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桐乡新闻>>桐乡·综合
 最近更新
  • 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志愿者
  • 嘉兴卫生系统微型党课演讲
  • 我市新居民参加嘉兴市迎奥
  • 杨家门社区组织青少年旁听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集线
  • 他们在生活中展示军人的风
  • 夕阳映铁塔
    夕阳映铁塔
    千人签名
    千人签名
    白云浅淡悠闲
    白云浅淡悠闲
    桐乡晒红烟开始采摘
    桐乡晒红烟开始采摘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父子俩的“绿色”情结

      见到沈掌根时,是7月28日的下午,他正在大麻镇一家企业传达室工作。他面容清癯,虽然年逾六旬,走起路来腰杆依然挺直。看得出,青年时代的军旅生活迄今在他身上留有印痕。


      沈掌根的儿子沈忠益如今是大麻镇西南村党支部书记。沈忠益也曾是军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当上解放军,全家都光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沈掌根还记得当时村里四处张贴的标语。


      1970年,记不清楚是哪一天,但那情景是沈掌根永远也忘不了的。那天,他穿上了当时让很多人羡慕的绿军装。“临去部队的上一天晚上,我一夜没睡觉,想想都会笑的。”时隔39年,沈掌根记忆里的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天,村里人敲锣打鼓把我们送出了村口,走了3个多小时路才到了镇里。来接兵的是部队里的一个连长,他带我们坐火车,到福建的某步兵团。那是我第一次乘火车。”

     
      那年,沈掌根23岁。


      在部队里,沈掌根天天爬山、打靶,随时随地准备上战场。


      最终,沈掌根没有参加战斗,退伍了。


      “爸爸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小时候家里还有爸爸以前穿的军装,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也是有军人情结的。”儿子沈忠益说。看到父亲相框里身穿绿军装的样子,沈忠益别提多羡慕了。


      1993年,“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思想已经不像父辈那样深入人心。当时,20岁的沈忠益在村办的印染厂里当技术员,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可是,沈忠益在此时却被选为征兵对象,许多亲戚都反对:放弃这么高的收入,实在太可惜了!此时,只有父亲沈掌根没有投反对票,反而支持儿子的决定:部队好!应该到部队去锻炼!


      那一年,沈掌根手把手教会儿子如何打背包。然后,送身着绿军装的儿子到了村口。


      沈忠益到了部队,除了接受体能训练外,还学会了电工,成了湖州长兴八三机场后勤部的一名技术员。其间,他任过班长、团支书,他的努力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


      时代不同,兵种不同,退伍后,父子俩的想法也不同。父亲凭借着部队里锻炼出的强健体魄和过人胆识,做了一名保安。而儿子却用一颗正义善良、团结助人的心来帮助村民,成了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最终当上了村支书。退伍后的10年,沈忠益负责过许多工作:民兵连、共青团、治保、宣传……而每次送新兵前,他都会手把手教他们打背包,就像当年父亲教他一样。


      两代军人有着许多的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以前都是一个兵。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黄薇 通讯员 杜俊华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