会通讯连连长,1963年3月到桐乡任五金公司经理。离休后,他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儿女们都很孝顺。我在前庭后院种了各种各样的菜,还有一些花花草草,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施肥,既可以活动筋骨,还可以打发时间,有时候也会去老干部活动室和大伙儿打牌聊天。”谈到现在的生活,老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投笔从戎 巾帼不让须眉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后,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在南京招生。刘伯承时任校长,政治委员是邓小平。长江南北,淮河两岸,数万名青年投笔从戎,当时正在安庆女中读书的陈兴蓂和同班的六个人一起报了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


  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后,考官问陈兴蓂:“军大要到西南去解放那里的劳苦大众,你愿意去吗?”


  “我愿意。”


  “如果你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我可以自己做主。”


  虽得知进了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就要上战场,可来自安徽省五河县的小女子陈兴蓂在面试时并没有退缩, 1949年6月,陈兴蓂正式成为二野军大的一员,脱下学生服,穿上军装,踏上了革命征途。


  1949年7月,学校开始正式授课,3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学习生活对于陈兴蓂来说是忙碌而又充实的。晨曦微露,起床号响,着装、整理床铺、盥洗,10余分钟后即到操场上晨操。早饭后上课,操场当课堂,背包当板凳。学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等。1949年10月14日,全校召开了“向西南进军誓师大会”,并于10月17日,整队出发。当日由下关渡江至浦口,乘车沿津浦铁路北上,在徐州转陇海路抵郑州,再沿着平汉路到武汉,26日到达湖南省岳阳县。从湖南长沙向西行进开始,完全是徒步跋涉。


  “我所在的是文化部队,主要是接管前面部队打下来的城市,以防国民党部队散后变成土匪。开始一天只走二三十里,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兵败如山倒。他们倒得越快,我们的行军速度也越要加快。每天的路程,直线上升,风雨无阻,直至增加到每天四五十里。当时,雨水加汗水湿透了衣服,点燃一堆柴火,烘干,第二天再穿上,再行军。”回忆当时情景,陈兴蓂感慨行路艰难。当时,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二三十斤的东西,宿营地几乎都是农村,睡的是稻草地铺,一班人拥挤在一处,以至于每人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大家戏称为“革命虫”。又因路走得多,脚底起泡是常有的事。他们会在晚上用热水洗脚后,拔一根头发,用针做牵引穿过泡,让泡内水随头发淌出,流尽干瘪,第二日继续行走。


  战争结束后,陈兴蓂于1962年11月分配到桐乡濮院镇政府,后到桐乡法院任职。如今的陈兴蓂已81岁,仍然思维清晰,神采奕奕,这与她勤阅读、勤思考分不开。来到陈兴蓂家,记者发现她的家中有非常多的藏书,还订有《嘉兴日报》、《中国老年报》、《浙江老年报》和《浙江日报》等多份报纸。“不阅读,不了解天下大事怎么行?”离休后的陈兴蓂每天看书读报,这让她感到充实而快乐。

  扮乞丐送情报 流浪中遇挚爱

  丁永开是江苏江都人,从小家里很穷,妈妈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爸爸也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日本人抓去,从此下落不明。他人长得瘦小却聪明伶俐,1944年4月,年仅15岁的他参加革命,并于1948年3月入党。


  刚参加革命时,丁永开的任务是送情报。但如何才能不被日本人发现,不暴露身份,安全把信件送到呢?他穿上破破烂烂的衣服,在脸上、身上抹上尘土,装成一个不起眼的小叫花子,把信件藏在衣服的角角落落里。“当时,日本人看到我人弱小,全身脏兮兮的,就不把我放在眼里,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丁永开告诉记者。那些信件就算被日本人搜去,若不明白其中奥妙,也是废纸一张。当时的信件几乎都是卷烟纸,用明矾把字写在上面。平时是无法看到信件内容的,只有把卷烟纸放在水里,字才能显现出来。

 
  丁永开每次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因他对地形十分熟悉,游击队队长因此十分看重他。1948年9月,他转到了游击连成为一名通讯员,正式穿上军装,在继续干联络工作的同时也开始打游击战。


  在采访时,记者还从现年80岁的丁永开那儿了解到他和妻子王德英在战争年代相识、相知的故事。父母离开他后,丁永开四处流浪,一次到了王德英家门口,王德英的妈妈见丁永开人虽小,却很机智,很同情他的遭遇,便收留了他。王德英共有姐妹9人,她是其中最小的那个孩子。“战争年代的爱情幸福而又艰辛。”丁永开说,参加游击队后,由于自己要打仗,常年在外,通讯不便,便断了联系。直到1949年解放后,部队回到江苏才与王德英重遇,26岁的丁永开便和王德英结了婚。


  解放后,丁永开于1951年到杭州笕桥军用机场任第七预科中队排长,1954年转业后到桐乡邮政局任职。如今,他忆起当年和战友们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和妻子相识相知的情景思绪万千。

 

  解放60周年桐乡变化巨大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军人们已经步入晚年,但他们对军队依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记者聆听了这里的老军人讲当年当兵的故事,在他们心目中,一身绿军装永不褪色。


  每一名被采访的革命老前辈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脸上总是一副幸福满足的神情。因为那些日子,虽然是遍地枪林弹雨、硝烟弥漫,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回忆过去,是为了对比现在,正是因为有了对比,才感觉到幸福满足。同时,记者从这些老军人口中了解到,桐乡解放60周年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刚来这儿时只有桐乡到崇福一条公路,而且崎岖不平。现在的公路四通八达,而且不久之后桐乡就能通上铁路了。”


  “以前交通很不方便,从桐乡到杭州要转三次车(船)。乘汽车到崇福,换轮船到长安,乘火车到达杭州,需要整整半天时间,现在不用一小时就到了。”


  “以前,每个人每月只有25斤粮食,每月工资53元。如今,每月可拿到三四千元钱。”


  “我们搬过三次家,刚开始的房子又小又潮湿,现在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套房。”


  ……


  老人们回忆着、感慨着、自豪着。的确,正是有了他们那一代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所属专题:

60周年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见习记者 周芸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照片见证变迁
    照片见证变迁
    爱心圆梦
    爱心圆梦
    桐乡三跳精彩献演
    桐乡三跳精彩献演
    月饼“验明正身”
    月饼“验明正身”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