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国内国际 >强县新闻

龙泉: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助农增收

  农民和教授交上朋友,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龙泉,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农民种出来、养出来的东西变得值钱了:9月的冬笋,每斤能卖80元的高价;原本便宜的夏秋茶,能制成400多元一斤的高档茶叶;一文不值的食用菌废料,也有人上门收购了……

  而这些,得益于龙泉市与浙江大学等16所高校展开的全面合作。而科技联姻,使得龙泉传统农业迸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农民的收入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烈日炎炎,记者穿行在龙泉的大山,见识了和教授交朋友的农民们。他们当中,既有种地种出新感觉的六旬老农,也有重返家乡扛起锄头的年轻人,当然,还有开掘财富的农民企业家。

  “土专家”开窍了

  十亩土地九亩林!竹林是龙泉人最熟悉的地方。找到八都镇供际村村民吴正加,就在他家的70多亩竹林里。

  这片竹林分布均匀,呈梯形分布在山坡上,显然得到了精心管理:粗壮的毛竹,两只手还握不拢。随行的镇林业工作站站长吴孝元告诉我们,原先这里的毛竹长得瘦弱,稀稀拉拉的;现在一亩多达160到180株,是以前的2倍。到了9月,这片竹林能陆续挖出60多斤特早冬笋。因为比普通冬笋早两个多月上市,每斤能卖到80多元,比普通冬笋价格贵10多倍呢。

  说起来,吴正加也算个竹子方面的“土专家”了,可这片竹林一直没有给他家带来多少钱,直到碰上浙江林学院教授金爱武。

  2007年初,金爱武赶到供际村实地考察低产林。吴正加第一次听说了“毛竹施肥讲究营养搭配”。开了窍的吴大伯做梦也没有想到,几个儒雅的教书先生一下就说到了点子上。

  最初下乡的时候,金爱武和农民说话得带翻译,有时候一句话得扯着嗓子说好几遍。才半年时间,金教授脸晒黑了,脚上总带着泥,走路也比平常加快了。高校教授与当地林业局合作,突击培训了400多位“土专家”,把新技术带到了每一座竹林。

  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吴正加给记者上起课来,光施肥一项,就讲了20多分钟。在竹林里,除了常用的兜施法,还用一种更环保的方式——沟施法,就是每隔20厘米挖一条沟,化肥沿沟而埋,既能让毛竹充分吸收养分,又能保护水土环境。

  肥料也不是普通的复合肥,不同时节的配方不一样。竹林前有一块牌子,标明各种肥料的配比,每年都要换着来。“现在市场上有毛竹专用复合肥,但还是自己搭配划算。”吴大伯还学会了成本控制。

  毛竹增产,并不代表增收。专家们除了管山上的竹林,还得管下了山的毛竹。他们鼓励农民开办家庭作坊,将毛竹、竹笋进行初加工。供际村欣鑫竹制品加工厂每年收购20多万株毛竹,抵得上周边3个乡镇的毛竹产量。两年半时间里,龙泉的竹加工企业从10多家增加到120多家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养竹。

  有了加工企业,吴正加家的毛竹与竹笋不愁卖了。去年,吴大伯从竹林里赚了4万多元钱,抵得上过去两三年的收入。据统计,龙泉市农民依靠竹产业人均增收466元,新增就业近2万人。

  “金观音”落地生根

  兰巨乡一片6000多亩的茶园里,种着全国知名的乌龙茶新品种金观音。再过两个月,农民将采摘一年中产量最高的秋茶,加工成400多元一斤的高档乌龙茶。但在四五年前,这里除了种零星的绿茶,大片荒山无人问津。

  金必福把这片山地改头换面,成为全国乌龙茶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上世纪90年代初,金必福做起了绿茶生意,种茶苗、采茶叶,拥有了自己的绿茶品种“凤阳春”。到2000年,他的公司已是龙泉市龙头企业,每年有上百万元的收益。

  浙江大学茶学系专家的一次考察,彻底改变了他的经营方向。浙大专家们发现,龙泉高山地区的土壤与气候很适合种植乌龙茶。经商多年的金必福决定改种乌龙茶。

  但是,这一决定遭到合伙人一致反对。“乌龙不过福建”,龙泉历史上有人种过乌龙茶,后来逐渐消失了。双方意见僵持不下,不得不散伙,金必福果断地舍弃了绿茶种植,开始陌生的创业征程。

  通过当地政府牵线,他认识了浙大茶学系教授汤一,按照教授的意见,他从福建引进了“铁观音”、“黄观音”、“金观音”等6个乌龙茶品种。

  3年试验过程中,他成了汤一的编外学生,不仅掌握了乌龙茶的各种常识,还学会了“空调做青”等新技术,对闽南乌龙茶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良,更有效控制夏秋茶叶的发酵程度,大大提高了乌龙茶的品质和产量。现在,“金观音”亩产可达1万元,不仅超越了福建传统乌龙茶的产值,也是原先绿茶亩产值的四五倍。

  “金观音”杀入乌龙茶市场,迅速成为当地农民种植的热门品种。如今,龙泉已发展了1万多亩特色茶叶基地,产值达数亿元,参与农户达2000多户。“金观音”被当地农民称为继青瓷与宝剑之后的龙泉“第三宝”。

  牛饲料的“神奇之旅”

  浙江大学教授陈再鸣是龙泉市政府聘请的食用菌首席专家。种菌菇的农民熟悉他,再正常不过了;可没想到的是,他还成了当地金溢牧业有限公司的养牛顾问。

  种菌与养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陈再鸣眼中却是相通的,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就是生态循环的理念。其实,粮食、食用菌、畜牧、渔业等不同的农业领域,都可以寻找到生态产业链条。

  在龙南乡的养牛户中,就流行着由陈再鸣研制的菌糠饲料。白天,牛在山坡和田边吃草,到了晚上就吃这种菌糠。到了冬天,农民不必像以前那样囤积草料,喂养菌糠就能让肉牛安然过冬。这种与米糠有些相似的饲料,是从食用菌废弃棒转化而来的,不仅富含粗蛋白,口感也得到改良。

  与“金溢牧业”合作的第一批养殖户拿到了菌糠饲料。刚开始,所有养殖户都半信半疑:“牛是食草动物,能饲料喂养吗?”当天晚上,龙南乡底村村的项叶德只给槽里倒上一半的菌糠,到了后半夜不放心,起床一瞧,发现菌糠都被牛吃光了。“别看这些菌糠闻上去没什么味,牛却喜欢吃,一头牛一天就能消耗30多斤呢!”养了大半年,他惊喜地发现,牛的饲养周期缩短了。

  项叶德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养殖户一年只能养四五头牛,收益在5000元上下;现在每年能养两批牛,即使每批养四五头,一年也能赚1.5万元。与“金溢牧业”合作的农户越来越多了。

  养牛的高兴,种菇的更开心。龙泉是出了名的香菇人工栽培发源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菌菇。但每年高达数亿元产值的食用菌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有了陈再鸣的新技术,原本丢在田头、溪边的废弃棒,现在能卖钱了。

  陈再鸣还不满足现状,他想继续延长这条生态链,从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到水产品,甚至工业。现在,木制玩具厂所产生的废料、水稻收割后的麦秆,也开始变成培育食用菌的菌棒;菌棒又变为牛的美餐;而牛的粪便经过加工,又是蘑菇的上等培养基……

  在大山里穿行,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光是浙江大学,先后派出了600多位专家、教授,就为龙泉农民带来了134个项目,其中81项直接与农业相关。他们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正让农民脚下的土地涌流出更多的财富。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最新
 
图片
 
    调结构 促发展
    调结构 促发展
    马路成水果市场
    马路成水果市场
    消防演习 保生产安全
    消防演习 保生产安全
    名贵金龙鱼“游”进濮院
    名贵金龙鱼“游”进濮院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