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论坛 博客 数码冲印  繁 体 
首页 | 桐乡新闻 | 国内国际 | 图片频道 | 视听频道 | 政务公开 | 人文桐乡 | 专题栏目
概况 | 教育天地 | 财经纵横 | 房产家居 | 汽车时代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实用资讯
镇街频道梧桐 凤鸣 龙翔 濮院 乌镇 屠甸 崇福 高桥 大麻 洲泉 石门 河山 
新闻热线:88118696 在线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 : 桐乡新闻网>>桐乡新闻>>桐乡·人物
 最近更新
  • 钟 震:艺术·人生
  • 冯慧琴:挑起家庭重担支持
  • 倪香英:“半边天”带动全
  • 吕 魏:用方向盘“谱写”
  • 沈 宇:志愿抗震救灾的经
  • 周为筠:想写出知识分子心
  • 夏季食品卫生检查
    夏季食品卫生检查
    专家现场会诊秧苗
    专家现场会诊秧苗
    消防演习进学校
    消防演习进学校
    雨天路滑
    雨天路滑 还得慢行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3-88118696
    热线传真 0573-88192200
    投稿邮箱 txnews@zj.com
    联系地址 桐乡市振兴东路法院内
    邮政编码 314500
    QQ:188862831


    钱鑫明:创新传统竹器的手工艺人

     
      在桐乡,蚕匾几乎是每户农家必备的用具,可是你见过直径达5米的大蚕匾吗?乌镇镇的竹匠钱鑫明就创下了这么一个“壮举”:编了一只5米大的蚕匾,准备申请吉尼斯记录。


      钱鑫明所在的陈庄村,有着悠久的竹器编织历史。钱鑫明家祖祖辈辈就靠竹器手艺吃饭,从15岁起,他就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做起了竹器活。当时做的竹器也就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用具,如竹篮、蚕匾、草篰、箩筐等,编织方法也就几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竹器用具逐渐被淘汰。眼看着祖传的手艺连生活也难以维持,钱鑫明和村上许多竹匠一样,放弃手艺进了工厂务工。


      也许是内心深处割舍不下这做了几十年的竹器活。当钱鑫明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山东人匠心独具,种植葫芦后在葫芦上雕刻,并作为工艺品成功推向市场后,他大受启发:现在这个社会什么都得创新,竹器制品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当时,恰逢乌镇旅游开发,脑子活络的钱鑫明便想到了将竹器制品作为工艺品推向旅游市场。


      苦思冥想几天后,钱鑫明准备做一些有乌镇特色的东西。他设计了一个小竹匾,用不同颜色的竹篾,在匾上编出“中国乌镇·2007”几个字样。说说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工艺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可那几个字总是排不好,他一边做一边改,经过7天的努力终于成功了。当时,恰逢西栅景区招商,钱鑫明拿着竹匾找到相关负责人,当场就得到了认可。


      去年5月1日,钱鑫明的竹器店开张了,原创的竹制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学工艺设计专业的小儿子还成了他的专职设计师。钱鑫明开玩笑地说:“儿子专门给我出难题,拿设计图来考验我的手艺。”不过,心灵手巧的钱鑫明还是将儿子的一个个设想变成了现实——用笋叶做成招财猫、竹编灯罩、竹制热水瓶外壳等等,品种达到150多种。每次创作新产品的时候,钱鑫明总是废寝忘食,而每一个新作品“问世”,全家人都会庆祝一番。


      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钱鑫明还非常注重对古代竹制品的传承。他和两个儿子一起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古代一些失传的竹制品进行了复原,如秦朝的“罩筌”、唐代的“竹夫人”等。钱鑫明说,他们全家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经过若干年的钻研后,能够建一个竹器博物馆,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发扬光大。

    来源: 嘉兴日报-桐乡版 作者: 文/摄 张娟玉 编辑: 朱方红
       相 关 稿 件

    桐乡新闻网版权声明

    ① 本网(桐乡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桐乡新闻网”、“嘉兴日报-桐乡版”、“桐乡电台”、“桐乡电视台”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桐乡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桐乡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573-88118696。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