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人文桐乡 >文学

闲话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几大重要的民间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因受小人诬陷排挤,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当秦灭楚后,农历五月初五那天抱石投汨罗江自沉而死。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日,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赛龙舟寓意人们以舟楫竞渡去救屈原,而粽子相传是民众投给屈原的祭品。起初人们把饭团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后来担心饭团被鱼虾吃掉,所以就用箬叶或苇叶包裹起来再投入江中,由此便有了粽子。


  在我国许多地方,端午节都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嘉兴、桐乡一带,人们吃粽子并不固定在端午节,粽子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且粽子的品种繁多,一些专业化生产、包装精美的粽子成为了人们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也成江南水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我的故乡在安徽淮河北岸的乡村,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至今还保留着插艾辟邪祛病的民间习俗。那里曾流传着一首民谣: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端午不插艾,死后变白菜。由此可见,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和清明节插柳祭奠先人同样重要。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屋檐下,一大清早就插满了艾,门楣窗户上也挂一些,农妇的发际也会簪一束青青的艾梢,浓浓的艾香弥漫整个乡村。


  艾又有野艾与家艾之分。野艾生长在田野里的荆棘丛中,叶细茎瘦,植株矮小。勤快一些的村民为了省去端午节寻艾之劳,便挖回野艾的根,埋植在房前屋后,平日除草施粪,像种植庄稼一样侍弄,这样种植起来的称之为“家艾”。家艾植株粗壮,有时可长到一人多高。


  我家的房前屋后就生长着父亲植下的家艾,每年端午节插艾之际,父亲插好自家的艾,还会分赠一些给乡邻,剩下的艾,父亲则找来绳子捆好,挂在墙角里晾干。父亲说之所以不放在太阳下暴晒是为了保持艾的药性。那时还没有蚊香,每当夏夜蚊虫袭扰,父亲便会在屋内点燃艾杆驱蚊,效果居然和今天的蚊香一样好。即使到了冬天,干艾仍然药香袭人,村中若有谁家的孕妇生孩子,孩子出生满百日时,母婴洗“百草汤”药浴,艾便是一味主要的药材。


  关于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的习俗,古代典籍早有记载。艾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制成艾绒,可供炙病用。或浸制成药酒,饮之可祛病健身。炎夏暑热濡湿,毒虫瘴疬易生,人们易于感染疫疾,艾能驱毒气正是建立在其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的基础上。


  如果说端午节插艾辟邪祛病具有真实的药用意义,那么我的故乡还有系“端午索”的习俗,则纯粹属于一种精神寄托了。


  早在端午节之前,大人们已在集市上买回了五彩丝线,等到五月初五这一天,把五彩丝线合股成绳,系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端午索俗称“耍线”,寓意孩子们在自己玩耍时也可以镇邪消灾。穷人家的孩子耍线上没有饰品。家境好一些的,会在耍线上缀两个用桃核雕刻的篮状小饰物,俗称“桃篮”。有钱人家的孩子则会缀饰铜铃或银器。耍线一般选择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大雨时由父母剪断,丢在自家的阴沟内让雨水冲走,传说耍线会变成龙飞上天,带走人间的所有灾病。


  穷人最怕生病,所以谁家的孩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脖子上的耍线就不会剪下来,一直要系上个三年五载。我小时候,邻家一玩伴脖子上就有这样一根粗粗的耍线,因年久日长,脏兮兮的,我们戏称“狗绳子”。他患有“羊癫疯”病,医学上称“癫痫”,经常犯病,发病时口吐泡沫,翻白眼,尿失禁。虽然他大我两岁,但玩恼了打架我是不怕他的,我只需瞅准了他脖子上的“狗绳子”,用力揪住不放,他就会乖乖地俯首称臣。从小到大,他可没少吃过这“狗绳子”的亏。在我的记忆里,他脖子上的耍线一直要系到读初中才剪下来……


  如今,端午节又成为了我国的法定节假日,古老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光彩。像吃粽子、插艾、系端午索等习俗,在民间传承了上千年,至今仍在我的故乡盛行不衰,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辟邪消灾、祈求安宁的美好愿望,也寄予了浓浓的人间真情。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徐 飞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最新
 
图片
 
    废旧电池的尴尬
    废旧电池的尴尬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