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桐乡新闻>>桐乡·经济
 最近更新
  • 我市重点科技项目审查实现
  • 我市出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
  • 石门镇“区域”魅力吸引杭
  • 今年桐乡融杭经济又迈出一
  • 屠甸镇工业创新发展“比学
  • 政府扶一程 大麻镇企业步
  • 朱海平检查城市防汛工作
    朱海平检查城市防汛工
    新居民团员赴京
    新居民团员赴京
    走进考场
    走进考场
    全民运动
    全民运动 拥抱奥运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巨石集团:三十载“点石成金”

     
      1969年,在丰子恺的家乡石门湾这个小镇上,一家作坊式集体小厂成立了。1978年,中国掀开了改革开放崭新一页。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当初那家集体小厂已是亚洲第一并将在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玻璃纤维制造企业——巨石集团。


      历史事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把这两件看似没有直接联系的事件放在一起,我们可以从“巨石”快速的发展中触摸到改革开放的脉搏。如果不能夸口说巨石集团见证了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那么至少我们可以肯定,“巨石”的发展恰恰证明了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带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是——机遇。


      就像改革开放终将载入中国史册,“巨石人”也坚信他们的企业必将载入中国玻璃纤维工业乃至世界玻璃纤维工业的史册。从国有玻璃纤维生产企业一步一趋的跟班,到国际玻璃纤维市场的弄潮儿;从现代玻璃纤维工业生产技术的学习者,到现在的技术领跑者,“巨石”用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诠释了企业的发展,展现了这30年中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


      “巨石”崛起对桐乡的意义犹为深刻。正是有了“巨石”这样由小变大、由弱及强的企业,一步步由乡土走向世界,桐乡人的步伐才得以深深地铭刻在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史册上。


      追寻“巨石”的不平凡创业史,见证桐乡经济的30载不平常路,我们更加欣喜地看着“巨石”直奔着玻纤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目标前进。

     

      是玻纤选择了“巨石”还是“巨石”选择了玻纤

     

      在如今的企业界,“巨石”被公认为是一家可以用放大镜放大了仔细研究的企业。简单的划分也许不足以理清“巨石”发展的足迹,然而惟有如此,才可以稍稍把握住它强壮的脉搏。


      套用一句话,不知是“巨石”选择了玻纤,还是玻纤选择了“巨石”。在“巨石”进入这个行业之前,世界玻纤企业的基地在美国。70年来,该产业世界前三的排名一直很固定。“巨石”的出现,打乱了玻纤行业的阵营,世界玻纤行业重新洗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巨石”是“异端”。仅仅30多年,从一个作坊工厂转而成为世界第二的企业,如果不是“异端”,不是改革开发的机遇,又怎能成就这样一个巨幅扩张的神话?


      必须说说巨石玻纤的起源,才不至于忘本。在1973年更名为玻纤厂前,这家厂只是家作坊式织布厂,准确的名字叫石门东风布厂,是属于桐乡二轻系统的一家集体企业。职工多为中老年妇女,用原始的织布机生产土布。巨石集团的创始人张毓强就在1971年进入这家小厂,他的工作很简单:每天早晨4时到上午10时从河中挑150担水到车间用于染布。靠着勤奋和聪明,一年后,他当上了染布师傅。


      织布厂不怎么景气,很难养活一群人,厂里也在四处寻求发展之路。1972年,厂里一名分管销售的负责人去南京,偶尔听说生产玻璃纤维能挣钱,回来就对大伙说了,经一番议论后决定试试转产玻纤。那个时代,想买一台最简单的拉丝机都不容易。厂里派张毓强到江西九江玻纤厂联系,对方挺客气,说他们缺少一台5千瓦的电动机,并暗示那里肥皂买不到。


      张毓强兴冲冲地赶回石门,几番周折搞到了这两样东西。1972年9月27日,张毓强又上路了。他胸前是一大箱肥皂,背后是一台72公斤的电动机,一根绳子深深地嵌入肩膀的肉中。他咬着牙背着沉重的东西在附近的长安镇登上火车。闷热拥挤的车厢内,他站了16个小时才到了九江。10月3日,他又背着125公斤重的拉丝机回到石门镇。谁都不要小看这台粗陋简单的机器啊,就是从这台拉丝机起,中国最大的玻纤生产厂启动了。


      然而,搞玻纤生产也不容易。从1984年起已经成为厂里领导的张毓强既要为生产愁,又要为销售忧。张毓强带着副厂长等4人去了北京、秦皇岛和广州,到处寻找商机。“巨石”的销路渠道就在他们的脚下,一步步铺向全国。


      1993年,在“巨石”的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节点。桐乡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市区设立经济开发区,初衷是想引入外资企业。在外资企业对桐乡这块土地尚感陌生之际,时任桐乡市委书记的方士荣拍板,先将桐乡骨干企业引入扶持壮大,“巨石”成为第一家被点名“应征”的企业。那一年,“巨石”年产8000吨的中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上马。


      巨石集团如火如荼的技术改革由此起步。从那时开始,巨石集团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大跑步地前进,使集团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品品种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2000年,“巨石”终于进入了高速、健康、持续成长的良好时期。


      今天,巨石集团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三个国内生产基地和南非一个国外生产基地,玻纤年生产能力超70万吨,总资产超70亿元,员工多达10000余人;主要生产中碱、无碱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主要产品有纱、丝、毡、布等,有20多个大类近千个规格品种,是全球增强型玻璃纤维规格品种最齐全的企业之一,集团入列中国企业竞争力“500强”、国际玻纤业界“亚洲第一”、“世界二强”。


      “巨石”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同时远销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超过总销量的50%。从1995年在美国设立第一个地区独家经销商开始到现在,已经在海外市场先后设立了美国、德国、西班牙、泰国等独家经销或特约经销商,同时在加拿大、南非、韩国、香港、意大利和印度成立控股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框架。

     

     10年壮大50倍 资本化运作的杰作

     

      10年壮大50倍,不少媒体曾追问巨石的“掌门人”张毓强,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力是什么?

     
      张毓强回答:“‘巨石’这10年,最大的感悟就在‘资本’两字上面。从1989年吸收职工入股改制组建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到1993年引进桐乡四家公司合资组建‘巨石’,再到1999年股票上市、2001年引进海外投资者、2007年引进战略投资者,每一个资本运作的过程,都使‘巨石’得到新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运作,仅靠企业滚存利润,‘巨石’要想达到60万吨的产能,起码要等到我活到200岁。”


      1995年,“巨石”达到1.5万吨产能,已经是国内最大,但跟国外巨头动辄几十万吨的产能相比,差距不是一点点。就是从那一年年底开始,玻纤行业进入了一个全球低谷期。“可以说是外忧内患,国际巨头打压厉害,国内整个行业都很紧张,企业销售状况不好,利润空间大幅缩水。”巨石集团总裁助理陈纪明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挺过了两年行业冬天的“巨石”,1997年时步履依旧沉重。


      那一年,随着全球玻纤行业的复苏和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玻纤业前景看好。但熟悉玻纤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行业,以一条3万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为例,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3亿元。


      除非固步自封,否则想要前进,就必须有巨额资金的支撑。


      当年,业内全球排行第三的一家国际公司,就是在那个时候,看中了“巨石”。


      “他们前前后后来了好几拨人,跟我们谈了10个多月,想合资,要求控股80%。”陈纪明说,他们就是想达到控制“巨石”的目的,控制了“巨石”,也就控制了整个中国玻纤业。


      要把自己亲手培养的优质企业拱手让给老外,张毓强心中当然是不服的,但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资金问题怎么解决?这真是一个棘手的矛盾。“幸运的是,当时的国家建材局知道了我们这个情况,提出了‘巨石’上市的建议。”张毓强说。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证券市场尚未成熟,企业上市需要名额。“当时国家建材局有一个上市名额,于是将另外几家希望上市的企业联合发起组建‘中国化建’(中国玻纤的前身,600176.SH)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巨石’就是其中之一。”


      上市之前,巨石集团本是张毓强名下振石集团业绩最优秀的全资子公司。为了获得国家建材局的上市名额,张毓强在个人利益和企业发展短期有冲突时,选择了后者,把巨石集团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让给了中国化建,而自己的振石集团屈居第二大股东之位。

     
      1999年3月,“中国化建”公开发行,募集资金2.1亿元,解决了巨石集团当时迫在眉睫的发展资金问题。


      有了资金,“巨石”马上开始筹建国内最大的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产。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标志着“巨石”进入了全球玻纤企业第一集团军的行列,意义重大。 


      而占中国化建总资产30%的巨石集团,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所占比例早已超过90%,一度还曾超过100%,因为那时候,中国化建旗下其他子公司盈利状况不佳,“巨石”还填补了部分负增长。巨石集团的迅速发展,使玻纤成为中国化建的主业,于是这家上市公司干脆更名为“中国玻纤”。


      “由于占股比例和净利润比例严重失衡,有人认为巨石集团那时候的上市吃亏了。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上市是明智之举。”张毓强说,在他心中,“巨石”能走多远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2007年年初,张毓强的手终于和联想控股旗下公司——弘毅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赵令欢的手握在了一起。巨石集团用18.5%的股权,换取了弘毅7500万美元的投资。这7500万美元的投资马上被用于年产12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的建造中。这条生产线于2006年8月动工,是当前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玻纤池窑生产线,总投资14亿元,于2007年5月投入运营,并在6月初达到各项设计指标。


      “弘毅”看好“巨石”,“巨石”也希望借助“弘毅”,最终可以实现巨石集团的整体上市。2007年8月2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显示牌上,代号为600176的中国玻纤,在停牌半月后复牌第一天立刻封停。这样的情形持续了3天。之后几日,中国玻纤又陆陆续续拉出几条阳线,到9月6日收牌,价格涨至30.75元,比起8月10日停牌时的19.93元,上涨幅度超过50%。

     
      造成中国玻纤股价迅速上扬的原因,正是其8月28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告称,中国玻纤将收购其子公司巨石集团合计49%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中国玻纤所持巨石集团股权将从51%增至100%。

     
      接下来,中国玻纤大股东决定,将把总部搬到巨石集团位于桐乡的科技大楼。而“巨石”,则朝着全球玻纤行业老大的位置稳步迈进。

     

    从乡土企业到全球第一 中国企业三十年发展标本 

     

      就是在桐乡,巨石集团的主营收入仍被化纤产业远远抛在身后,但“巨石”的“野心”以及“霸气”却是其他企业望尘莫及的。


      主营收入做不到最大,是玻纤产业的行业特性决定的。许多人都关心地问过张毓强,“巨石”已进入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期待有一天成为世界500强吗?


      张毓强实事求是地回答:比较难。因为即使把世界玻纤需求全部加起来,销售额也达不到世界500强的水平。


      要成为世界500强,经营必须多元化。但巨石集团有清晰的目标,多元化的前提是必须在专业化上世界领先。因此“毫不谦虚”地提出,2008年“巨石”要成为全球老大,能做90万吨的产能,而2012年,则定下了产能150万吨的目标。


      近十年,“巨石”每年的发展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一步步地领跑于玻纤行业。对于明天,“巨石”有着无比坚定的目标。在2004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巨石”就有了做全球行业老大的雄心。


      2003年,巨石集团在经济开发区三期申请1平方公里的土地时,打算建成30万吨玻纤工业基地。不少人质疑:“这么大,能用完吗?”

     
      随着将于今年7月份最后一条生产线的投产,短短的4年多时间,“巨石”在桐乡基地连续建成投产了五条特大型生产线,提前两年实现了建设目标,基地总量也从原来的30万吨提高到了60万吨,这在世界玻纤工业史上绝无仅有。  


      2004年,巨石集团的投资力度达到了此前10年所有投资的总和,投资6.5亿元、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年产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建成投产,为桐乡玻纤工业基地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世界最大、装备最先进,总投资达11亿元的年产10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于2006年2月正式投产,这标志着巨石集团的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7年5月,通过在10万吨池窑拉丝生产技术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与提高,“巨石”又建成投产了一条全球最大、总投资达14亿元的年产12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2008年3月,总投资17亿元、全球首创的年产14(6+8)万吨双池窑玻纤生产线在桐乡基地建成投产。另一条总投资高达20亿元的年产16(8+8)万吨双池窑生产线,将于7月建成投产。至此,巨石集团桐乡总部年产60万吨玻纤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并实现玻纤生产规模世界第一。

     

      成为全球第一,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企及的高度,说“巨石”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企业发展的一个标本,并不为过。但作为从桐乡起步的巨石集团,归属感却始终没变。“‘巨石’首先是桐乡的,然后才是世界的。”巨石集团董事长、总裁张毓强的宣称掷地有声。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记者 李燕萍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