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人物

张琴秋:跃马持枪的红军唯一女将领

  

  春风拂面,运河绕过桐乡石门湾波澜不惊地流淌,偶尔能见到船只过往。早已不闻吴越争霸的金戈铁马,小街显得十分清静。


  近一个世纪以前,丰子恺曾经这样描述石门湾:“无数朱漆栏杆玻璃窗的客船,麋集在这湾里,等候你去雇。”“你如果想通过最热闹的寺弄,必须与人摩肩接踵,又难免被人踏脱鞋子。”想来,比丰子恺晚出生6年的张琴秋,幼年时看到的石门湾大抵如此。

  沿着因运河而得名的小路向南不过数十步,便是健康路。交叉处靠右侧有一片空地,给我们带路的石门镇文化站老站长钟春甫指着这方空地说,这里便是张琴秋家宅原址。当年这里是个四合院,住着好几户人家,院门向着东面,开门便是运河。与丰子恺的缘缘堂不过一两百米之遥。

  1904年11月3日,张琴秋出生在小院里,乳名凤生,父亲按照“留得梧桐在,自有凤凰来”,为她取名张梧,又因梧桐为造琴之才,梧桐秋雨声溢美,取别号琴秋。

  想来在凤生的童年时代,每天都经过临河的小弄,走街过桥,穿行于小镇东西。

  1952年春天,张琴秋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十分兴奋,她开心地吃着嘉兴粽子,“我28年没有吃这样好吃的粽子了。”漂泊近30年游子的心,在那一刻找到了归宿。

  此次回家,她在石门停留不到24小时。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家。

  追随着她跳跃的脚步,1990年,受命于中国纺织工业部,谢燕多次来到石门寻访琴秋的足迹,在那条沿河小道上走了又走,3个寒暑,他写出《张琴秋的一生》。如今我们循着谢燕这位八旬老人的笔迹和记忆,在这条小道上继续追寻她的足印。


  缘起泽民

  “泽民同志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通过他,使我找到了党,救出了我这条温柔的、又好似迷途的羔羊。否则,像我这样的人,至多不过当一名贤妻良母罢了。”——1940年张琴秋的自传

  1924年对琴秋来说,非同一般。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结婚和入党都在这年11月里发生。

  8岁那年,石门镇上办了所新型小学——振华女校,创办人便是丰子恺的大姐丰沄。琴秋进振华女校学习了整整8年。孔德沚与(茅盾)沈雁冰结婚之后,也进振华女校补习,琴秋与她最为接近。1923年初,琴秋在上海爱国女校学习,常去看寓居上海的孔德沚,认识了沈雁冰,也因此认识了沈雁冰的弟弟沈泽民。

  那时,琴秋对社会种种现象不得其解,便向年龄相仿却早在1921年4月就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泽民请教。泽民回信启发她,寄《新青年》、《妇女之声》等进步书刊引导她。渐渐地,琴秋产生了献身革命事业的朦胧意愿,并接受他的建议报考上海大学。此间,琴秋忙于学生运动,她还是最早从事女工运动的人之一。

  1924年11月,张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在这个月,琴秋与泽民在上海结婚,婚礼很简单,只照了一张便装结婚照,新房与茅盾寓所相邻。

  一战成名

  “我知道当时苏区战斗频繁,环境是很艰苦的。但他们两个都情绪高昂,对前景十分乐观,尤其对于能到‘自己的’地区去工作,流露了由衷的欣喜。”——茅盾《我走过的道路》

  1931年4月下旬,茅盾上海寓所来了两位客人,是泽民和琴秋。他们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此次是特地来和母亲及兄嫂辞行。这距离他们从莫斯科回国不过半年,4岁的女儿玛娅还留在国际儿童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国。

  大别山,那是“自己的”地方,从这里,琴秋开始她连续6年的戎马生涯。大别山、大巴山、长征、河西走廊,“小桥流水”滋养的她,在“古道西风”的环境中如鱼得水。

  1932年10月,已是深秋,树叶纷纷飘落,就像琴秋的心情。她刚得知中央分局的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要离开根据地了,作为省委书记,泽民坚持留守根据地。琴秋作为73师的政治部主任,要随主力离开。

  临行前,她特意请假来和泽民告别。

  因为革命需要,这不是两人第一次分开,但琴秋放心不下,这段时间,泽民劳累过度、营养不良,肺病复发,经常咳血。时间却容不得他们细细话别,琴秋抓着泽民的手,眼睛通红,此时她只是一个不舍爱人的女人,泽民安慰她,“坚强些,我们还会见面的”。

  不曾想,这竟是永别。

  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这位年轻的革命者在老君山与世长辞,就地掩埋。在泽民弥留之际,琴秋不在他身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时,琴秋一度想回到那里工作。想来,她的情绪是复杂的吧,毕竟,当年她和泽民在那里穿上戎装,泽民的骸骨还留在那深深的大别山中;毕竟,她和大别山的父老乡亲曾经并肩作战。

  不过,1933年时的琴秋没想那么多,她正在大巴山为创建川陕苏区而努力。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山连山,水连水,翻不完的山头,越不尽的急流……73师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沿途开展政治宣传工作认真积极,相当活跃。”

  川北女人们吃苦耐劳,是一支“相当活跃、得力的革命力量”。琴秋根据在上海做女工工作的经验,很快投入到发动妇女、建立妇女组织的工作中去。当时,张琴秋和吴朝祥等负责川陕苏区妇女委员会,会员一度发展到30万人,川陕省委曾3次召开全省妇女代表大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当地许多老人,还记得宣传队里有一位“来自江南、当官的女红军”。

  更广为流传的是她的文武双全。她曾经指挥过的妇女独立团以及分布在红四方面军各岗位上的女军人,多达四千名。她是她们的一面旗帜。

  70多年前,川北一带流传着“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女将军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说的便是妇女独立营的事。1933年5月,红四方面军总部撤离通江县城,妇女独立营护送三百伤员,遭遇敌军一个团。张琴秋指挥得当,最后俘虏敌军团长及几个营长,武器装备全部缴获。此战之名不仅传遍川陕,张琴秋智勇兼备在国统区也流传甚广,在这一年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全体会议上,此战被作为中国妇女参加革命斗争的事例广为传播,张琴秋闻名于各国共产党人中。

  在川北,张琴秋有着不寻常的魅力。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以后,川北依然活跃着一支红军游击队。第二次国共合作之时,由于游击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太久,面对中共中央派来的联系人,并不相信。他们说,除非来人拿出凭证:于江震的亲笔介绍信或者陈昌浩、张琴秋的照片。

  如今,在川北,还有一些地方用她的名字命名。在全国许多地方甚至流传着“女师长张琴秋”的传奇。其实,张琴秋并不曾当过师长,想来是她的英武神勇,让人们认为她不输于一位师长吧。至今,我国军界公认她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唯一的女将领。

  虎口脱险

  “我此次能来南京,确实是死中逃生,我于今年4月中旬在甘北被马步芳的军队所俘……最近有周先生把我保出来,才得着了自由。”——张琴秋写给茅盾夫妇的信

  一封信的到来,打破了茅盾上海寓所的平静。“八一三”事变后,茅盾夫妇打算逃难之时,收到琴秋的信,信写于1937年8月27日晚,琴秋脱险后前往延安前夕。

  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她的消息了。而这几年,对琴秋来说,既苦难又曲折。

  1937年1月,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滴水成冰,荒无人烟,琴秋临产。这是她和陈昌浩的孩子,他们是1936年7月结婚的。

  与红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为“打通国际路线”、“争取国际援助”、“配合红一方面军夺取宁夏”,奉命强渡黄河,进入甘肃河西走廊,改称西路军。琴秋作为西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担负着繁重的干部调配工作。此时,她已有7个月的身孕。

  一天拂晓,敌人围困了临泽,3天后,在医院待产的琴秋跟随守城部队突围,许是受到外界刺激,孩子出生了,但还没有睁开双眼便夭折了,被就地掩埋,琴秋连婴儿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这次分娩给琴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不能生育。

  西路军惨败之后,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化整为零,就地疏散。琴秋已经在祁连山上转悠很多天了,此时,队伍已经冲散,只剩下她孤单一人。这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何时是个头,这样下去,迟早被俘受辱,不如干脆结束生命,她对准脑袋扣动扳机,却早已弹尽。她沮丧地将枪拆散扔掉,决心与敌人周旋到底。

  还是被俘了。当时,敌人得知西路军中,官最大的男的是徐向前、女的是张琴秋,到处都在找她。琴秋化名荀秀英,自称伙夫,成功隐匿,虽然时刻面临暴露的危险,在战友们的掩护下,她一直没被敌人发现真实身份。1937年8月14日,琴秋等人被押解到南京之时恰逢“八一三”事变,不久,便被在南京谈判的周恩来救出。

  回到延安后,琴秋在那里度过了10年时光,主要从事教育和妇女工作。1943年春,琴秋第三次做了新娘,嫁给老战友苏井观。从此,这“两个老家伙,一对新夫妻”相濡以沫,走过20余年。
  
  转身而逝

  “张琴秋同志是我党的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她从事过地下活动、武装斗争、妇女运动、工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琴秋悼词

  1979年6月23日,张琴秋追悼会上这段评价,可告她在天之灵。此时,距离张琴秋平反昭雪两月有余,距离她含冤而逝已有11个年头。

  1949年10月起,张琴秋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她抓生产的同时,致力于改善纺织女工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探讨解放中国妇女劳动力的许多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

  虽然她安然度过“大跃进”的惊涛骇浪,却没能逃脱“文革”的浩劫。

  “文革”之初,张琴秋就受到冲击,且愈演愈烈,“以王明为首的宗派集团骨干分子”、“被俘以后,向敌人卑躬屈膝、变节投敌,是个可耻的叛徒”、“在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工作笔记上(无意间)写下‘夜郎自大、好大喜功’”、“苏修特务”,一项项罪名劈头盖脸地压在琴秋头上。

  1968年4月22日,那是琴秋的亲人们不愿意回想的一天,那天早晨,看管她的人在住所楼下发现了她,身体已经冰冷。

  时隔多年,外孙女刘竞鸣(张琴秋和沈泽民之女玛娅的女儿)依然不愿过多回忆。“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外婆是一个谦和慈祥的长辈,直到‘文革’以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直到看到《张琴秋的一生》,我才真正将我认识的外婆和那个了不起的张琴秋合二为一。”

  刘竞鸣的妹妹刘竞英是第三代中唯一回过外婆家乡的人。外婆去世时她还小,记忆模糊。1996年,茅盾百年诞辰,她受邀回乡,和父亲两人特意回到石门。她沿着外婆经过无数次的运河,在小镇上放慢脚步,心情颇为复杂。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外婆外公变得真实可触。在那里,她产生了让孩子也来看看走走的念头,她要去看看外公沈泽民墓地的念头更加强烈。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编辑: 宋琼燕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最新
 
图片
 
    废旧电池的尴尬
    废旧电池的尴尬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