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桐乡新闻 >桐乡·经济

“巨石”迎“风暴”前行

  实践证明:越是形势严峻、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处于调整和转折时期,越有可能实现赶超和跨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传导,从下游产品向上游资源性产品传导,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


  作为一家总资产超过110亿元的世界玻纤的领军企业,巨石集团有今天的成绩绝非一蹴而就。从它的发展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可贵,人才的紧要,以及多年来坚持在技术、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不懈追求。“巨石”值得其他企业借鉴的地方有很多。


  当前的经济形势,如果企业善于发现机遇、敏锐捕捉机遇、用足用好机遇,是为市场复苏抢占先机,为环境变暖早作准备,为做大做强夯实基础的最好时机。非常时期加快发展,不是盲目行动,而是高明之举,必定会获得超越寻常时期的回报。企业只有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实施大投入,引进好装备,为自身发展积蓄强劲动力,才能在危机到来时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手记


  如果不是这场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海啸,在2008年稳坐全球玻纤规模头把交椅的巨石集团会以更大手笔,巩固其在全球玻纤行业的领军地位。然而危机终究不期而至,并且愈演愈烈,在与其正面较量中,“巨石人”一以贯之地亮出“市场、创新、人才”王牌,巧妙化危为机,成为企业界成功应对金融风暴的一大典范。

  1玻纤行业遭受重创

  玻璃纤维属于新材料行业,具有对传统材料非常强烈的替代性。2008年,对玻纤企业而言,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年份。上半年,全国玻璃纤维纱产量达10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4.5%,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6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6%,总体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这种状况到了8月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以出口为主的玻璃纤维行业遭到了重创。库存大幅增加、 资金占用加大、经济效益下滑已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


  我国玻璃纤维纱最大出口对象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市场。此前的2000年至2007年,是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增长最快的8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3.6%。2007年玻纤市场还是一派火爆局面,各家大小玻纤厂商纷纷加速产能的扩张,甚至一些落后工艺的产量也重新恢复,致使2008年国内玻纤总产能达到230万吨。


  受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8月开始,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增速急剧下降,玻纤产品大量回流国内,并导致国内市场供过于求。10月,金融危机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更加剧了这一局面。面对危机,国内部分企业采取了提前冷修、新线延期点火、减产或停产等措施来缓解市场压力,玻璃纤维纱产量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对于客户群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非洲、中东等70多个国家的巨石集团而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不可幸免。“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巨石集团总裁助理陈纪明如是说。巨石集团是美国市场的四大供货商之一,其玻纤产品从1994年开始批量出口美国,且出口量稳步增长,占出口总量的30%。由于大市场萎缩,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锐减,巨石集团产品销量出现直线下降趋势。

  2全球营销网络显现神威

  在金融危机第一波浪潮正面袭击全球经济的2008年11月至12月,巨石集团总裁、董事长张毓强先后2次赴国外考察。日本、巴西等国家以及中东、欧洲等地,张毓强逐个走访客户,了解当地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寻求巨石集团与客商在新一年的合作机会。


  此次大范围的全球之行,可谓意义重大。张毓强不仅给“巨石”拿回了可观的订单,更给“巨石人”带来了应对危机的信心。“中东和南美市场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2009年我们准备将中东和巴西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挖掘,还要加快对非洲、印度等市场的渗透,增加北美市场的销量。”张毓强向员工们透露了企业新的发展动向。


  作为一家玻璃纤维的专业制造商,巨石集团只用了短短的10多年就超越了国外大公司六七十年才达到的规模。探究其中奥秘,国际化战略在其中的推手作用不可小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巨石集团决策者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国内玻璃纤维企业中率先实行出口战略。10多年来,“巨石”产品出口始终保持在50%以上,并且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除本土企业外最大的供应商。1995年9月18日,巨石集团在桐乡市举办了一次“国际信息发布会”,邀请了国内外47名客户前来看货买货。这次订货会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界玻纤业的“巨石国际玻纤年会”的雏型。2008年10月19日至22日,在中国巨石第十四届国际玻纤年会上,巨石集团获得2009年玻纤订单总量达93万吨,远超此前市场的预期、同比上届增长43.1%,其中国外市场订单59万吨,同比增幅高达68.6%。


  1995年至今,巨石国际玻纤年会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4届,不仅在学术思想、科技成果方面沟通了信息,而且促进了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成果的培育,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世界玻纤的气象中心”。从起初单纯的叫客户来看看,要订多少货,发展至今,国际玻纤年会已经成为集战略合作、技术交流、文化沟通的一次盛会。客户的观念也从一开始的“为什么要买巨石产品?”演变到了“为什么不买巨石产品?”


  几年来,巨石集团对其全球营销网络多次进行重大调整,从独家代理、直接销售,发展为巨石海外公司、独家代理、直接销售三种销售形式互补的新型全球营销网络体系。2005年至2007年,巨石集团先后在加拿大、南非、韩国、印度、意大利等海外市场以及香港设立控股公司。去年巨石集团加快了海外公司设立进程,在1月份取得了新设境外企业巨石意大利公司和巨石印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商务部批准证书,并于3月份取得了印度当地的营业执照。2009年这一趋势将延续,巨石西班牙、巨石巴西等控股公司的设立已在进行中。 


  全球营销网络的建设,使巨石集团完成了从产品销售向价值营销的转变,通过服务价值、产品价值、技术价值的提升,使得国内外用户都可以获得更快捷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更高的技术价值,促进客户与“巨石”的共同发展。


  如果说,成立海外公司只是巨石集团全球营销战略调整的第一步,那么构筑一个完善有效的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营销体系才是“巨石人”用意所在。企业在运行完善、有效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初步建成了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营销网络,以及国内以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等区域为重点的全国销售网络,国内客户超过1000家。


  面对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市场需求量下降、玻纤产品出口量减少的严峻现状,巨石集团国外销售公司通过分析市场格局、加强市场开发、采用多种货币结算机制来应对美元的贬值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集团全年出口产品同比增长40%。


  玻璃纤维作为新型功能材料,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交通、建筑、电子电气、消费品、风能、管罐、航空航天等领域。在过去的5年中,巨石集团已经与全球最大的风能发电厂商建立了合作和伙伴关系,作为未来行业发展中的亮点,“巨石”已经牢牢锁定风电市场,并将其作为未来几年重点进攻的方向,除此外,集团还将市场目光瞄向了铁路基建、输水管道等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用于高速铁路枕木、列车车厢隔板等玻纤产品。

  3创新之路无往而不胜

  在巨石集团,创新理念渗入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何为创新?“巨石人”将它解读为:“不走寻常路”。巨石集团实施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拿来创新为补充、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战略是巨石集团技术创新战略的核心部分,其实施的重要标志就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取得,企业先后研发了世界最大的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中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和环保池窑拉丝生产线,以及大量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


  拿来创新战略是在企业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消化吸收,进一步进行改进和再创新。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巨石集团承担了浙江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项目:高效节能专项——纯氧燃烧技术在大型玻璃纤维池窑上的应用,使窑炉能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作创新战略是在不同的合作主体间优化组合创新资源,缩短技术创新时间,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分摊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和分担创新风险。巨石集团在玻璃纤维的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遇到了很多技术难题。为了借智登高,集团技术中心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捷克玻璃服务公司等国内外的设计院、研究所、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合作使巨石集团在窑炉技术、物流输送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让“巨石人”引以为豪。仅2008年,巨石集团开展科技项目近30项,其中包括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实施省级科技项目6项,市级以及集团本身开展的科技项目20余项。集团投入科研经费再次突破亿元大关。由企业研发三部承担的INFUSION工艺风力发电叶片用直接纱的开发项目,研发成功328产品,完全满足了风能大叶片生产的要求,其渗透速度、拉伸强度比OCV同类产品高10%以上,而且在浸润剂成本上有优势,生产适应性能良好,有望成为集团新的拳头产品。


  “巨石人”的创新意识在专利发明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单去年,集团完成专利申请44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34项,创下集团发展史上新的记录。“玻璃纤维池窑结构”等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正式授权。按立项项目统计,2008年巨石集团共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6项,创造经济效益671万元,完成新技术改进及推广项目14项,创造经济效益1997万元。


  成本管理,在任何企业都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增收节支降耗作为巨石集团降低成本的一种强而有效手段,在企业规模日益壮大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下意义重大。巨石集团一手抓科研,一手抓节能减排。“始终坚持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不以员工安全、健康为代价,不以超越法规为代价,不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四不原则’。”张毓强对此态度坚决,“只要你想得出,‘巨石’就拿得出。”集团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门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考核机制,从而实现了“吨纱污染物、用能、用水负增长,污水零排放”的“三负一零”目标。


  巨石集团从1998年开始实施“增收节支降耗工作法”,至今已经整整11年。1998年,企业实施增收节支降耗工作的第一年就节约了2326万元,而当年的净利润只有989万元。


  集团管理层因势利导,提出了“向科技创新要效益”的思路,拓宽了集团员工的眼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增收节支降耗热潮。2006年与2007年,巨石集团在增收节支降耗上完成金额均超过了5000万元,其中2007年达到了7917万元。


  动力分厂污水净化站的投运是巨石集团2008年实施节能减排工作的一项重头戏。污水净化站的设计年再生水能力为175万吨,是一个集污水处理和资源再生的系统工程。净化站采用GE公司先进的MBR膜生物反应器与一级反渗透处理系统结合的工艺和装备,有效控制COD和电导率等多项指标,产水完全达到集团本部生产分厂纯净水系统进水要求。


  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2008年,集团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652吨标煤,同比下降16.09%;实现吨纱综合能耗0.439吨标煤,同比下降16.38%;全集团实际节约标煤6.33万吨,完成年初目标的3倍多。2008年,巨石集团立项考核“增节降”项目213个,实际完成“增节降”金额7181.5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62%。


  危机面前,巨石集团更跳出固有模式,大胆提出了2009年综合成本比2008年下降10%、降低成本费用绝对值4亿元的目标,“巨石人”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最终的“闯关”成功。

  4人尽其才发挥作用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啊。”电影《天下无贼》这句带有幽默色彩的台词如今已经深入人心。对于企业来说,拥有高价值量的人才等于拥有高价值。


  巨石集团深谙此道。企业提出“劳动力一个也不能浪费,但人才要大量储备”的观念,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全国各地优秀的玻纤人才、老专家汇集到“巨石”的麾下,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效力于“巨石”。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巨石集团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全面实施“四转移”,即一般学历人才引进向高学历人才引进转移,一般大学人才引进向重点大学人才引进转移,国内专业人才引进向海归人才引进转移,国外专家短期讲课、交流向长期聘用转移。


  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巨石集团为此不遗余力地提高员工素质。企业通过组建内部培训师队伍,为员工进行玻璃纤维专业知识的培训;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高校联合开办学习班;实施“上挂、下派、外练、互动”人才培养工程,创办巨石大学,聘请知名专家和老师开办培训和讲座等。企业还每年召开新加盟巨石的大学生和专业人才座谈会,对新进人才进行培训、车间实习和部门见习,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们创造了一个发展能力、提升素质的舞台。


  为了充分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有效解决学历高、能力差,眼高手低和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的问题,巨石集团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中层干部公开竞聘上岗活动。对于思路上无创新,计划上无目标,工作上无业绩,培养上无希望的“四无”人员,集团建立了考核淘汰机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满足了人力资源储备需求,为企业在形势好转后能够更快速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梁 英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我来说两句:
昵称: 输入答案:
  
最新
 
图片
 
    废旧电池的尴尬
    废旧电池的尴尬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专家考察雪茄烟种植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服务台胞 送证上门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发展“刻”进60年记忆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