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桐乡新闻>>桐乡·经济
 最近更新
  • “恒石”纤维以创新作基石
  • 我市七企业入选纺织服装企
  • 求美求新求精 “飞帆布艺
  • 老爷车创建制衣:与世界知
  • “高桥榨菜”集体商标通过
  • 桐乡企业加快境外投资步伐
  • 河中嬉戏
    河中嬉戏 让人担忧
    欢庆奥运
    欢庆奥运
    民乐声声颂祥和
    民乐声声颂祥和
    人力三轮车统一着装
    人力三轮车统一着装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双箭”:开弓没有回头箭

      2007年,年出口额达3000万美金,相当于1998年3000美金的1万倍。从20多年前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办小厂,到现在成为全国输送带行业的“单打冠军”,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藉着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市场大潮跌宕起伏的历练中成长——

     

      “双 箭” 大 事 记


      1989年,大胆调整产品结构,开始生产主导产品——普通橡胶输送带;


      1993年,在开发新产品上迈出成功一步,拓展了新兴市场;


      1997年,与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2001年,经过前后两次股份制改造后,实现了从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转身”;


      2005年,企业经济效益、产量、外贸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危难之际显本色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桐乡这块热土上,乡镇企业犹如一棵幼苗,在改革开放这个大环境中开始茁壮成长。特别是1985年长三角开放,桐乡被列入开放地区之后,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1986年,“双箭”在当时的晚村乡成立,原名为桐乡橡胶制品厂。30多名工人,一些简陋的生产设备,只能算是一个生产橡胶小杂件的小作坊,年销售收入不到30万元。由于产品小而杂,附加值低,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企业连年亏损。至1989年时,产品大量积压,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局面,企业濒临倒闭。


      眼看着这个“烂摊子”无人敢挑,乡里想到了公开竞聘的办法。正是这次公开竞聘,给了沈耿亮一个机会,也给了“双箭”一个机会。


      知难而进。在企业跑销售的沈耿亮不顾家人劝阻,报名参加竞聘。沈耿亮之所以敢挑这副担子,缘于他几年销售工作积累的经验。在跑销售的过程中,他发现市场上对橡胶输送带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企业现有的设备,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够投入输送带的生产,投资比较轻,值得一试。因此,沈耿亮一上任就果断地决定开发输送带产品。


      万事开头难。要知道,当时,橡胶输送带都是一些国营大企业生产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人才,要创出一番事业是难上加难。由于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银行方面也不肯贷款。怎么办?只好靠自己东拼西凑,沈耿亮借遍了亲朋好友,终于凑拢了1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


      为早日生产出橡胶输送带,企业不惜重金到上海聘请工程师,在对方的协助下对原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造,橡胶输送带项目正式上马。没想到,第一年,企业不但扭亏为盈,还产生了30万元的利润。


      那时生产的橡胶输送带可以说是最低档的产品,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桐乡正是砖瓦厂、水泥厂遍地开花的时候,这些企业对橡胶输送带的需求量非常大,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企业年产值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经受了这次生死存亡的考验后,沈耿亮深深地领悟到:“一个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要有适销对路、质量过硬的产品。”


      追寻企业成功的轨迹,不难发现,伴随该企业发展的正是这种不畏艰苦、勤俭治厂、锐意进取的精神。

      从“借梯攀缘”


      到“造梯登高”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步子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胆子也更大了。藉着这股春风,“双箭”开始眼睛向外,从做家门口的生意,开始向周边市场进军。


      要拓展市场,就必须以资金和人才作依托,而这两样正是企业的“短腿”。怎么办?沈耿亮想到了“借梯攀缘”这一招。

     
      从1993年开始,企业“傍”上了上海一家大型胶带企业,借助他们的资金和技术,由上海方面提供样品,企业负责生产。几年间,每年生产上海这家企业的产品占据了企业年产量的半壁江山。这种“为人作嫁衣”的加工方式虽然使企业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低端的产品、低廉的价格也使得企业始终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


      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打破依靠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运作方式,建立自己的市场,开发出自己的产品。


      1997年可说是“双箭”的一道分水岭。


      这一年,由于双方在是否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革新方面产生了分歧,上海的这家胶带企业撤出了“双箭”,同时撤出的是“双箭”60%以上的资本、整个技术团队和整个销售渠道,致使“双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那年上半年,“双箭”的生产规模、订单都陷入了历史最低谷,所有人都急红了眼,但沈耿亮不动声色。就在大家猜不透老总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时,那年夏天,沈耿亮打出了手中的一张王牌。原来,他已经委托了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开发了一种耐磨耐高温的新型橡胶材料。


      和现在企业开发的许多新产品相比,这是一种很普通的材料,只是把耐磨度提高了几个百分点。然而正是这几个百分点,挽救了崩溃边缘的“双箭”。来自钢铁公司源源不断的订单,使得“双箭”在橡胶输送带行业大放异彩。不到半年时间,“双箭”几乎持平了与上海公司决裂前的产值,也正是从此开始,“双箭”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


      沈耿亮回忆说:“1997年的成功彻底让我清醒,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而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引进人才。”在经过两年时间的蓄势待发后,2000年,“双箭”一次性招进了8名青岛科技大学的高才生,并且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姻”,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每年派出技术骨干或聘请科大的教授进行培训,还通过青岛科大与国内权威的青岛橡胶工业研究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04年,“双箭”又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双箭分所。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企业还聘请外国专家前来指导技术,帮助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双箭”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其中,法国专家为企业解决了输送带耐磨和钢丝粘接力两个技术难题,使产品达到国际标准,顺利出口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日本专家又给企业带来了世界上惟一的输送带抗老化生产技术,并帮助企业成功生产出了管状输送带,一举打破了国内对该产品依赖进口的格局。


      从“借梯攀缘”到“造梯登高”,“双箭”几乎以每年50%的增长速度,实现了企业高速发展。凭借技术创新,“双箭”在输送带这一行业拥有了话语权,成为输送带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起草者,从2002年开始,先后制定了6个国家标准,4个行业标准,奠定了自己在行业中的权威性。

      与国际品牌试比高

      市场竞争一靠实力,二靠品牌。在创牌的路上,“双箭”走得比较早。早在1991年,眼光长远的沈耿亮就为企业注册了“双箭”商标,而真正叫响这个品牌,企业却用了10多年时间。


      沈耿亮说:“没有牌子时,别人问起我们很尴尬。等到我们有了‘双箭’这个牌子时,人家又不认可。‘一些几十年的老厂的产品都有问题,你一个新入行者凭什么说产品没问题?’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只能用产品来说服用户,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但是我们用努力换来了好口碑。”


      在“双箭”,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澳大利亚客商深谙一句中国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为了弄清楚“双箭”生产的橡胶输送带质量是否过硬,他在两台机器上装上了两条不同品牌、相同规格的输送带。一条是享誉国际的美国“固特异”,另一条就是“双箭”。结果一试就是两年多,依然没有分出高下。


      的确,真金不怕火炼。正是凭着这种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双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时至今日,“双箭”行政部经理严宏斌依然记得“双箭”打入上海宝钢时的情景:上海宝钢在主要生产设备上使用的输送带都是进口的,意外的是“宝钢”所使用的输送带,却是日本一家贸易公司从“双箭”购买、贴牌后再转卖给“宝钢”的。知道真相后,“宝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购买了一部分“双箭”产品进行试用。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宝钢”的生产设备大部分用上了“双箭”生产的传输带,一年的销售量达两三千万元。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扩大“双箭”知名度,1998年企业成立外贸部后,花巨资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巴西、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国际商标,开始打造国际品牌。从小批量、补充式的出口,到如今出口额占到全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双箭”正向着跨国企业的目标迈进。

      创新体制


      焕发蓬勃生机

      1995年,桐乡兴起了一股申报“集团”热。沈耿亮眼前一亮,将自己注册了几年的“双箭”牌作为企业名称,企业更名为“桐乡市双箭集团有限公司”。


      当时,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乡镇企业从初期的半壁江山到三分天下有其二,逐渐成为桐乡经济的主要支撑。但乡镇企业的泡沫化也已经显现,体制管理的弊端已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下去。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以鼓励发展个私、民营经济为重点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革在桐乡大地展开。


      1998年,“双箭”开始了第一次体制改革。虽然这次的改制依然保留了乡里30%的股份,但对于企业来说,自主发展的环境已相对宽松了许多,企业拥有了自主权。2001年,“双箭”再次实施了股份制改造,由一家乡镇企业正式转制为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双箭”更名为“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体制创新后的“双箭”,彻底解放了思想,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近几年来,整个橡胶输送带市场行情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国营企业受体制、机制等的制约,难以有所突破。而“双箭”作为一家新生的民营企业,开始逆势而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也许正是应了那一句“开弓没有回头箭”,“双箭”在前进的路上也是永不止步。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快的发展速度,从2005年开始,公司在桐乡市内率先走上了上市融资的道路,加快资本运作,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在经过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之后,争取在今年下半年公发上市。到那时,“双箭”的天空会更加广阔。


      为了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企业正在建设占地200余亩的双箭科技园,开发新型橡胶系列产品,逐步实现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双箭科技园围绕公司“十一五”规划,总投资2亿元,预计可年创产值1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届时双箭公司将成为国际输送带行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张娟玉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