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镇街频道>>乌镇
 最近更新
  • 全民运动 拥抱奥运
  • 端午将至 粽子热销
  • 放飞快乐
  • 巨型蚕匾直径五米
  • 抗震救灾英模参观乌镇
  • 迎"七一"党的知识竞赛
  • 迎七一
    迎七一 重温入党宣誓
    濮院市场惩防体系揭牌
    濮院市场惩防体系揭牌
    迎“七一”广场文艺演出
    迎“七一”广场文艺演
    市委组织部新闻发布会
    市委组织部新闻发布会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文化大发展:回归水面的乌镇

      窗外树影婆娑,雨声淅沥,乌镇的“晚晴小筑”里,80多岁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木心,端坐在自己心爱的牛皮沙发上。

      只听见流水潺潺,木心回到阔别60多年的家乡乌镇住下,已近2年。

      他说,回来,是因为这里还和小时候一样;他又说,回来,是因为这里和以前不一样。

      一样的,是乌镇的文化,乌镇的美;不一样的,是乌镇不再衰败,不再冰冷。

      1999年,乌镇这个江南水乡古镇,终于从沉睡中苏醒,开始用文化旅游之路,向世人展示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8年间,乌镇累计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139万人次,居浙江省单个景点境外游接待首位。乌镇还名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获得了“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是什么让千年乌镇重燃生机?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桐乡市乌镇镇长张建林说,是文化。“以文化为灵魂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让乌镇有了影响力,给乌镇带来了财富。”

      木心失落——这不是他的乌镇

     
      1927年,木心出生在乌镇富商家庭,是家中独子。15岁,木心离家求学,之后便越走越远,后来在美国定居24年。多少年来,家乡的小桥流水成了游子的梦境——远远的,却萦绕心头。

      但如果时间倒回到10年前,木心会对乌镇说“不”。

      “1995年我回来过一次,那时候旅游还没有开发,一片荒凉,我觉得这里要重现活力,很难。”今天回忆起当年一幕,木心语气淡然。当时家乡的衰败,让游子心里倍感失落。

      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是乌镇人,他经历了那一段令乌镇人困惑的日子。“我小时候,乌镇早市繁荣异常。时间只过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几个栅头兴旺景象的衰落远远超过了人的衰老速度。原先在全市屈指可数的国营丝厂、锅厂、酒厂、米厂纷纷倒闭,大批年轻或已开始不年轻的街坊都到县城去了。”

      衰败的乌镇自然也无法吸引旅客。2000年前,乌镇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一年的游客总数仅有“茅盾故居”的那三万名参观者。没有旅游,就意味着没有收入。

      经济上不去,城市的衰落是必然的。但这个钱该怎么赚?是个难题。经过桐乡市委市政府的反复调研,结论有了:乌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即使不搞旅游开发,政府也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1999年5月,我们正式开始开发旅游。”张建林说。

      未想,反对的声音扑面而来——“1999年,大家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人认为乌镇应该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主。把钱投到那些老房子里,看不见摸不着,搞旅游有没有出路?会不会打了水漂?还不如建设工业园区,至少可以马上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最后,一个结论否决了“工业开发”的声音——乌镇因为经济的相对滞后,历史文化保存比较完整,如果为了经济去破坏这些遗存,那就是罪人。

      “乌镇不走文化旅游之路,根本无路可走。乌镇的年轻人都去了外面,这里成了被遗弃的小镇。正是旅游,还能救她回来。”木心说,“乌镇要打扮起来”。

      “茅盾”归来——小镇重现“香市”盛况

     
      既然要打扮,那就先在面子上下功夫。承载着古镇文化和历史的正是一大批明清建筑。“我们腾笼换鸟,把商业、政治和人口适当迁出来,把古镇留出来做保护”,张建林说,“建筑是基础。没有完整大片的民居保存,古镇的特色就没有了。”乌镇人把20多万平方米老房子里的居民都迁出,修旧如旧,让老房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但是,建筑还只是个壳,光有个壳没用。”张建林说,古镇保护的灵魂是文化,没有文化和历史,就没有文脉,“但文化这块最难做。建筑,看得见摸得着,但文化看不见也摸不着,更没有一个标准。”

      乌镇人在文化路上边走边摸索,他们首先打出的是“名人”牌。

      “乌镇是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最有名的就是东栅的茅盾故居,但是不够。”有什么可以让茅盾活在今天?于是,乌镇人找到了中国作协,几经游说,终于让中国最权威的长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在乌镇落地生根。从2000年起,茅盾文学奖已经在乌镇颁了三届。

      乌镇还恢复了茅盾在《香市》中描写的“香市”盛况。“香市”,是乌镇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但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慢慢淡化。“我们没有搞一般的水乡旅游节,而是将‘香市’重新加以挖掘,把当地农民请来,重现过去香市的情景。活动一推出,好评如潮。”

      在香市上尝了甜头,乌镇旅游公司一发而不可收,将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重新请出来,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戏加以发扬,将拳船表演、高杆船表演重新恢复;对蓝印花布、酒作坊、蚕丝作坊等濒临失传的手工作坊有机组合……

      乌镇的文化旅游之路,唤回了乌镇的生气,也唤回了游子。陈向宏回忆道,2005年,木心在他的学生陈丹青陪同下再次从纽约回到乌镇,看到人流如织的东栅老街和一排排整治修复的老宅,他第一次肯定了回来定居的愿望。

      其实,是家乡重生的“文化”让木心拾回了故乡的亲切,当时,他就对陈向宏说,乌镇今后的发展优势在于“文化源远流长”。“我回来看看门牌上乌镇东大街的门牌号,和我小时候看到的一样”。木心笑了。他找到了记忆中老家的门牌,也找到了心灵的老家。

      2006年10月,木心正式从纽约回到乌镇定居。乌镇旅游公司在他老家原址上修建了“晚晴小筑”,作为木心的居所。“我会以乌镇为据点,展开我的创作”,木心说,他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和文学手稿都留在乌镇,“世界各国的游客都可以看到”。

      乌镇诱人——将成“江南威尼斯”


      公元872年建镇的乌镇,终于在20世纪再次找到了他的青春。

      乌镇通过保护开发共修复古建筑20多万平方米,一跃成为目前国内保护面积最大、休闲旅游设施最全、古镇旅游竞争力最强的新型“古镇旅游度假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主任明嘉杨女士说:“乌镇形成了独有的‘乌镇模式’”。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心主任,国内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评价说:“乌镇西栅为全国的古镇保护做出了榜样”。

      “文化在今天的乌镇显现了巨大的爆发力,那就是影响力。”张建林说,“更实际地说,影响力就是财富”。

      2001年,乌镇刚刚开放就成功接待了两批参加APEC会议的嘉宾。“这样高规格的会议所带来的国际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2003年,乌镇冠名赞助了第十二届电影金鸡奖。“回报丰厚,这回报不是钱,著名电影、导演、编剧都来了,都认得、懂得了乌镇,认识了水乡文化。他们不需要给我们做具体的广告,他们感受到了原汁原味,回去就会宣传”。

      2003年,全国热播的电视剧《似水年华》,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乌镇”。“电视剧播完后,如潮涌般的游客来到乌镇,他们带着记忆,寻找电视剧里的每一个场景。”

      “接下来,我们要开发乌镇三期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开发南栅和北栅景区,到2015年,乌镇整体要连成9平方公里的景区。”在开发的同时,乌镇人最重视的还是挖掘历史文化。“要深化和适当延伸,让别人来了乌镇,就尽览江南文化。”张建林说,乌镇人未来的目标,是要把乌镇打造成“江南的威尼斯”。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王金帅 林梢青 编辑: 沈正禹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