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今日桐乡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桐乡
浙新办2006[33]号
 网站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党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 文明 | 彩票代购 
 桐乡概况 | 理论视点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资讯 | 民生信息 | 投稿
 【镇街网闻联播】: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社区巡礼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 >专题 >桐乡15周年 >15年辉煌成就

“新居民”的十年变迁

  外地人、农民工、民工,这些字眼长期以来似乎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代名词,本地居民对他们的印象好像仍停留在贫穷、落后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市的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无论在物质生活上还是思想观念上都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我们的城市建设离不开‘民工’,一座座高楼靠他们用汗水建成,他们住在夏天闷热、冬天寒冷的工棚里,干的工作最辛苦、吃得最差、穿得最破、拿得最少,他们贫穷,没有文化,没有技能……”这是一些本地居民对新居民的印象,但是记者采访发现,这10多年来,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吃、穿、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前


  一个星期吃一顿肉


  “本地人对我们外地人贫穷、落后的印象并不是没有道理。10年前,我们刚到桐乡的时候,那种苦、累和无奈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从四川宜宾来桐务工的罗习平,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人在桐乡这10年来的变化。


  罗习平说,刚来的时候,她和其他外出打工者一样,身上只带了1000多元钱。由于缺少文化和技术,一个多月过去了,她仍没有找到工作,口袋里的钱倒已所剩无几。为了节省开支,在刚来的几个月里,她和老公没有吃过一顿肉。后来,老公找了一些零活做,他们有了一些收入。为了补充营养,他们规定每个星期只吃一顿肉,而且都是些肥肉,因为瘦肉价格要贵上一倍。“那时候,我找不到工作,一家人只靠老公打零工来维持生活,我们租住的房屋是这里最便宜的农民房,30多元一瓶的煤气不舍得用,而是用煤炉烧饭做菜,穿的衣服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来桐乡两年内两人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罗习平说,当时老公惟一的一双皮鞋,鞋底都已断成两截了,仍穿了半年多,直到全部断裂后才花了40多元买了一双新的。


  5年前


  进厂务工月收入超千元


  罗习平和老公就这样艰苦地在桐乡生活了几年。2003年,她经老乡介绍,到我市一家服装厂上班。“前3个月是试用兼学徒阶段,每月工资只有350元,但是不到半年,我就熟练掌握了技术,每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罗习平说,一年后,她的工资就超过老公,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加起来有2000多元。


  收入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了,并把一直在四川老家的儿子也接到了桐乡。儿子来到身边后,罗习平夫妻俩终于打破了“一个星期只吃一顿肉”的约定,逐渐改善了伙食,一天三餐中基本上有一餐能够吃上肉。“那时,我们的收入比本地一般人家并不低多少,但是由于穿着破旧,走到大街上别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后来,我们也开始学着本地人打扮起来,每年每人都会添置三四件新衣服。”罗习平说,最让他们觉得自豪的是,2004年,他们就花1400元买了一部手机,成为较早一批用上手机的外来务工人员,“要知道,四五年前有不少本地人还未用上手机呢。”


  现在

  
  开小超市自己当老板


  2006年开始,罗习平一家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据他们介绍,2006年和2007年的这两年里,夫妻俩的月收入有了3000多元。令人意外的是,去年年底,夫妻俩毅然辞去了待遇较丰厚的工作,在新逾小区里开了一家超市,学起了经商。“要辞去工资这么高的工作,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为什么会这么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孩子已经读四年级了,自己开超市比较自由,能够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也想改变本地人对我们外地人‘只知道打工’的看法,其实,我们也有创业的想法,也会学着去经商。”那年,他们从过去每个月100元房租的农民房里,搬进了新建好的农民新村,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而且他们的儿子也享受到了“同城待遇”,进入了市区一家公办小学就学。


  现在,夫妻俩的小超市已经经营了近一年时间,虽然在收入方面没有比以前明显高多少,但顾客在购物时左一句“老板”右一句“老板娘”的称呼,让他们觉得非常开心,很多本地人也不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了。罗习平说:“我们这批外来务工人员,跟10多年前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很多人的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改善,而且通过政府组织的免费技术培训,干起了技术活,生活条件、自身素质与技术技能有了根本性改变。”


  抽样调查显示


  70%以上的新居民


  月工资超千元


  今年上半年,市新居民事务局对我市21家用人单位内的新居民居住情况、职业情况、月收入情况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表中的月收入情况来看,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只占22%,也就是说,至少7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超过了1000元,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也达到了15%。


  市新居民事务局监督协调科副科长田建明认为,之所以到现在仍有不少市民会将外来务工人员视为“农民工”,其实是跟外来务工人员干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在2005年之前,我市全市范围内有53家砖瓦企业,最多时曾达80多家,而这些企业当中大部分工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所以大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砖瓦工、窑工等上。不过,随着我市近几年来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淘汰了大部分落后的砖瓦企业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就开始转行,有些通过参加政府开展的免费技能培训后,找到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生活水平逐年提升,贫穷与落后已经不是他们的代名词了。


  从该局了解到,除了免费技能培训外,为了能让外来务工人员住得更舒服,我市共建造了14个新居民公寓;为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状况,还对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新居民子女实行了“同城待遇”;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近几年来连续7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外来务工人员也可以和本地人一样,参加当地的城乡合作医疗保险。“这10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政策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也在不断地改变,总体来讲,他们的生存技能提高了、工资收入增加了、自身素质提升了。”田建明说。


所属专题:
 打印  收藏本页  关闭本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陈晓涛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最新
 
图片
 
    情系灾区 温暖过冬
    情系灾区 温暖过冬
    水产品安全检查
    水产品安全检查
    百名港航人员听讲座
    百名港航人员听讲座
    我运动 我健康
    我运动 我健康
桐乡网警
浙ICP备06047663号 桐乡市新闻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2006-2008(第三版)
电话:(86)0573-88118696 
地址:浙江省桐乡市振东新区环园路578号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