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人物

王会悟:隐入南湖烟雨的“一大”卫士

  

       1921年8月2日上午,南湖水面跟往常一样平静,人们三五成群地在湖边游玩。谁也没有注意到,此时,有一群游客正匆匆登上一艘画舫,向湖中心划去。

 

       数分钟后,这艘画舫的舱内,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指点江山,孕育着一个国家的梦想;舱外,一名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坐在船头,眼睛警惕地盯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一有情况就轻叩舱门。

 

       在后来的多数史料中,这名女子都是被隐去的那一笔。然而她却是“一大”选址和改址的幕后功臣——80多年前,她曾以她柔弱的双肩挑起中共“一大”安全保卫与后勤服务的重担,并凭着细密的心思与灵敏的警觉,出色完成了任务。

 

       她叫王会悟,是从南湖边走出的女子。当初,正是缘于她的一个建议,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才来到嘉兴南湖举行,从此一座城市的年鉴里有了最光辉的一页。

 

  

       红色档案

 

       人    物:王会悟

 

       籍    贯:浙江桐乡乌镇

 

       出生年月:1898年7月8日

 

       红色经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王会悟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大会期间,由于密探闯入,会议必须另选地点,与会者采纳了王会悟到嘉兴南湖继续开会的建议。

 

       1921年,王会悟参与创办进步妇女刊物《妇女声》。

 

       1922年初,协助创办上海平民女校。7月,中共“二大”召开,王会悟继续担任大会警卫工作。随后长期协助李达工作,并曾用笔名王啸鸥,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印刷各种革命刊物。

 

       1946年春,王会悟自重庆回故乡养病。

 

       1949年5月,乌镇解放,王会悟北上,在北京工作至离休。

 

       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病逝于北京,享年96岁。

 

       抗战爆发后,她曾与李达多年流离失散。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她独自带着儿女,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孤独地与粗粝尖锐的生活抗争。“文革”期间,她曾受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李达被迫害致死,更给了她致命一击。但她一直教育子女相信党,相信马克思主义,坚持信念。

 

       李达平反后,国内外友人时有到访,她皆热情接待,回忆往昔,言辞平和。她一生功绩卓然,却从未担任过任何要职,繁花看遍从容淡定。

 

       1993年10月20日,王会悟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6岁。

 

       时隔一个月后,《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标题是《李达同志的夫人王会悟在京逝世》,下文“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王会悟同志因病于199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王会悟同志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李达同志的夫人。她在党的‘一大’筹备期间,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因病在家休养。”   

 

       顺水而来,随风而去,淡淡一个背影,融入了历史的烟雨。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掀起高潮又功败垂成,这一年,王会悟呱呱坠地于乌镇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王彦臣为人耿直严谨,是晚清的一名秀才,开着一家私塾,母亲贤惠能干,刺绣技术远近闻名。王会悟从6岁起就随父就读,在她的同窗中,有一位是后来成为大文豪的沈雁冰(茅盾),而按辈分,王会悟是沈雁冰的表姑。 

       家教良好,衣食无虞,在乌镇润润水汽书香氤氲中,王会悟度过了白衣胜雪芳草萋萋的少年时光。然而仿佛只是转过脸去看廊下细细水滴的时间,这美好光阴却已飞逝远去。13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这个冰冷的事实让王会悟痛不欲生,而家境一下限入窘境,于是,她含泪接替了父亲的工作,义不容辞地分担母亲的重担。 

       由于自觉资历尚浅,16岁那年,她到嘉兴女子师范预科苦读一年,后再回乡教学,她把学校里接受的新思想新知识都传授给了学生,开设了国文、算术等课程,又极力宣传妇女解放的新观念,如反对童养媳、鼓励女孩剪辫放足等,这些都赢得了进步人士的拥护,学生增至上百人时,王会悟将私塾办成了桐乡第一所女子小学。然而,她的思想言行也遭到了一些守旧乡绅的反对,但这些却更增强了她对妇女解放的追求。于是1916年,她又考入湖州教会学校——湘郡女校,再次深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的某个清晨,水雾似白纱轻笼,小巷深处走来一位拎着箱子的青年女子,她要离开这里,只身前往新思想荟萃、先进人物聚集的上海。 

       她又想起了陈独秀先生给她的那封回信。 

       在湘郡女校求学时,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思想、新文化,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成了她最喜欢的杂志,其对恢复妇女“独立自主之人格”的主张常常让她心潮澎湃。她抑制不住激动,拿出笔来,给陈独秀、恽代英等她所敬佩的社会精英写信,赞成采用白话文,拥护他们的革命主张。未曾想,陈独秀先生在百忙中给她回了信,夸奖她“胆子大”,勉励她“多读点书”,并欣喜地表示“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都影响到教会学堂了”。 

       1919年,这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她到了上海后,在中华女界联合会做文秘工作。这是她真正从事妇女解放工作的开始,而不久后,她又在这里邂逅了她的人生伴侣。 

       “五四”期间,青年运动风起云涌,各地青年广泛交流。当时,李达作为留日学生总会的代表回国交流思想,与“女联”经常来往,也与王会悟在工作中相识。 

       一个才华横溢、高瞻远瞩,一个峨眉宛转、胸有文墨,在接触中,李达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渊博的知识,让王会悟敬佩不已。王会悟新女性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也让李达逐渐倾心。 

       1920年下半年,两人喜结连理,并在陈独秀寓所举办了婚礼。他们没有大操大办,只办了一桌酒席,请了沈雁冰、沈泽民兄弟和几位朋友。 

       婚后,李达经常写文章针砭时弊,为抢时间,字迹往往比较潦草,王会悟就总帮他抄清。而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也会带上简单的食物,来到黄浦江边,遥望滔滔江水和江面上来往的船只,李达就会向王会悟讲述推翻封建制度,争取妇女解放,以及组织共产党的道理。 

       有一天,李达对王会悟说:“现代中国首要的事情,是要组织共产党,这样才能真正搞起革命来。”这句话,让王会悟记住了大半辈子。李达还说,无产阶级的革命必须要有一个政党,一个坚强的组织,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就要开始了。 

       新女性上海结缘 

       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董必武,后来曾题诗“群英结党救中华,脱颖人来换彩霞,星火燎原谁料得?卅年成就浩无涯。”这首诗,正是对中共“一大”的生动描画。 

       1921年,李达承担了“一大”的大量具体筹备工作,他把安排各地代表来沪食宿、选择开会地点、安全警戒的工作交给了自己的妻子。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代表们的住宿地和会址的安全,是摆在王会悟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几经考虑和实地查看,最后她将住宿地定在了位于法租界的博文女校,并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租借了三间教室。 

       会址的确定则更让王会悟动了不少脑筋,权衡再三,她才选定在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一大”代表李汉俊所寄居的胞兄李书城的家里。她的理由是,李书城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刚买下法租界望志路上的一幢老式石库门房子,环境僻静,行动方便,又恰逢李书城携家眷去外地,房子空着,加之有李书城的“大官”身份作掩护,这里用来开会是再好不过的了。 

       7月23日夜晚,望志路上的一幢老式石库门小楼前,随着黄铜门环轻声叩响,那扇黑漆大门悄然打开,一位“女仆”模样的清秀女子探身而出。这位“女仆”就是为这次庄严聚会整日忙碌的王会悟,她颔首迎接一位位陆续而至的客人。 

       会议进行得有条不紊,然而至7月30日晚举行第六次会议时,一个穿灰色长衫的陌生男子从虚掩的后门闯入,滴溜溜转的眼睛朝屋里环视了一周后,谎称找错地方退出门外。高度警敏的王会悟立即报告了这一可疑情况。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他一听就从座位上一跃而起,并用手击桌:“赶快中断会议,撤离!” 

       事实证明,王会悟的这次报警十分及时。那个神秘男子正是受雇于法国巡捕房的侦探,仅过十多分钟,法国巡捕房就开来警车,全副武装的巡捕和士兵包围了房子。代表们则因为及时疏散,未受到任何损失。 

       上海望志路会场遭到破坏后,代表和会址均受到监视,会议已不能在上海继续进行,怎么继续下去呢?王会悟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嘉兴。她向代表们提议:“到我的家乡嘉兴去开会怎么样?嘉兴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船可以租。那里环境清幽,游人少,而且距上海又近,当天可来回。在那里以游湖作掩护,既安全又方便。”李达曾在王会悟陪同下游过南湖,对那里的印象也不错,他表示:“我也去过,那里确实很安静。”董必武、何叔衡等代表都赞成王会悟的意见,“一大”转移会址就这样定了下来。 

       群英结党救中华 

       革命声传画舫中
 

       王会悟随即受命了解上海到嘉兴的火车班次,又先行赶往嘉兴安排一切。她先到南湖边张家弄鸳湖旅馆包租两间客房,作为落脚地方,又托旅馆账房代雇了一艘中型画舫式游船,船费4元5角,中午饭一桌酒菜3元,连小费共花8元。安排完这些,王会悟便到车站迎接代表们的到来。 

       1921年8月2日,一行人在王会悟带领下,先乘摆渡船到湖心岛,登上南湖名胜烟雨楼,似在观赏风光实则观察周围环境,然后才登上了事先租定的画舫式游船。 

       为安全保密起见,王会悟特地让船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她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围坐在八仙桌前安心开会,自己则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为掩人耳目,她还特意准备了麻将牌,放在代表们开会的桌上。 

       下午5点左右,湖上出现了一条汽艇,机警的王会悟忙发暗号,船内立即响起一片麻将声。王会悟则乘拖梢船上湖心岛打听,得知是一富户人家的私人游艇游湖兜风,大家虚惊一场之后,会议又照常进行。 

       按照事先确定的“以一日之长开完大会”要求,会议从中午11点左右开始到傍晚结束,在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一大”所有议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诞生。 

       作为中共“一大”的选址和改址人,王会悟后来在《“一大”在南湖开会的情况》一文中仅以清水一掬的笔调谈到了自己:“‘一大’会议在上海开了两天,因为有情况被迫休会,两天以后才决定到嘉兴南湖船上去开。……开会时非代表只有我一个人,坐在前舱放哨。” 

       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一大”后的王会悟,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中国革命,争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1921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华女界联合会”名义创办了《妇女声》半月刊,这是共产党最早的妇女刊物,王会悟就是这家刊物的主要负责人。 

       为了启迪妇女自我解放意识,王会悟倾力办好这本小刊,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她除了负责组稿外,还经常亲自撰写稿件,连续发表了《本年世界妇女运动概况》、《中国妇女运动新动向》、《湖南女工之觉悟》等文章。当时,党中央的一些负责同志,对办好这一刊物十分关心,陈独秀、李达等都为该刊写过稿,李达更是经常过问《妇女声》的编辑发行情况,一有空就帮助审稿子,校清样。 

       1922年初,王会悟又协助李达创办了上海平民女校。该校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多由李达筹划,编班、聘请教员等大量教务及行政管理工作则主要由王会悟协助办理。全校招收二三十名学生,按不同的文化程度编成高级、初级两个班。 

       1922年冬,李达到湖南自修大学主持教务,王会悟随之同行。平民女校虽然仅存一年,但却为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妇女干部。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胡馨婷 老照片翻拍 沈志成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最新
 
图片
 
    废旧电池的尴尬
    废旧电池的尴尬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